80岁的宁越教副教授
(宝贤)——应宁越教副教授的邀请,我多次收拾行囊前往荣市,参加他主持或出席的各种会议,例如潘佩珠、阮长祖、阮公竹、吴德基、潘叔竹、昆寺,以及最近的鹤灵山寺蛇神清黄祭祀……
(宝贤)——应宁越教副教授的邀请,我多次收拾行囊前往荣市,参加他主持或出席的各种会议,例如潘佩珠、阮长祖、阮公竹、吴德基、潘叔竹、昆寺,以及最近的鹤灵山寺蛇神清黄祭祀……
我记得,我在一次会议上说过,每当义静省举办会议,尤其是由宁越交组织或主持的会议,请务必邀请我参加,这样我就可以……回我的家乡。因为我相信那些会议质量都很高——这要归功于他精心撰写的引言,以及他精心挑选的报告,其中大部分都出自他在许多地方(尤其是首都)的同事和朋友,他们都是顶尖的专家。
宁越交副教授及其55年的辛勤工作和著作
伴随会议而来的还有书名,它们不断出现,一个书名呼应着另一个书名。因为当一个宏大的体系形成时,一切都按照其既定的流程运转,由小到大,由窄到宽,很难说何时停止,只要上帝赐予人们健康的身体,以及首先是清醒的头脑。
自1995年以来,他一直饱受疾病的折磨。十五年来,他不得不忍受频繁出入医院以及治疗带来的种种不便。在他那间堆满书籍的公寓里,人们看着他从书房走到隔着厚墙的房间——接待客人、聊天、吃饭、放松……三十年前的景象如此,如今依然如此;唯一的区别是,空间似乎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拥挤;家具也变得简朴老旧,与如今悄然渗透到每个角落、每个家庭的便捷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健康状况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思维清晰可以像他一样,保持和训练到70岁、75岁甚至80岁。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智力活动。
而他的产品就是书籍。让我们回顾一下他55余年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包括他作为作者、合著者或编者的作品。
从《越南谜语》(1958)到《哈特·方·瓦伊》(1961),这开启了他毕生致力于的伟大事业:《义静民间传说与文化:义静歌谣集》(与阮东治合著,1962-1963);《义静民间传说》(1982);《扛柚子过河》(义静民间笑话集,1992);《义静民间故事集》(4卷,1993-1995);《义静民歌集》(2卷,1996);《义静诗歌集》(9卷,1999-2000)……
从民间文化到书面文学:《义静的苏联诗歌与文学》(1971)、《义静——现代作家的面孔》(1990)、《武廉山的诗歌与文学》(1993)、《义安儒家学者的诗歌与文学》(1995)、《义安石碑》(2004)、《越南文学选集》第19卷和第31卷(2000)、《义安爱国革命诗歌与文学选集》(两卷即将出版)……
他从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出发,将研究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从文化到社会学、风俗学、民族学、历史学、地方研究等社会科学领域和类型……代表作包括:《义安乡村习俗》(1998);《义安传统职业与手工艺村落》(1998);《义安祭祀神灵与传说的习俗》(2000);《义安民间饮食文化》(2001);《义安文化》第一卷(2003)、第二卷(2007),第三卷即将出版(2012);《越南祖国的义安》(1975);《义安:历史与文化》(2005)。继《义安:人才之乡》(2006年)之后,又出版了极具价值的《义安文字词典》(2008年),以及一些已完成的汇编作品,例如《义安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义安民俗文化》等。
在这一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历程中,他持续出版了多个地区的地理记录,例如 Tan Ky(1992 年)、Dien Chau(1995 年)、Quynh Luu(1998 年)、Nam Dan(1998 年)、Tuong Duong(2003 年)、Quy Hop(2003 年)、Hung Nguyen(2009 年)和 Nghi Loc(待出版)。目前,他正在编纂《义安全志》,共 22 卷(每卷 500 至 1000 页),这是一项由义安省委和人民委员会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和总编辑,其中包括《义安地名词典》。
他的著作,无论是在河内、胡志明市还是义安省出版,都经过严谨认真的编纂。它们一直是全国民间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许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硕士和博士论文都引用了他的著作作为研究素材。
有人称他为义安地方主义者,有人称他为义安学者,称他为在义安的贫困中寻觅纯金的人,称他为保护义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称他为重振义安民间文化遗产的人。他曾多次获得义安省民间艺术协会和人民委员会的奖项,但宁越交先生获得的最高荣誉是2001年的国家奖。
无论是身在故乡的义静人,还是像我们这样远离家乡的人,如果我们有归属感和历史感,我们都会为此非常感激他。
提到宁越交,就不得不提到一位教过几代学生的良师益友,尽管他执教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只有十年左右。之后,他成为了一名公务员,隶属于某个部门。但他是一位拥有教师资历和职业声望的公务员。我最近收到的一本他写的书是《黄叔康中学(1955-1975)》,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学校在1955-1965年和1965-1975年两个时期的历史;第二部分则是一些师生的画像,在我看来,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过回忆和作者的叙述,阅读这本书就像一面小镜子,映照出国家在两次战争分裂时期北方地区的教育面貌。因为Huynh Thuc Khang(义安)以及Phan Dinh Phung(河静)、Lam Son(清化)、Le Hong Phong(南定)、Tran Phu(海防)、Hung Vuong(富寿)都是当时教育图景中的亮点。
在“回忆录”领域,他仍然有足够的素材去创作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除了关于“我”的故事、关于“我和义安”的故事、关于我作为教师的故事,更不用说我扮演的其他各种角色了。他是一个拥有两个故土需要铭记的人;他有值得尊敬的老师;他有值得忠诚的同事和朋友……我相信,如果将他生活和事业的方方面面都记录下来,一定会既有趣又感人。
对我而言,就像三四十年前一样,他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仰望并战胜逆境。在我看来,战胜逆境并不像战胜困难那么难。通过他战胜逆境和克服困难的例子,我理解了人生的辩证法和悖论。没有苦难就没有收获,只有战胜苦难的收获才珍贵无比。
他出生于新梅年(1931年),但他的出生证明上写的是1933年5月15日。为了协调,我选择2012年作为他80岁的生日。这也是我继上一篇文章(他75岁时)之后,以我和宁越教副教授的名义撰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最后我想说的是,社会制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个人的学术和文化思想也会改变,但人民是无比伟大且永恒的。人民创造、传承、发展的一切,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然存在,它们也是永恒的。宁越交文化和民间艺术作品的创作素材都属于人民,我相信它们将永世长存!
Phong 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