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鸿庆,热爱乡村灵魂的诗人
...我曾经见过一座岛屿
哭
因为海中央的孤独
和天空
我以为这个岛很阴沉。
砂砾
谁能想到,这座岛国也心软了……
我不知道在哪里读到了潘鸿庆的诗《荒岛》,并默默感谢作者在我家人最困难的日子里为我说话……后来,有一次在荣市,我遇到了《荒岛》的作者。
补贴期间,诗人雪娥和她的丈夫住在荣市阮氏明开街义静文艺协会的一间房间里。我认识雪娥,是因为她经常去顺化文艺界,所以每次去荣市,我都会去雪娥家做客、吃饭。那天,荣市文艺界的许多人聚集在雪娥家,喝酒朗诵诗歌。我看到一位留着山羊胡、面容酷似西方人的男子,坐在酒席上,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其中一位男子喊道:“潘鸿庆,朗诵你的诗吧。”当他站起来时,我才意识到,“那个西方人”就是潘鸿庆。最让我难忘的是,潘鸿庆并没有立即朗诵诗歌,而是伸手从雪娥的供桌上取了三根香。他点燃一根火柴,将它们放入酒席中央的一杯水中。香烟缭绕,腾起一片蔚蓝的天空。然后他单膝跪下,三拜,口中念念有词,神情庄重,虔诚如祈祷者:
带着干渴的负担前行
口渴喉咙发苦,干燥灼伤肝脏
什么可以解渴?
好吧,让酒溢出来……
![]() |
1984年,潘鸿庆(后排右三)与义安省艺术家们在一起。照片:文献 |
他接着又念了三首六八诗。“……那时椋鸟渡河/歌声触动人心!/那时浮萍飘零,云朵飘零/泪湿衣襟,斗笠落桥下/红巾红围兜何处去/槟榔劈开,槟榔叶裹……”我听得目瞪口呆。在如此神圣的香火缭绕中,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诗歌。而一个留着如此浓密胡须、长相“西洋”的男人,怎么能把六八诗写得如此娴熟流畅、质朴深情呢?听完潘鸿庆朗诵,我主动和他握手,由衷地称赞他写得如此娴熟的六八诗。他笑着说:“这不是诗,我写作是为了享受生活!”
初次见面后,我向雪娥和热爱诗歌的雕塑家陶方请教,进一步了解了潘鸿庆的坎坷人生。他的故事让我更加敬佩他。他的确是法国人的儿子。在荣市,人们叫潘鸿庆为“庆泰”。他的父亲是一位法国军官,名叫德·莫雷丁。1940年,这位军官爱上了潘氏毓夫人,并与之订婚。两人举行了正式的婚礼。四年后,也就是1944年初,毓夫人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法国和越南的血统。德·莫雷丁先生还没来得及给儿子办理出生登记,就被遣送回国了。
不知是病了还是遭遇了什么变故,潘洪庆未能返回越南寻妻育子。直至去世,他仍未能与他的法国父亲取得联系。杜克夫人苦苦等待丈夫,却杳无音信。一年后,她为儿子办理了出生证明,取名潘洪庆,随母姓。由于“改嫁”的艰难处境,这个随母姓的西方孩子还未满两岁,母亲就把他送到了偏远山区的一位熟人家。潘洪庆孤身一人长大,没有父母的温暖。他在《莫问我童年》这首诗中吐露了那段岁月:“……我的童年忘记了阳光”……后来,他的母亲才想起赎回他,让他回荣市读书。潘鸿庆身上蕴含的诗意、对人和对生命的热爱,是不是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养成的呢?
据潘鸿庆诗集编者介绍,“潘鸿庆曾参加过青年志愿军,在激烈的要地战斗多年,后来又当了卡车司机。”那些在森林里度过的日子,在他的诗中留下了美好的画面:
森林仍然在我们的记忆中
时光-落叶-红色长山山风呼啸
森林在进餐和睡眠中徘徊
谁给年轻的森林、古老的森林命名?
(森林之歌)
70年代,潘洪庆爱上了现在的妻子福。他为福写下了许多诗歌。两人育有两个孩子,分别叫“越南”和“南”。这意味着潘洪庆内心深处一直隐藏着一种隐痛,一种自卑感,害怕别人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他,认为他不是越南人。于是,他用许多民歌,尤其是越南乡村的民歌,创作了六八首诗:“每天早晨,我都吃着新鲜的茄子/配着臭虾和香鹿/每当夏天来临/和好朋友、好酒”(想念你),然后他用祖国的名字给孩子取名!这意味着他用心、用心地向所有人证明,他是祖国越南的孩子。直到40岁,他才回到家人身边。由于从小缺乏亲情,潘洪庆非常爱他的妻子和孩子。妻子福辛苦劳作,许多个深夜仍未归。他为妻子作诗:“夜深人静,你为何还不归?是溪水挡住了你的去路吗?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心里不禁有些担忧……”(《为你作诗》)
潘鸿庆写了许多诗,他的诗句语言朴实,思想深刻,情感深邃,许多人都为之铭记。1995年,他荣获乂安省文学界最高奖项——阮攸奖,但却无力出版自己的诗集。他一生都渴望出版一本诗集,却始终未能如愿。潘鸿庆逝世时,他的妻子阮福女士在灵柩前哭泣道:“我没有钱按照您的意愿为您印制诗集,所以我想把您的诗复印多份,代替纸条撒在您长眠的路上。”阮福女士也确实这么做了。这是多么感人又浪漫的举动啊,这多么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潘鸿庆的人生和性格。诗歌是人类灵魂的神圣境界,它必须被烧成金子,必须被诵读成香烟,必须沿着棺材撒向坟墓!
2002年,诗人和家人收集诗作,赚钱印制了一本《潘鸿庆诗集》,收录了90首诗。这本诗集印刷精美,装帧华丽。荣市的雕塑家陶方在顺化给我寄了一本。阅读《鸿庆诗集》,我更加了解他的情感世界和诗歌的才华。读着这些诗,我发现潘鸿庆的文字简洁,饱含人间情谊。他为一位刚刚去世的朋友哭泣:“绿草为何而生?绿草为何而生……”他充满了《悲伤的午后》的挥之不去的韵味:
午后萦绕心头
几缕阳光赶不上下午
仅此而已,别奢望太多。
也给我足够的生活爱。
那样的心境,那样的爱,非常禅意,非常诗意,百分之百的诗意。一个人必须拥有极其灵敏的“心灵天线”,才能捕捉到那个午后那脆弱纤细的“两三缕阳光”。潘鸿庆的诗歌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他有一系列关于逝去名人或朋友的诗歌,每一首都令人沉痛,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致敬63岁的摄影师范同时,他写道:“那三年六年就够了/呼啸的风雨都愿意和我玩/和生死之交玩/和有意义的人玩!”
2002年9月,我回到荣市,恰逢洪水席卷义安省和河静省。我请诗人阮当越带我去潘鸿庆墓前上香。墓地的路很深,我进不去,只好远远地站着观看。当越带我回去探望阮福女士,并去潘鸿庆先生的佛坛上上香。阮先生忘了路,我们俩四处寻找,问了很久才回到家。可惜的是,阮福女士和孩子们都不在家。我把卡片放在供品袋里,挂在他家的大门上,写了几句话,请阮福女士为潘鸿庆先生上香。临走时,我才想起:
庆泰,哦庆泰
你做错了什么?
带着根生活
我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痛苦?
他的诗:仅此而已,我不奢求太多/只要给自己足够的爱,度过一生……
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