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泰亚——忠诚的革命战士

May 29, 2013 17:46

(Baonghean.vn)——在灵山公社(安山)安春寺(国家历史文化遗迹)里,安山县第一代革命战士的照片展正在展出。照片第一排是一位面容慈祥、额头高耸、目光坚定的年轻人。他就是潘泰宇(1894-1967),安春党支部第一书记,后来担任广义省省委第一书记。

(Baonghean.vn)——在灵山公社(安山)安春寺(国家历史文化遗迹)里,安山县第一代革命战士的照片展正在展出。照片第一排是一位面容慈祥、额头高耸、目光坚定的年轻人。他就是潘泰宇(1894-1967),安春党支部第一书记,后来担任广义省省委第一书记。



革命战士潘泰亚肖像(纪实照片)。

潘太益是安春乡(今灵山乡,安山乡)一个有着深厚爱国爱民传统的家庭的最小孩子。他的父亲和叔叔先后参加过文坦运动和芹王运动,后落入法国侵略者手中,惨遭毒手,但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品格。潘太益从小就目睹了殖民封建制度下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法国殖民者走狗——土豪的贪婪、残暴和灭绝人性。8岁时,他痛失父亲,亲眼目睹母亲被走狗用刀砍头致残,仇恨的种子从此萌芽。尽管生活艰苦,母亲仍然让他学习汉语和越南语。他的老师是一位爱国人士,总是举出古今中外的英雄事迹,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青年时期,潘太宇经常与几位挚友相聚,交流书报刊上的信息以及从革命组织成员那里收集的信息。1922年,他倡议成立“三教会”,旨在交流信息,传播书报刊文和诗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文献中包括革命文献和爱国人士潘佩珠的爱国诗歌。此后,三教会成员决定捐地共耕,并合资开设一家中药店。两年后,资金大幅增加,三教会的业务扩展到食品杂货,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三教会决定更名为“三教会”,并购置了一栋两层木屋,下层用于销售商品,上层用于接待客人和志同道合者交流。这栋木屋被命名为“孝安春”。

人们通过书籍和报纸了解越南革命青年协会的活动,并积极响应和支持。后来,在友好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越南革命青年协会支部,潘太禹任书记。1929年9月,安春越南革命青年协会支部转变为印度支那共产党支部。这是安山第一个支部,也是最早在义安农村建立的支部之一。当时,潘太禹被中央省委书记、中央委员阮丰色同志任命为支部书记。阮丰色同志问道:“我们党才刚刚开始建立,敌人还很强大,活动会很困难。您看我们能不能做?现在就做,还是另寻时机?”潘泰阿思考片刻后回答道:“我知道这很难,但如果我们希望下一代能够继续下去,我们必须现在就开始。”

1929年底,在成立义安农民总协会的会议上,潘泰亚继续担任总协会书记。他牢记阮风色同志“党有了,就要让人民认识党”的忠告,满怀热情地前往清昌、安城和演州等县建立党的根据地。经过一段时间的革命活动,他总结出一条宝贵的经验:“任何工作,无论多小,只要是好的,对人民有用的,对党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1929年12月初,正工作得意之际,潘太禹接到阮丰色同志的召集。他把文件交给同样参加活动的弟弟,让他前往荣市接受新的任务。不久,潘太禹和阮德景等多位同志被派往中南各省协助阮丰色同志开展工作,建立根据地。他叮嘱道:“这些省份的动员工作才刚刚开始,敌人仍然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革命工作困难重重。远离家乡,你会非常想念家乡。从现在起,你必须自己照顾一切,很容易灰心丧气。你必须下定决心,时刻想着党,依靠集体,依靠人民。”

潘泰亚在广南、广义、富安和归仁等省份做过各种工作,比如拉车夫、油漆工、搬运工、农夫和药剂师。这些工作不仅让他维持生计,还为动员和教育群众追随党、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广义省,潘泰亚建立了许多根据地,促成了该省临时党委的成立,并被任命为书记。

此时,义静省的苏维埃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他的家乡各地人民奋起反抗暴君。他梦想着看到一片火海,在林江、荣市以及他曾经帮助建立根据地的所有农村地区燃起熊熊烈火。1930年10月初,潘太乙响应义静省的苏维埃运动,指挥组织了广南省和广义省的示威游行。运动的中心是广义省的德福县,群众包围了县城,县长被迫逃亡。此后,运动蔓延到该地区所有县。看到运动声势浩大、影响广泛,这位来自义静省的共产主义战士心中充满喜悦,默默地高呼:“义静!广义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了!”但不久之后,革命运动遭到敌人的残酷镇压和恐吓,许多革命战士落入敌人手中,其中包括广义省委副书记阮严同志。革命根据地被敌人摧毁,与上级的联系被切断。潘太益的遗迹也暴露了,敌人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追捕,但他始终受到人民的帮助和保护。在如此艰难险阻的境地,他仍然坚定地维护革命运动,并努力重建联系。

1931年7月22日,潘太亚在等待地方党委联络员领取文件时被捕。被押送到广义监狱后,敌人问他:“没想到你是个共产党员,到处搞运动,害我们受苦。你现在想什么?”潘太亚大声回答:“你觉得怎么样?为革命而生,为党而死,为革命而死。”敌人继续问:“那你也想活下去吗?”他想都没想就回答:“我是人民的,我是党的。”当时,他正盘算着如何用死来为革命、为党树立威信。法国殖民者用各种威胁、利诱,却无法改变这位共产党员的意志和决心,最终宣布了死刑。但由于舆论和民众的强烈反对,他们不得不将他减为终身监禁,并流放到邦美蜀监狱。

在这里,他结识了潘当流、孙光披等众多坚定的革命战士。他和战友们与敌人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被迫吃干净的饭菜、用药品和肥皂,不被打,抗议加班……然后大家赋诗传道,互相勉励,在敌人野蛮残酷的打击面前保持革命精神。他写下了充满热情和信念的诗句:“走了许多路,不得不暂时坐下来/坐下来看戏/敌人骄傲地鼓起头罩尖叫/犬将炫耀威力,撕扯着猎物/让腐烂的肉在这里,它在哪里/当我们的骨头断裂时,我们仍不会后退/当帷幕落下时,我们将知道哪一方会胜利/过去的正义依然闪耀。”

1935年5月,潘太亚被流放到昆岛。在这个被誉为“人间地狱”的地方,他结识了孙德胜、阮维桢、苏建、武树同等忠诚的革命战士……在严密监视和残酷报复之下,潘太亚和被囚禁的革命战士们继续以各种形式进行斗争。特别是,他们仍然定期组织读书读报,了解国内外形势,仍然举办文化政治学习班,推动生产发展。他们甚至出版了《总论》报。潘太亚在回忆录中坦言:“在敌人逼我们死命的情况下,同志情谊和阶级爱却格外强烈,格外深厚。正因如此,我们仍然乐观向上,对党充满信心和决心。”

八月革命成功后,潘太亚和其他在昆岛被敌军俘虏囚禁的革命战士,被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用船接回大陆。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上级创造条件让他回国休养治病,但他主动要求留下来工作,并被派往柬埔寨帮助邻国建立抗日根据地。1953年,潘太亚受中央政府召回家乡备战奠边府战役,这一趟行程整整一年。这次,他终于有机会重回阔别23年的家乡。此时,他挚爱的母亲已经去世。他勤劳的妻子起初不敢相信他还能活着回来。但他仍然感到高兴和激动,因为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土地又回到了农民手中。在家休息了几天后,他便启程前往越北。

1961年,潘太乙同志在家乡退役,但仍积极为家乡和村庄的发展贡献智慧。由于年老体弱,加上在狱中遭受酷刑和殴打,这位坚定的革命战士于1967年中旬逝世。他离开人世已近50年,但他的名字永远活在乂安、广义人民的心中,活在我党的革命事业中。


丛健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潘泰亚——忠诚的革命战士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