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性的若干错误认识的剖析
《越南共产党章程》、《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1991年;2011年补充发展)以及越南共产党其他一些文件均确认:“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 |
越南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图片来源:tinhuykhanhhoa.vn |
这是完全正确的观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意见来反驳这种观点。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错误的意见是由于不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而产生的。
1957年9月7日,胡志明主席在阮爱国高级党校(现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第一期理论课开学致辞中指出:“我们必须学习马列主义精神,学习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它总结我党的经验,正确分析我国的特点。这样,我们才能逐步认识越南革命的发展规律,确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路线、原则和步骤。”
不必记住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
在运用的时候,要用革命实践中得出的新结论来补充和丰富这个理论。[1]
由于没有充分理解上述建议,出现了以下一些错误观点:
1- 马克思主义是西欧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德国、法国和英国生活过;他们继承并批判了西方思想流派(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从而构建了自己的学说。他们不了解东方、非洲和拉丁美洲,因此他们的学说只适用于西方,而不适用于包括越南在内的其他地方,因为越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与西欧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的错误是以局部(西欧)为中心考察整体(全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非以局部(西欧)考察整体(全世界),而是根据“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和“研究一个发达的机体比研究这个机体的细胞容易”的原则,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选择了英国作为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的典型国家,并且达到了当时其他国家所未达到的水平,以此来重点阐述其理论的提出。然而,即使在当时的英国,也并非纯粹的资本主义,还残留着以往生产方式的残余,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商品生产……因此,为了寻找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马克思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剔除了上述残余,并提出了如下假设:一是,社会生产完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一切财富都以商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劳动力也包括在内。第二,研究工业和服务业时,我们只考虑雇佣工人与资本家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研究农业和资本主义地租时,我们只考虑构成现代社会主干的三个阶级——雇佣工人、投资农业的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并不考察每一个个体,而是考察他们是经济范畴的体现,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代表。
因此,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每一条原理都必须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如果该背景符合上述假设,则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在非洲还是拉丁美洲,都将直接适用。如果历史背景具有特定特征,则必须考虑这些特征。例如,在一个绕过资本主义制度、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或从小农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只能应用于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或组成部分)的政策规划,而不能应用于小规模商品生产或自然经济。
2-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研究了早期资本主义,尚未揭示其全部特征和发展趋势,因此仍有许多评论和预言不适用于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资本主义。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本主义必须依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实践,但他们也发现了许多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后记》中引用了彼得堡《欧洲信使》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资本论》著作方法论的评论,马克思认为这个评论是正确的:“对马克思来说,只有这一点才是重要的:发现他所研究的现象的规律。而且,对他来说,重要的不仅是这些现象在一定形式下以及在一定时刻所观察到的相互关系中的规律。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现象的变化规律,现象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种相互关系秩序转化为另一种相互关系秩序……”。
“要做到这一点,他只要证明现行秩序的必然性,同时也证明现行秩序必然过渡到的另一种秩序的必然性,无论人们是否思考过这种秩序,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种秩序。他把社会运动视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2]
马克思在分析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时强调:“不同经济时代的不同,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3]。劳动资料不仅是衡量人类劳动发展程度的尺度,也是劳动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标。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具有革命性,由于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的使用,现代工业不断颠覆生产的物质基础,从而颠覆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组合。
我们无法指望马克思和恩格斯具体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下一个阶段将会使用哪些技术和劳动手段,但他们根据上述方法,非常正确地预测了大工业发展的许多趋势。例如: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机器将逐渐取代简单劳动,生产过程将从简单的劳动过程转变为科学的过程。直接劳动在数量上将减少到更小的部分,在质量上将转化为某种要素,这种要素虽然是必要的,但次于一般的科学劳动,次于自然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因此,实际财富的创造将不再依赖于劳动时间和劳动量,而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总体水平和技术的进步,或者说,依赖于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劳动不再主要地是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而主要地是一种由人来控制和调节生产过程本身的劳动;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体,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
知识、科学和技术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发明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而对于这一职业而言,将科学应用于直接生产本身成为决定性和激励性因素之一。大规模工业需要综合技术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人才。[4]
科学预言必须经受实践检验,不应被理所当然地奉为原则,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大多数预言都是正确的。他们自身也经常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修正观点。例如,在1872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总的来说,本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则现在仍然是完全正确的。但也有一些细节需要修改。”《宣言》本身明确指出,这些原则的运用必须始终处处取决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因此,不应过分执着于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革命措施。如果今天重写这段话,那么在许多方面它都必须改写得不同,因为大工业在过去二十五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工人阶级在组织成政党方面也取得了同样的进步”……[5]总之,我们仍然可以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方法来考察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
3-19世纪尚未建成新社会,也尚未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最多只是在否定早期资本主义弊端的基础上做出了科学的预言。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肯定:走向社会主义是客观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仅仅依靠否定早期资本主义的缺陷这一基础,而主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日益高度的社会化,日益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相矛盾这一现实,从而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生产以自然过程的必然性而产生自身的否定性。[6]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技术革命,由于机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生产日益社会化,私有制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枷锁,这种枷锁必将被打破,正如资产阶级打破封建所有制关系一样。
恩格斯评论道:“马克思在尖锐地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消极面的同时,也清楚地表明,这种社会形式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以符合人性的方式发展,是必要的。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都太贫乏,无法做到这一点。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能创造出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需的财富和生产力,但与此同时,由于它压迫着大量工人,它也创造了一个社会阶级,这个阶级越来越面临着将这些财富和生产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用于造福整个社会,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只为某个垄断阶级服务的需要。”[7]
列宁强调:“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我们并不指望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每一个具体方面。那样做是荒谬的。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以及哪些阶级力量引导我们走向这条道路;至于这条道路在具体意义上和实践上究竟是什么,只有千百万人付诸行动时,他们的经验才能表明这一点。”[8]
一个新生的社会必然要经历一段摸索、探索和试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必然会犯错误并加以纠正。列宁问道:“但是,从问题的实质来看,历史上有过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不经过许多失败、许多错误和反复,就能立即站稳脚跟吗?”[9]
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我们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但我们必须牢记胡志明主席的上述忠告。我们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这些观点、方法总结我党的经验,正确分析我国的特点,逐步掌握越南革命的发展规律,并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路线、原则和步骤。
4- 马克思主义有很多宝贵的发现。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可供讨论和参考的假设,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并将其应用于越南的现实,这很好。但如果我们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科学的顶峰,视为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准则,那就很容易犯错。
我们国家过去有“儒家”,把儒家思想奉若神明,摆在神坛上诵读;现在有“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容易把革命引入歧途。
上述认识的第一个错误在于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格系统性。为了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并将其应用于越南实践,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原理,而不是将每个论点从理论体系中割裂开来。例如,马克思运用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表述方法来解释商品的价值范畴。最初,在假设只考虑直接生产过程时,马克思指出:“只有生产一个使用价值所必需的社会劳动量或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才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10]
但当置于再生产条件中时,马克思得出了新的结论:“每一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商品本身所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再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种再生产可以在与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更有利或更困难的条件下进行”[11]。
马克思在思考竞争与供求关系时发现,各行业内部的竞争会形成市场价值;行业间的竞争会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并形成生产价格。这是市场价格运转的轴心。如果没有充分系统地研究,就会对上述每一个论点产生片面的理解,从而无法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这种认识的第二个错误是,没有看到那些坚定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并不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巅峰,而是同意列宁的说法:“我们不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是什么完成的和不可侵犯的东西;相反,我们认为,这个理论只是为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想在生活中落后,就需要在各方面进一步发展这个科学”[12]。
而且,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也常常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来检验原则的正确与否,而不是以原则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也总结了教训:“评价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是否正确运用法律的标准是生产发展、流通畅通,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稳定和改善,社会主义新人日益鲜明地形成,社会日益健康,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巩固。任何产生不良影响的路线、政策都是不正确运用客观规律的表现,必须予以修改或废除”[13]。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方法和呈现研究成果的方法,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1]《胡志明全集》,第8卷,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0年,第494、497页。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国家政治真理出版社,河内 - 1993 年,第 33 页。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国家政治真理出版社,河内 - 1993 年,第 269 页。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二部分,国家政治出版社-真理出版社,河内,2000年,第348-384页,注第260、367、368-369、370、372、382页。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河内国家政治真理出版社,1995 年,第 128 页。
[6] 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国家政治真理出版社,河内 - 1993 年,第 1059 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河内国家政治真理出版社,1994年,第325-326页。
[8]列宁全集第34卷,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76年第152-153页。
[9]列宁全集第39卷,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77年出版,第22页。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河内国家政治真理出版社,1993 年,第 68 页。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一部分,河内国家政治真理出版社,1994年,第213页。
[12] 列宁,全集,第4卷,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74年,第232页。
[13] 越南共产党,《党的全部文件》,第 47 卷,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 - 2006 年,第 363-36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