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安佛教——永远与祖国一起闪耀——第二部分
佛教秉承“保家卫国、安民安邦”的精神,与民族同在。纵观历史,义安佛教为越南佛教僧伽、祖国和国家做出了诸多贡献。“服务宗教、热爱祖国、献身宗教”的传统,至今仍在被僧尼、佛教徒和其他宗教信徒所传承,传播善良、人道的价值观,为人民的和平幸福和义安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第 2 课:
营造和平环境,
服务众生
弘扬慈悲精神佛教的救度,近年来,越南佛教僧伽执行委员会南部省义安省及佛寺积极动员僧尼、佛教徒等积极支持和参与慈善活动。模型社会保障具有很大的社会效应,有助于将义安佛教的形象以亲切、亲切的方式传递给广大群众。接近深刻的人类价值观
向年轻人传播道德价值观
甘寺是竹林禅宗的宗教建筑作品,位于春城乡克甘村,是松定-鲁甘精神生态旅游综合体的一部分,是安城县古代文化美景中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宗教建筑之一。

在义安省,只有安城县的寺庙和佛塔位于同一空地上。这座宗教和精神场所多年来一直是该县3万多名佛教徒进行精神活动和修行的场所。
这里除了做好佛事工作外,也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好地方,帮助了很多人渡过难关。
深秋的一个下午,我们参观了甘寺(字面意思是志灵寺),被一个身穿灰色衣服、面容清秀、留着三绺头发的小男孩所吸引,他在寺内宁静的庭院里悠闲地阅读刻在石板上的佛教经文。

在与甘寺代表释忠明法师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名法名为清洲的男孩是甘寺收养的,两年来一直在春城乡小学读二年级。
清珠家境贫寒,母亲独自一人在荣市体育场附近卖水果,养育三个孩子。由于家境艰难,七岁的清珠还没上一年级。后来,一位同情他境遇的人,指示清珠的母亲带他去甘寺拜见释延明法师,请求庇护。
.jpg)
释延明法师慈悲为怀,将男孩迎入寺院,并为他创造入学条件。“你来到寺庙是缘分。寺庙会负责抚养你到18岁。之后,根据你的情况,如果你想走宗教修行之路,我会指导你修行。如果你想走向社会,寺庙会为你创造条件,让你学习一门职业,谋生。”释延明法师说道。
甘寺住持代表还介绍,10年来,寺院关注的最大公益事业是向青少年传播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开设了“培育莲华;培育道德种子;归向佛陀;准备人生”等暑期安居班,以及武术俱乐部和生活技能培训班,吸引了数千名6至18岁的青少年参加。特别是暑期安居,每期组织3至4个课程,每个课程吸引500至560名儿童参加,为期7天,寺院的住宿和活动完全免费。

“所有闭关活动都围绕四项内容(尊法、敬国、孝敬父母、尊师重教、善待身边人)对青少年进行精神教育和支持。根据不同年龄段,寺庙将提供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重点关注佛教冥想方法、内在疗愈以及帮助孩子们反思自我。”——释德明法师说道。

除了省内学校外,河内各高校的学生也参与体验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寺庙经常为学生提供自我指导项目,交流想法和愿望,并讨论他们感兴趣或社交网络上热门的社会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信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幸福、爱和善良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河内女学生,她在最近参加了甘寺“以慈悲的眼光看待生活”茶修之夜后,表达了“对僧侣们的敬意和感激,他们为我和我的朋友们提供了一次有意义的修行课程……帮助我们重新调整自我,重新找到自我”。

除了针对青少年的活动外,甘寺还实施了许多其他社会保障计划,如配合县祖国阵线为贫困人口修建团结住房,平均每年修建5栋,每栋资助3000-5000万越南盾,或开展“祖国米香”俱乐部模式;在安城县综合医院开展“爱心粥”活动;“扶贫基金”为佛教家庭提供无息贷款支持……从而传播佛教的人文价值、慈悲精神、救济苦难、赈灾救灾等。
革命记者烈士的圣地
荣市雄禄乡大寺(字面意思为悠乐)不仅因其神圣而闻名,有“圣寺大寺佛”的口耳相传,而且已成为传统教育的“红色圣地”,因为这里祭祀着在抗法抗美战争、建设和保卫祖国、志愿履行崇高国际义务中牺牲的512名革命新闻工作者烈士。

大寺住持释同哲法师在静谧的空间里,一边品着芬芳的莲花茶,一边与我们闲聊,他告诉我们:“收集包括8名义安省烈士在内的512名革命新闻工作者烈士名单和资料,首先要提到义安省前副总编辑陈文贤记者的关心和奉献。他奔波于南北之间,翻山越岭,漂洋过海,用了15年多的时间,从1947年保卫西南边防战争到后来的北方战争,奔走于各条战线、战场,寻找和收集殉难新闻工作者的资料。”
2019年,陈文贤记者完成了烈士名单的整理,这份名单保存在越南革命新闻博物馆。然而,这位义安省记者仍然感到不安,因为大多数烈士记者都没有亲人,也没有人为他们祭拜。

“在交谈和品茶中,陈文贤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并提出在大寺祭祀记者烈士。我听后非常高兴,立即答应了。2020年,值此越南荣军烈士纪念日73周年(7月27日)之际,在这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大寺里,隆重地举行了全国革命记者烈士的灵柩祭拜和长香仪式。”
据释同哲介绍,该寺每年6月21日和7月27日都会举行记者烈士追悼会。2024年,越南记者协会配合该寺举办大型追悼会,中央和地方代表将参加,以缅怀那些将青春岁月奉献给民族解放事业、捍卫祖国独立自由的记者烈士。

阮文贤记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义安报社工作期间,他利用出差的机会向同事收集信息,同时请求各省市记者协会协调,提供有关牺牲记者及其家属的信息。由此,他收集了数百份关于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记者的感人故事和宝贵资料。
而他出版的《站在炮火下》一书,也记录了那些感人的故事。这本书,连同钢笔、相机、笔记本等文物……对于游客和佛教徒来说,在参观大塔时,想要了解革命记者烈士的遗像,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陈文贤记者也表示,看到革命记者烈士重回这片圣地祭拜,他感到无比欣慰,因为“苏联时代,神州圣鼓响彻云霄;悠乐寺,佛心闪耀,坚定修行之路”。
携手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安泰寺位于琼琉县琼龙乡明清村,历史悠久,在陈明宗统治时期(1324-1329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根据阴阳理论,该寺位于“四神会”的正中央,即青龙、白虎、朱子和玄武。值得一提的是,寺内还保留着一口建于1024年(天成元年李太祖统治时期)的古井。

随着历史的变迁,安泰寺逐渐破败不堪。2010年,义安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修复这座寺庙。
从这里开始,方丈释明海大和尚、尼众及信众们便开始勤勉地建设和发展佛事活动和弘扬佛法。昔日荒山上的寺庙,如今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四季常青,绿意盎然,洁净美丽的空间,让每一个进入寺庙的人都心生向往。
释清明大和尚代表方丈释明海表示:“如今的寺院,离不开佛教徒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许多佛教徒自愿贡献工作时间,绿化景观,推广环保理念。”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佛教徒范氏梅科(Pham Thi Mai Khoa)。她出生于1965年,是一位曾在胡志明市生活和工作的女诗人,也是义安省的儿媳。这位身材娇小、面容和蔼的女士告诉我们,她在河内出生长大,后来搬到了南方,是交通部的退休官员,目前在胡志明市作家协会工作。她的丈夫来自义安省琼琉县琼龙乡。
2020年,诗人麦考夫妇遵照婆婆的遗愿,将她留在家乡安度晚年,便将她带到琼龙乡(琼闾)照顾。她与“天朗水清”的安泰寺的缘分,就从那里开始。
诗人麦考热爱树木,对树木知识渊博。她参观佛塔时,看到妇女们经常捡拾垃圾焚烧,便与僧侣们探讨如何将垃圾切碎并堆肥,为树木施肥。此外,她还在家中开设了自己的苗圃,种植了40多种观赏植物和果树。她还与其他佛教徒和民众一起,从自家苗圃中挑土栽种了数百棵人参、木槿和芙蓉树,为安泰佛塔增添了绿色景观和生机勃勃的花径。她还鼓励佛教徒不要滥用和焚烧供品,避免浪费,保护环境。

在像范氏梅科女士这样积极虔诚的佛教徒的推动下,美化室内外空间的绿化运动已经蔓延到安泰寺所在的琼龙乡。
2024年6月,安泰寺被乂安省祖国阵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同自然资源环境部、乂安省越南佛教僧伽执行委员会、乂安省越南天主教团结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评选为“宗教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典范。

试点启动仪式结束后,组委会立即组织群众和佛教徒到海滩区域进行环境清洁、垃圾清运,并在佛塔周围种植2700棵豆树和5棵拉罕松,传播环保正能量。
以上只是乂安省佛教机构、僧尼和佛教徒伴随祖国发展而实施的众多社会保障模式中的几个典型例子。从而向僧尼和佛教徒普及佛教的文化价值、伦理道德和深厚的人文哲学,凝聚人心,加强全民大团结。

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佛教始终秉持的宗教与生活和谐统一的精神,也是信众自觉修行、每个僧尼深刻认识到自身责任与义务的内在因素。“利益众生,实际上就是供养佛。“,‘给予并永远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