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歌与民歌在人类文化流动中的价值
胡德福 - 省委书记
胡德福 - 省委书记
(Baonghean)——编者按:当义安省和河静省委、人民,乃至全越南民族都为维族民歌和军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感到高兴时,省委书记胡德福同志为此撰写了一篇感人的文章。《义安报》谨以此文向读者隆重介绍。
敲槌声响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政府间委员会主席决定将越南渭河、延河民歌列入人类代表性遗产名录,意义非凡,如同敲响了打开人类宽阔大门的号角,将我国渭河、延河民歌带给全世界朋友。从这敲槌声中,渭河、延河民歌正式融入人类文化洪流,国家、义安故乡的形象和地位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使我们真正能够与全世界携手保护和弘扬遗产。
相关新闻 |
---|
![]() |
艺术家们指导河辉塔中学(荣市)的学生演唱民歌。摄影:陈海 |
我们为祖国的民歌民谣,在这片阳光雨露的土地上流传至今,深感自豪。更难能可贵的是,乂族口音浓重,但词句清晰,听起来有些“结巴”,而他们的民歌却流畅深沉,充满激情,忠诚真诚,亲切亲切,充满爱意。一些文化研究者不禁要问:是不是因为乂族生活艰苦,所以他们总是向往美好,努力追求美好,并将它们融入到民歌民谣中呢?这可以说是乂族民歌民谣的一大特色。音乐家阮仲涛曾评价道:“义静民歌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有时刺耳、坎坷,但情感深沉,富有抒情性。如果听一听义静民歌中的劳动号子,你会看到乐观向上的精神。比如在拉木歌、推船歌……义静人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虽然勤劳艰辛,但却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
民歌、民谣、民歌里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责任与忠诚,就像爬山歌里唱的:听说你的头痛还没好/我翻山越岭摘树叶给你烧/我们怎配做夫妻……又像《又气又爱》里唱的:我爱你,父母百鞭打我/打完我站起来/但我决心爱你……其实,民歌、民谣是由不同阶层的人根据不同的时期创作、补充和编辑的。因此,我们看到了精炼、流畅、细腻的表达方式,带着朴实却又“很义合”的表达方式,造就了义静民歌、民谣的独特性、特色性和共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歌、民谣经历了兴衰,但民歌、民谣的宝藏始终被一代又一代义合人传承下来。
义静民歌和民间歌曲的流传,源于其在劳动生活中的创作和提炼。可以说,义静民歌蕴含着义静人独特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审美观、品质、伦理道德、待人处事方式、善恶观,以及对人性情感的表达……这些都体现了义静人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榕树、水井、集体住宅、丰收的田野,或是纺纱织布的景象,也可以看到祖先的教诲,以及构成道德基石的人生哲学,无论是在夫妻间的爱情中,还是在抗击侵略者的战火中。正是这些民歌和民间歌曲鼓舞着人民和士兵们加强民族团结,在学习、工作、生产和战斗中培养勇敢和创新的精神。这也是渭族和丹族民歌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
![]() |
义静尾民歌和岩民歌被列为人类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代表向越南代表团表示祝贺。图片:NT |
我们为维族和谭族民歌受到全世界的推崇而感到自豪,这展现了它们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以及与世界文化的良好融合。但这也给义安省和河静省党、政府和人民在新时期保护和弘扬民歌价值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在经历了许多时期的战争和社会变迁,维族和谭族民歌这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传。多年从事渭族、夷族民歌收集与研究的宁越教副教授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指出:“过去渭族、夷族民歌宝库十分丰富,几百年来,被传唱的歌曲不计其数,但由于渭族、夷族民歌的形式多为劳动生活题材,因此完整记录这些民歌的文献资料非常少。加之传承方式多为口头传承,目前留存的渭族、夷族民歌只是义安省极为丰富的渭族、夷族民歌宝库中很小的一部分。”
许多致力于维族和谭族民歌研究的学者,例如黎涵、清琉、杜宝、阮同志……也认为,与古代维族和谭族民歌相比,目前流传的维族和谭族民歌数量很少。因此,在收集、保存、传承和弘扬这一艺术形式的价值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当渭河、延安民歌被世界公认为文化遗产时,我们更有信心,我们可以对宜静渭河、延安民歌的发展抱有更大的期望,因为许多当代音乐家正在以此为素材,创作出许多触动人心的歌曲,例如:《在远方》、《你好,蓝红姑娘》、《红色村民兵女孩》、《看着树,想起一个人》、《听渡船夜唱歌,想起胡伯伯》、《出远门前的忠告》、《在莫斯科市中心听渭河、延安民歌》、《胡伯伯花园里的槟榔香》、《一个河静人的暖心歌声》、《建造了克古湖的人们》、《热爱宜河的土地》、《愤怒但充满爱意》、《多情的河流》……这肯定了渭河、延安民歌对当代音乐的影响,也是渭河、延安民歌在当今和永远的生活中继续流传的重要基础……
至今,许多地方都成立了民歌俱乐部。特别是从2000年至今,民歌剧院已更名为义安民歌遗产保护与弘扬中心,为收集、研究、保存和弘扬渭族和延族民歌的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俱乐部的活动也越来越深入,在各个村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演出。截至目前,根据文化体育旅游部的统计,全省各地已成立82个民歌俱乐部,拥有1600多名艺人。此外,我们还在学校(自2008年起)和媒体上组织民歌教学,使渭族和延族民歌继续在社区中传播。在新时期,为继续弘扬渭族和延族民歌的价值,需要各级各部门继续重视推动民歌俱乐部的活动;关心和鼓励基层手工艺人,因为他们是把旋律传承下去、传播给当地人民的重要核心。
为了让维族和延安民歌永垂不朽,我们必须让它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任何时间中定期出现。这就需要义安省民俗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和文化体育旅游厅发挥核心作用,以多种形式宣传和推广维族和延安民歌。除了研究、收集和展示维族和延安民歌外,还应加强指导,在地方建立民歌俱乐部网络。这是在社区中保护和弘扬维族和延安民歌价值、忠于民歌本质的最重要解决方案,同时要联系省内外各地,组织各种交流活动,向全国人民广泛宣传和介绍维族和延安民歌。每年都要编制遗产清单和工匠简介,提交主管部门审议和授予称号;与各部门协调,研究民间艺术家的政策和待遇制度;支持俱乐部活动,并有计划培养下一代民谣歌手。
另一方面,文化体育旅游部门应加强与国内外旅行社的联系与合作,向游客介绍拥有遗址和民歌俱乐部的地方;制定并实施战略和政策,呼吁和吸引文化艺术领域的投资者和企业投资,挖掘渭族和延族民歌中蕴藏的潜力和无价之宝。通过这种方式,游客可以在乡村空地、码头、社区等地欣赏渭族和延族民歌……既可以通过网络(在当地直接观看),也可以作为来到义安的“特色”体验(纪念品包括CD、义静渭族和延族民歌印刷品、带有渭族和延族民歌音乐和图像的玩具、器皿等)。与各部门、地方和组织协调,积极鼓励举办各种形式的民歌活动,例如举办渭族和延族民歌节和歌唱比赛,面向所有年龄段的游客。加强与河静省各部门、地方和人民的交流与沟通,共同维护和发展义静两省“特色”维、詹民歌。
与越南扁担的两端相比,义安和河静两省气候恶劣,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依然艰难。但那里依然拥有举世闻名的民歌宝库,令人自豪。可以肯定的是,“红岭、林河”地区,作为民歌的发源地,过去、现在、将来都将永垂不朽,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当红岭没有了树/林河没有了水/那么,这里和那里都将不再有爱……这也是义河人民过去和将来在生活中传递的信息、文化和性格。
在保护和弘扬义静民歌和延安民歌的路线图中,我省已批准“建设义静民歌遗产保护和弘扬中心项目”,该项目位于荣市忠都坊阮攸街77号。该项目旨在建设中心设施,确保充足的工作条件,使其成为一个兼具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重点文化项目,其建筑风格应具有浓郁的中北地区特色,包括演出剧场、练习室、录音室、培训室、档案室、阅览室和录音室,以及一个旨在向社区推广表演艺术的交易室。该项目投入运营后,将有效服务于义静民歌和延安民歌的研究、收集、实验、保护和弘扬工作,在群众文化生活中普及和推广义静民歌和延安民歌,为打造义静独特的文化形象做出贡献。该项目除了服务全省人民外,还需与旅游线路对接,引导游客欣赏渭族和延族民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文化体育旅游厅和义安省民俗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必须制定系统而具体的战略。 |
高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