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促稳定——第十四届代表大会的突破性思想
提交党的十四大的政治报告草案显示出经济思想的显著变化:“以发展求稳定,以稳定求发展”。
这种方法代表着对增长与稳定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的转变——增长与稳定是过去近四十年来塑造越南发展模式的两大支柱。
过去,稳定被视为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现在,发展被视为确保长期稳定的手段。一个国家若不创造财富和机遇,就无法保持稳定。
这种转变代表着“思维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是在巨大变革时期维护国家根基的一种方式。

力争实现两位数增长
政治报告草案设定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目标:2026-2030 年期间平均 GDP 增长率达到每年 10% 或更高,人均 GDP 达到 8500 美元,加工制造业占 GDP 的比例达到 28%,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例达到 30%。
这些数据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并非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扩张,而是通过提高生产率和创新来提升质量。全要素生产率超过55%,劳动生产率每年增长8.5%,这体现了对知识型增长模式的坚定承诺。
在明确指出落后风险和中等收入陷阱的背景下,快速发展与高质量相结合的要求不仅是经济目标,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要求。
制度发展——一切突破的基础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将制度建设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报告指出,政治制度至关重要,经济制度举足轻重,需要大力创新思维,以推动战略突破,构建新的发展生态系统。
该创新的重点是完善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妥善处理国家-市场-社会关系,尤其要肯定市场在动员和分配发展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国家负有建立和维护公平秩序的责任。市场是选择资源的机制。当制度完善时,市场将发挥有效的资源配置作用。
与此同时,改善投资和营商环境——确保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释放生产力并为增长创造新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不仅是框架,更是发展的引擎。
基于科技的新型增长模式
政治报告草案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目标是提高经济的生产力、质量和附加值,以数据经济和数字经济为新发展模式的支柱。
“现代化”的概念正在被重新理解:它不再是复制工厂,而是用新技术革新旧的生产模式。转型将在多个领域同时展开——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能源转型和人力资源转型。
优先发展领域已明确列出:半导体、机器人、新材料、生物产业、可再生能源、航天产业和量子技术。这种新一代产业化思维旨在掌握技术本身,而不仅仅是加工技术。
要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必须依靠知识,而不是继续剥削资源。这正是发展思维中强创新精神的最鲜明体现。
重组经济,确保重大平衡
思维创新必须与资源配置创新齐头并进。草案明确指出,必须在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和主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对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并促进增长。
国家经济必须按照国际标准进行重组,重点关注关键领域。预算支出必须大幅转向发展投资,公共投资机制和政策必须足够灵活,以释放社会资本。银行体系需要现代化,薄弱机构需要彻底整顿,交叉持股需要加以控制,体系安全需要得到保障。
这些方针体现了一种一致的思维模式:稳定促进发展,发展巩固稳定。只有当公共投资有效、信贷透明、预算纪律严明时,财政和货币政策才能真正支持长期增长。
两种并行发展引擎:国家和私营部门
政治报告草案明确肯定:“私营经济是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这表明第 68 号决议中关于私营经济的观点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家经济在确保重大平衡、战略方向和系统领导方面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主要的增长动力必须来自私营部门——最具创新性、灵活性和活力的部门。
国家需要为私营企业创造平等、安全的环境,使其能够获得土地、资本和技术;支持组建具有区域规模和竞争力的越南私营企业;并帮助小型企业和合作经济蓬勃发展。
当这两个部门协同运作时,经济将拥有两副翅膀可以翱翔——一副翅膀用于维持稳定,另一副翅膀用于提升发展能力。
突破的三个层次——从思维到制度和模式
总体而言,该草案清晰地展现了三个突破性阶段:
发展思维具有强大的创新性——发展是稳定的基础。
制度突破——肯定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国家转向创造和监管。
突破性增长模式——以科学、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主要驱动力。
这三个突破层次构成了新阶段的发展结构:思想是前提,制度是工具,技术是手段,人是主体。
现代发展思维
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草案提出了明确的愿景:越南必须发展才能保持稳定,并通过自身的发展能力来保持稳定。
增长不再仅仅是增加资本、劳动力或资源,而是对制度、技术和人力资源的考验。
第十四届代表大会的核心信息是:大力革新发展思维——从管理到创造,从运营到领导,从被动稳定到积极发展。
草案指出:“我国真正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个国家发展的时代,一个建设和平、独立、民主、繁荣、文明、幸福的越南,稳步迈向社会主义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