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大容量船队——沿海公社的发展方向
沿岸(演州),渔船鳞次栉比,铺满了整个河床。码头上、船舱里,渔民们正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大型渔船的后勤和机械设备进行着维修和准备,只为确保今年第一个“吉利”的出海出海能够顺利进行。
(Baonghean)-沿岸(演州),渔船鳞次栉比,铺满了整个河床。码头上、船舱里,渔民们正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大型渔船的后勤和机械设备进行着维修和准备,只为确保今年第一个“吉利”的出海出海能够顺利进行。
这就是我在一月满月时目睹的,在演州县演璧乡渔村的繁华景象。在“吃浪说风”的渔民的故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或许是那些皮肤黝黑、浑身散发着海洋咸味、嗓音洪亮的渔民形象,但与他们互动时,他们却非常淳朴温和。其中一位就是渔民阮南海。在演璧乡工作期间,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石廷义先生向我讲述了这位渔民“独特”的工作。这个故事对其他沿海地区的渔民来说或许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对演璧的航海事业来说,却是一个转折点。“海先生是第一个敢于斥资数十亿越南盾建造大容量新船出海的人。” 义先生说道。
奠碧渔民的远洋捕鱼船队停泊在 Lach Van 码头。
当我见到海先生,问起造船的事时,他说:“没什么,我的工作就是靠5厘米的木头维持生计,所以我尽量借钱投资造一艘坚固的船,长期出海,创造高经济效益,还能免受风浪的侵袭。” 2012年11月105CV船竣工后,他和船员们在农历新年假期前已经乘风破浪,出海4次。他的船从事拖网作业,每次出海通常至少要持续4天,包括往返时间。“我们每次出海都比以前安全多了。一月满月之后,船就会再次开航,祈祷海面平静,满载虾鱼。”海先生说着,语气中充满了希望。
买了新船,虽然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但从春节前四次出海的业绩来看,海先生的投资方向完全正确。因为扣除每次出海近3000万越南盾的投资成本,以及每月支付给3名船员400万越南盾的工资后,他还有积蓄可以用于再投资和偿还债务。
海是众多积极响应2010-2015年任期第二十一届党委政策的奠壁市渔民之一。奠壁市党委已将海洋经济确定为地方重点经济部门,将发展大型远洋捕捞船队,逐步减少小型近岸捕捞船队。“根据决议,到2015年,奠壁市将拥有50艘90CV以上远洋捕捞船,但到2012年底,我们已有55艘90CV以上远洋捕捞船。因此,我们公社提前三年完成了目标”,奠壁市党委书记阮越敏说。公社党委的正确政策正在广泛传播,并在地方体现出直接的有效性。
2012年,全乡水产品总产量达7852吨,经济产值超过940亿越南盾。航海业直接为近1000名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为他们带来了平均每月400万越南盾的稳定收入。此外,航海业还吸引了大量工人从事渔业物流服务、水产品收购和加工等工作。例如,水产加工行业为奠碧乡人民创造了近55亿越南盾的经济产值。 “公社党委提出的渔船大容量化改造政策在实践中卓有成效。我们决心一如既往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动员渔民积极参与改造。然而,目前阻碍渔船大容量化改造推进的最大难题是资金。渔民很难借到钱,而全社仍有170多艘载重量不足90渔船。”满先生忧心忡忡。
面对这种形势,奠碧县的船只大多价格在90CV以上,渔民们不得不从广义省等中南部地区购买旧船进行维修改造,以适应拖网作业。几年前,海南村渔民陈文山以1.5亿越南盾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传统尖头船,然后又借钱从广义省渔民手中买回两艘90CV的老船出海。自从换了两艘大船后,他的生意比以前还在外海出海的时候好多了。2012年,扣除出海费用和每月400万越南盾的工资,为船上6名渔民购买船员保险后,他家净赚了2亿多越南盾。 “公社党委提出的改用大容量渔船的政策非常正确。如果发展势头能像2012年那样持续下去,渔民们会非常兴奋,并继续投资购置大容量渔船。然而,像我一样,目前还没有能力建造新的大容量渔船,而融资又非常困难,所以只能慢慢积累。”孙先生坦言。面对这种情况,近日,演州县人民议会同意为每个渔民家庭购置新船、将旧船改装成90CV渔船,将渔场从公海转移到近海,并提供2000万越南盾的补贴,以鼓励渔民。
下午,在范溪沿岸的码头上,渔民们互相呼喊着,把货物装上船。几艘船已经出海了。每艘船上都飘扬着镶着黄星的红旗。每个人都坚信,第二天自己会满载而归。
文章及照片:Thanh D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