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是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地方。

February 23, 2007 15:42

胡志明主席出生并成长于黄筹村(1890-1895),青年时期则在金莲村(1901-1906)。两次经历虽然只有短短十年,但他对故乡金莲村和黄筹村的感情却十分深厚!每当金莲村、黄筹村或义安村的村民见到胡伯伯,他都会亲切地询问家乡的方方面面。

胡志明主席出生并成长于黄筹村(1890-1895),青年时期则在金莲村(1901-1906)。两次经历虽然只有短短十年,但他对故乡金莲村和黄筹村的感情却十分深厚!每当金莲村、黄筹村或义安村的村民见到胡伯伯,他都会亲切地询问家乡的方方面面。


1946年10月27日(星期日)上午11点30分,阮氏清女士来到河内主席府拜见胡伯伯。这是胡伯伯背井离乡,周游列国,寻求救国之道以来,阮氏清女士与胡伯伯的第一次见面。阮氏清女士用充满姐妹情谊的话语问胡伯伯:“您离开这么久,想念祖国吗?您还记得姐姐坐在吊床上,哼着山河摇篮曲哄您入睡吗?当年,我们一家人过得很艰难。”说到这里,阮氏清女士又哭了。胡伯伯激动得泪流满面,用手帕擦着眼泪。他一边抽烟,一边望着窗外说道:“姐姐,祖国,意义深重,情深意重。这几十年,真是充满了爱。真正的革命军人,都是孝顺的儿女,深爱着祖国。姐姐,在国外,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听到家人的催眠曲,心里会更想念祖国,更想念家乡……”

阮氏清夫人又问胡伯伯:“您什么时候能回家乡看看?”片刻之后,胡伯伯回答说:“我也想回家乡看看,但肯定要等很久,因为国家的事情还很繁重!”

恰好一周后,同样是星期天(1946年11月3日),阮生谦先生前往河内探望胡伯伯。几十年不见,两人亲切地交谈,充满兄弟般的情谊。阮生谦先生问道:“您打算什么时候回家?”胡伯伯不慌不忙地回答:“回来就是回家,现在的情况和工作不允许我们考虑,估计还要等很久!”

正如胡伯伯所预料的,直到11年后(1957年),胡伯伯才有机会访问家乡。

胡伯伯从担任国家主席直至逝世,向家乡金莲、黄筹和义安省发了35封信、讲话和电报,鼓励好生产、好战斗、好人民、好事等优秀事件,其中包括胡伯伯于1945年9月17日(即他宣读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的《独立宣言》半个月后,即1945年9月2日)写给省领导的信、写给叔叔黄潘京和叔叔陈黎友的信(1949年4月)以及写给义安省党部委员会的最后一封信(1969年7月21日)。

1957年,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和战争创伤的治愈,北方取得了许多伟大的胜利。国家稳定,外交蓬勃发展。胡伯伯希望访问世界各地的兄弟友好国家。在长途商务旅行之前,他希望回国重新调整心态。因此,政治局计划安排胡伯伯访问义安省和第四区的一些省份。

阔别祖国五十多年后,1957年6月16日星期日,即农历五月初十九日,胡伯伯第一次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当公社领导和村民们邀请胡伯伯到招待所时,他高兴地说:“招待所是接待客人的,我是主人,让我回家看看。”说完,胡伯伯朝家走去。他到家时,竹门已开,大家请他进屋,他却举手指着说:“老门在另一头。”他的脚步,循着少年时的足迹,回到了家。

胡伯伯走进外屋,那里供奉着祖先,还悬挂着阮生萨先生的遗像。胡伯伯指着新修建的祭坛告诉村民:“以前我家穷,祭坛都是竹子做的,没有腿,只用两块木头钉在柱子两边支撑着祭坛,还有竹架,上面铺着一张简陋的垫子。”

走进里屋,胡伯伯看到了他和卡谦先生以前睡过的床。他说:“哦,这张床还在,村民们确实保留了下来,不过好像比以前短了,对吧?”村民们告诉胡伯伯,在清女士被法国殖民者囚禁之前,这张床是他们一家人用过的。冬天,床的一头被烧焦了,所以不得不剪短。胡伯伯看到了一张用黄麻编织的吊床,夏天可以乘凉;一张用来看书喝茶的书桌;一个用来存放食物的木箱;一个用来放碗碟的两格柜子,柜子上放着一个上漆的木托盘,是家里有贵客时用的;墙上挂着一盏用植物油点着的圆盘灯。胡伯伯下楼去看望这栋三居室的房子,这家人每天都在这里做饭。清女士是家里的主妇,胡伯伯和卡谦先生也经常帮她挑水煮饭。胡伯伯看到家里的所有物品都完好无损,很感动……

参观庭院和花园。1901年,阮生色先生考取了科举,光荣归来,村民们带回的一些观赏植物如今已经遗失,尚未重新栽种。回忆起昔日的景象,胡伯伯感慨地说:“从前,家门口有一棵番石榴树,结满了甜美的果实;院子前面有一棵柚子树;房子旁边有一棵橘子树;房子后面有一排美丽的槟榔树。”

副校长家以前种着当季作物的菜园,现在成了他们家的菜园。一位省级官员大胆地向胡伯伯请愿,希望在菜园里种些花草,让菜园更漂亮。胡伯伯指着开满鲜花的土豆园说:“土豆花儿依然美丽。”大家都明白胡伯伯的意思。

走到巷子里,胡伯伯又重复了一遍:“以前,回家的路是这条路。” 胡伯伯指着右边邻居家的篱笆,那是阮丹玉先生家的房子,篱笆上种着一排蔓豪树。他右手拿着一根蔓豪树枝摇晃着,仿佛在强调,让大家记住。他指着左边院子里,院子里种着一丛芙蓉花。胡伯伯问起谷井,那是一处与王叔茂学士起义有关的古迹,胡伯伯住在金莲村时经常在这里为家人取水。

叔叔走到大门左侧,路边的芭蕉树下,指着一条小路问道:“老铁匠黄春伦还在吗?”老铁匠黄春伦是一位勤劳正直、性格温和开朗的铁匠,深受当地村民爱戴。住在金莲村期间,叔叔闲暇时常去铁匠那里玩耍。叔叔很敬重老铁匠,老铁匠也非常爱戴他。叔叔经常帮助老铁匠挖洞、打砧。他尤其经常与老铁匠和村民们交流、讨论当时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时事。

接下来,胡伯伯来到阮生家庙上香祭祖。正要进庙时,胡伯伯指着左边问道:“这里是方先生的家。他今天吃饱了吗?”听到这话,大家都很感动,因为大家都知道,当初胡伯伯背井离乡去寻找救国之路的时候,方先生家是金莲村最穷的一家。

当天,胡伯伯在村体育场的榕树下与金莲公社群众及周边公社的人民代表们亲切交谈。他指示党委和政府纠正土地改革中的错误,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不让“一家一户”孤芳自赏。他提醒大家要爱护和教育孩子,不要让他们瘦弱、生病或患上沙眼。胡伯伯几乎谈到了所有问题,并给出了具体、切实的建议。临别时,他还说:“如果金莲的干部群众过得好,我还会再来探望!”

四年后,1961年12月9日,胡伯伯履行诺言,回到母亲的故乡黄柱和父亲的故乡金莲。第二次回乡时,胡伯伯来到森村庙,与金莲公社党委和人民委员会一起工作。随后,像四年前一样,胡伯伯在榕树下与公社人民进行了友好交谈。他希望大家承担起民富国强的责任,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建立日益强大的合作社,为北方社会民主建设作出贡献,为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解放南方,统一祖国。

讲话结束时,胡伯伯带领全场一起唱《团结》,大家随着胡伯伯手上的节奏热情高涨地唱起来。

1957年6月14日上午,胡伯伯在返回金莲之前第一次回家乡,在荣城省委大厅向义安省人民代表发表讲话。他说:

我是故乡的儿子,离开家乡五十多年了。今天是我第一次回到故乡。我可以说:“我的家乡充满了爱与关怀/这五十年充满了太多的爱”……

值此之际,胡伯伯还视察了荣市发电厂建设工地、看望了驻扎在南丹县鲁敦的广义省陆军第324部队、看望了荣市南方儿童营的孩子们......

1961年12月8日,胡伯伯第二次回家乡,与省委执行委员会和省行政委员会共事。他说:“义安省一切关乎国计民生的事,都由你们负责。要做到这一点,你们必须牢牢把握哪些原则呢?”

一是:内部团结原则

第二:集体领导、个人负责的原则。

要想做好还需要什么?内部民主。要想拥有良好的内部民主还需要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

胡伯伯在与全省人民和干部谈话时(也是在荣城,1961年12月9日)建议:“人民和干部要下定决心,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北方最好的省份之一”!

第二次回乡期间,胡伯伯与参加义静苏维埃运动(1930-1931年)的革命战士见面交谈,参观了荣市机械厂、义安山地师范学校、泰寮烈士纪念碑、永清公社、同孝农场等工厂、学校和地方。

在视察荣市机械厂时,胡伯伯叮嘱:“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我们要对得起领导,让人民信任我们……要办好四个字:快、多、好、便宜”。

在慰问义安山师范学校师生时,胡伯伯说:“什么是好的学习?好的学习就是政治、文化要与劳动生产紧密结合,不能太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搞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团结各民族。不然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关于胡伯伯回国探望的文献和故事有很多,但仅从上述部分内容,我们就能充分感受到胡伯伯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这份感情中,既有普通人朴素的情感,也有伟人的情怀,正如越南总理范文同所说:“他谦卑自己,与全体越南人民平起平坐,是为了将全体越南人民提升到他的水平!”

金莲、黄筹等义安省人民深切体会胡伯伯的深厚、纯洁的关爱,愿永远遵循胡伯伯的亲切指示,将金莲乡建设成为模范乡,将义安省建设成为模范省,正如胡伯伯所希望的那样。
陈明绍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祖国是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地方。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