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创新的决心
当甘蔗在起伏的山丘上开始长出嫩绿的叶子时,我们回到了下山、归合,聆听了这场改变这里人民生活的革命的故事,并见到了一位在自己的祖国仍有许多顾虑和计划要实现的公社主席。
(Baonghean)-当甘蔗在起伏的山丘上开始长出嫩绿的叶子时,我们回到了下山、归合,聆听了这场改变这里人民生活的革命的故事,并见到了一位在自己的祖国仍有许多顾虑和计划要实现的公社主席。
去往下山(归合)的路途极其艰辛难走!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场暴雨,我们很幸运地“引以为戒”,真实地体验了这条路的艰辛。经过漫长的步行、领路、推车,我们浑身沾满了富归的泥土,终于到达了下山公社人民委员会的总部,与年轻的公社主席见面。下山公社人民委员会主席黎文清倒了一杯茶,笑着说:“您刚才经过的这条路是去下山最容易的路,比前几年修缮了很多。”
通往河山的艰难之路
故事自然要从20多年前对下山的记忆说起,那时的下山贫穷荒凉,是一个90%以上都是土族人口的山区公社,教育水平低下,生产耕作技术落后。
当时,村里只有同龄人黎文清(1969年出生)高中毕业。黎文清毕业后留在家中参加共青团活动,竟然被选为公社共青团副书记。此后,他先后担任过许多职务,从文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到公社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并从2010年至今担任下山公社人民委员会主席。因此,他虽然年纪轻轻,却见证了下山的变化,并为之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热情。
黎文清开始在公社工作的那几年,正是下山村极其困难的时期。公社人民委员会的总部设在民间,从一个村庄“迁徙”到另一个村庄。每年,它都会在一个村庄里落脚,而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公社的中心。直到1995年,公社才从当地居民手中购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并在那里住了五年。直到2000年,下山村才正式有了公社人民委员会的总部。公社干部每次去县里开会都要三天时间。出发一天,开会一天,回来一天。起初,他们步行,后来,他们骑自行车,路面崎岖陡峭,晴天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泞湿滑,车轮上沾满泥土,他们扛着自行车,一边走一边骑……然而,这位年轻的社团干部从未气馁。看到自己的村庄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他更加坚定了要为改变现状、摆脱贫困而做点什么的决心。
1998年,义安泰特莱尔糖厂落成,为河山地区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当时河山地区主要种植甘蔗,为糖厂提供原料。然而,动员民众种植甘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不容易,也不容易,但正如黎文清先生所说,这是一场革命。河山地区的土族人民主要依靠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的水稻,清理、清地、修剪,这是一项悠久的传统。作为一名土族子弟,从小在旱稻田里长大,有时饿着肚子,有时饱着肚子,他理解当地人民的担忧和忧虑。
“要改变根植于当地人民血液中的、由来已久的生产习惯,极其困难。对当时的下山村民来说,甘蔗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东西。他们不相信甘蔗能在田里长得好,不相信糖厂会收购甘蔗,甚至给他们种子种植,但村民们却不接受。”黎文清先生说道。稻米可以立即食用,但甘蔗不能代替稻米。县里也组织了宣传,但收效甚微。公社干部队伍单薄,公社人民委员会只有4个人,包括1名主席、1名副主席、1名公社警察局长和办公室主任,分头负责宣传工作。他要深入每个村、每个村民,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宣传。黎文清先生不得不用尽他所有的“文学”、知识,以及一个土族子弟的心胸,去说服村民。 “我们要跟村民解释,甘蔗就像芦苇、茅草一样。芦苇能活,甘蔗也能活。种甘蔗卖钱,就能买很多米吃,不用担心挨饿。”
后来公社干部带头,分地种了三六丈的甘蔗。他是公社里第一个把甘蔗带回来种在他家六丈地上,让村民们跟着种的。甘蔗长势很好,在红壤土山上长势旺盛。可是糖厂试运行的第一年,不需要多少原料,甘蔗种了,大家吃不饱,不知道怎么办,有的去榨糖蜜,有的只好砍了烧,不然甘蔗就烂在地基上。很多人灰心丧气,甚至有人把蔗山给毁了。这给公社干部的宣传又添了一道难题。他家也砍了六公顷甘蔗烧了,但他把蔗桩留了下来,鼓励村民们学他的样子,不要把整座蔗山都毁了。第二年,糖厂开始正常运转,村民们又需要购买甘蔗苗来种植。除了一些家庭还保留着去年的甘蔗外,大多数家庭都把甘蔗毁掉了。公社继续成立指导委员会,购买种子、借用种子,然后与银行合作,为人们提供生产资金。这一次,他们成功了,从此,河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依赖雨水灌溉的稻田,如今被一片片碧绿的甘蔗山所取代。
至今,除甘蔗外,下山还种植金合欢、木薯,并发展畜牧业,但主要种植甘蔗。该地已成为归合县最大的甘蔗种植区之一,甘蔗种植面积达1100公顷,占全县的7500公顷(仅次于文利乡)。
为了满足工作要求,必须具备更多知识。黎文清一边工作,一边在荣市大学攻读经济学学位,并不断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到目前为止,当选为下山乡人民委员会主席后,他一直是一位“合格”的干部。特别是在部署国家新农村建设目标计划后,黎文清主席作为“带头人”,全力指导各项目标的落实,其中,他特别重视新农村交通建设。
下山公社人民委员会主席贵合-黎文清对下山仍有很多牵挂。
交通,是下山人民永恒的主题,也是黎文青主席最关心的问题。通往下山乡的主要道路有三条:从归合镇经周定、文利下行;从新春、新祺上行;以及从48号国道到下山的路,都非常难走。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服务和贸易。在这里,建筑材料、农用物资和各种商品价格昂贵。文件、书籍、报纸也会被耽搁一周,如果下雨,甚至一个月。尤其是甘蔗,是当地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一旦下大雨,“出不去,进不来”。运甘蔗的卡车在湿滑的路面上翻车的情况屡见不鲜。每次发生这种情况,人们都要花费数百万越南盾雇佣装卸工人。同时,砍下的甘蔗,放置一天就会损失好几吨,更不用说甘蔗会变酸、失去糖分、质量下降。如果解决这个问题,将为河山各方面发展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
为开展农村交通建设,从动员群众捐献土地用于道路建设和场地清理开始,黎文清主席指示成立新农村管理委员会,并向群众提出集体规划征求意见。同时,责成各村成立新农村发展小组,密切监督实施进程。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地方相比,下山面临的困难并不大。土地整理、土地规划和场地清理工作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因为需求很大。这里的群众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道路的价值。另一方面,公社也积极解决群众提出的所有问题,确保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同舟共济。
然而,在下山,铺设混凝土交通、修建灌溉渠系统等成本极其高昂。政策是国家出水泥,人民出沙子、石子和人工。在低地,一卡车沙子和石子的价格仅为20万至30万越南盾,而运到下山,成本高达120万越南盾,有些地区甚至高达150万越南盾。虽然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与其他地方相比,下山乡仍然困难重重,贫困户占35%。因此,尽管付出了努力,“到2015年完成农村交通标准仍然非常困难,因为所有下山乡的道路都很难修建,需要大量的材料”。目前,下山乡只完成了政治体系、规划和电力三个标准。黎文清因其对乡政府的贡献和奉献,多次获得学习和践行胡志明道德榜样的竞赛战士奖状。但据他所说,他能做的还有限,必须更加努力。
踏上泥泞的出下山之路,我们依然铭记着年轻公社主席黎文清的坚定话语:“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做到,再难也要解决,一定要改变下山的交通状况。”他承诺,总有一天,如果我们回到下山,我们一定能走上沥青水泥路。我们相信,怀着这份执着的心,在人民的支持下,“交通”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从而为下山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铺平道路。
何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