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游荡,追寻民歌
(Baonghean)——这位是来自安城县东城乡东龙村的民间艺术家陈国明。他似乎从小就接触维族和吉安族的民歌,之后一生都在四处游历,追寻民歌的足迹,致力于保护、珍视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
![]() |
| 艺术家陈国明教学生们唱民歌。 |
在一个秋日的午后,在东龙山村,我们围坐在一张铺着酒桌的毯子旁,欣赏着艺术家陈国明(生于1942年)演唱的维族和岩族民歌。尽管他已年迈,但他的嗓音依然浑厚、温暖、甜美、抒情而深沉。在重聚的欢乐气氛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对维族和岩族民歌的深厚热爱。
他说,他的父母都是福寿乡(宜禄省)非常优秀的民歌手,所以他从出生起就沉浸在母亲的摇篮曲中,耳濡目染地学习着越族和岩族民歌。因此,对越族和岩族民歌的热爱从他襁褓中就已融入他的灵魂。长大后,六七岁时,他已经会唱歌,甚至还能创作越族和岩族民歌,这让大人们既惊讶又钦佩。十八岁那年,他放下笔,放弃了歌唱的热情,年轻的陈国明拿起武器,奔赴战场,与美军作战。
但后来,陈国明“用歌声盖过了炸弹的轰鸣”,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被允许加入第375师的表演团。在此期间,陈国明创作了许多歌曲和短剧,以鼓舞和激励在战场上对抗美军的士兵,其中包括许多“自作自唱”的歌曲,这些歌曲于1964年被越南之声录制和拍摄。
1975年,陈国明回到东城乡生活,并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活动。同年,他担任东城乡文化队队长。凭借他的才华和热情,他组织并成立了东城乡民歌俱乐部。
该社团不仅在春节期间为村民服务,还经常受邀在区内外各地演出。在此基础上,该地区陆续成立了12个民歌社团,每个社团都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
四十多年来,陈国明先生一直致力于收集和研究民歌和维歌、吉安歌;为他所在地区的艺术团体创作和演出数百部戏剧、民歌小品和民歌短剧。
安城县文化中心主任邓维雄先生表示:“东城乡民歌俱乐部几乎每年都在省级艺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多次获得全国维歌和岩歌金奖;在过去的三年里,该俱乐部连续获得义静维歌和岩歌节一等奖。所有舞蹈动作和艺术节目均由艺术家陈国明编剧和导演。”
![]() |
| 功勋艺术家陈国明和他的妻子一直热衷于演唱维岩民歌。 |
现年76岁的明先生依然热情洋溢,精力充沛。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人唱歌,并为区内各乡镇的俱乐部排演民间戏剧。
他坦言:“自从俱乐部成立以来,我走遍各地,为维族和岩族民歌‘加油’。那时候,我们非常饿。为他们安排了一上午的演出后,我们只能吃一碗粥或一包方便面充饥,但这很有趣。我很高兴维族和岩族民歌能够传播开来。”
不仅如此,明先生还在学校免费教授维族和詹族民歌;即使在家休息的日子里,他也会把牧民们叫到家里,给他们糖果,并为他们练习唱歌。他说:“我这样做是为了把维族和詹族民歌的‘火种’传承给年轻一代。”
凭借其杰出贡献,他于2013年8月1日在义静维岩民歌节上被授予国家民间艺术家称号。2015年,他因在义静维岩民歌表演方面的杰出成就,荣获义安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颁发的荣誉证书。近期,他又被越南民间文学协会授予优秀艺术家荣誉证书。
与民间艺术家陈国明(Tran Quoc Minh)接触交谈后,我们了解到,他血液里流淌着对维族和岩族民歌的热爱。这位艺术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游历,追寻民歌的踪迹,致力于保护、珍视并传承这一人类文化遗产。
邓维雄先生——安城区文化中心主任: “陈国明先生致力于保护和推广维歌和吉安歌的价值,使它们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最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陈国明先生等艺术家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
天龙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