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民歌四处流浪

October 30, 2016 19:30

(Baonghean)——这就是安城县同城乡同龙村的民间艺人陈国明。这位艺术家仿佛与维族和岩族民歌一起诞生,一生追寻民歌足迹,四处奔波,守护、珍惜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

Nghệ nhân Trần Quốc Minh truyền dạy các làn điệu dân ca cho các em học sinh.
艺术家陈国明向学生教授民歌。

秋日午后,在同龙山村,我们一边品着酒席,一边欣赏艺术家陈国明(生于1942年)演唱的渭河和延河民歌。尽管他已年事已高,但他的歌声依然洪亮、温暖、甜美、抒情而深沉。在欢聚的喜悦氛围中,他向我们诉说着他对渭河和延河民歌的深厚热爱。

他说,他的父母都是福寿乡(宜禄乡)的优秀民歌歌手,所以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通过母亲的摇篮曲“沐浴”在渭河和延河民歌的氛围中。因此,对渭河和延河民歌的热爱从摇篮里就渗透到他的灵魂。他六七岁就能唱歌,甚至还创作了渭河和延河民歌,令大人们惊叹不已。18岁时,他放下了笔,放下了对唱歌的热爱,年轻的陈国明拿起武器,奔赴抗美援朝。

但后来,陈国明“歌声盖过了炮火声”的歌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被允许进入第375师的文工团工作。在此期间,陈国明创作了许多歌曲和短剧,以鼓舞和鼓舞在抗美战场上奋战的士兵们的士气,其中包括许多“自创自演”的歌曲,这些歌曲被《越南之声》(1964年)录制并拍摄成电影。

1975年,陈国明回到同城公社生活并参与文化活动。同年,他担任公社文化队队长。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热情,组织成立了同城公社民歌俱乐部。

该民歌社不仅在春节期间为村民服务,还受邀在县内外许多地方演出。以此为起点,该县陆续成立了12个民歌社。每个民歌社都得到了他的巨大贡献。

40多年来,陈国明先生致力于收集和研究民歌、维语和延语,为本县艺术团体创作和上演了数百部戏剧、民歌短剧和民歌短剧。

安城县文化中心主任邓维雄表示:“同城乡民歌俱乐部几乎每年都在省级艺术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多次荣获国家级渭族和岩族民歌金奖;连续三年在义静渭族和岩族民歌节上荣获A级奖。所有舞步和艺术节目均由艺术家陈国明编导。”

Nghệ nhân Ưu tú Trần Quốc minh cùng vợ luôn đam mê hát dân ca ví dặm
功勋艺术家陈国明夫妇一直热衷于演唱渭黔民歌。

如今76岁的杨明先生依然热情洋溢,大部分时间都在县里各乡的俱乐部里教授唱歌和表演民间戏剧。

他坦言:“自从社团成立以来,我就到处跑,为渭河、延安民歌‘加油’。那时候,我们饿极了。一上午安排好节目,就只剩下一碗粥、一包方便面填饱肚子,但玩得很开心。我很高兴渭河、延安民歌能够流传开来。”

不仅如此,明先生还在学校免费教授渭河和延河民歌;即使在家休息的日子,他也会把牧牛人叫到家里,给他们糖果,并帮他们练习唱歌。他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渭河和延河民歌的‘火种’传承给年轻一代。”

凭借其贡献,2013年8月1日,在义静六省和岩安省民歌节上,他被国家授予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2015年,他因在义静六省和岩安省民歌演唱中取得的杰出成就而荣获乂安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颁发的奖状。最近,他又被越南民间文学协会授予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

通过与民间艺术家陈国明的接触和交谈,我们了解到,他的每一根血管里都流淌着对渭河和岩河民歌的热爱。这位艺术家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奔波,追寻民歌的足迹,守护、珍惜并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热情。

安城县文化中心主任 Dang Duy Hung 先生:

陈国明先生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渭族民歌和岩族民歌的价值,使它们日益受到民众的喜爱。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最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离不开像陈国明先生这样的艺术家的杰出贡献。

田勇

相关新闻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跟着民歌四处流浪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