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印度支那工人》一书:越南人在法国的尊严
过去70年来,两万名印度支那工人在法国的命运一直被视为法国历史上的“敏感话题”。然而,记者皮埃尔·道姆的著作出版后,历史的空白得到了填补。两万名印度支那工人的贡献得到了法国政府的认可。
《在法国的印度支那工人(1939-1952)——一段被遗忘的殖民历史》一书推介会于昨天(11月26日)下午在河内举行。此次推介会不仅讲述了二战期间在法国从事艰苦劳动的越南人的尊严,也展现了越南人在当代社会的包容精神。
被遗忘的身份
褚浩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表示:“在某些历史时期和某些语境下,历史真相只能被掩盖,而无法被埋葬。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却可以被掩盖。我个人认为,阐明被遗忘的印度支那人的命运及其对法国的贡献,是记者皮埃尔·道恩最伟大的贡献。”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的印度支那工人形象 |
皮埃尔·道恩的著作共19章,讲述了1939年前往法国的两万名印度支那士兵的命运。当时正值法国向纳粹德国宣战,法国政府需要大量殖民地青年生产工业产品,为战场上的法国青年提供战争服务。据统计,只有5%的印度支那青年自愿前往法国担任翻译,其余95%都是被强行从农村招募来的目不识丁的农民。在法国,他们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却得不到足够的报酬。
这个社群的巅峰时期是在1942年,当时两万名印度支那士兵中有500人被派往卡马格,寻求恢复稻米产业的途径。“以前,法国大米只用来喂养牲畜,由于质量差,人们根本吃不上,”历史学博士、副教授范青说道。
在一片偏远的土地上,越南农民沿袭着祖先传承千年的耕作方法,在法国的土地上,开垦出第一片越南式稻田。1942年9月,第一茬稻米收获成功,共计800吨。在之后的稻作中,越南人运用这些传承千年的农耕技术,不断改进耕作方法,以适应欧洲的气候,同时改良盐碱地。接下来的几年,产量分别增加了1000吨、1500吨……从越南人的第一株稻苗开始,如今的卡马格已成为高产稻米的特色产区,成为法国南部的骄傲。
历史没有“如果”和“那么”
据楚浩教授介绍,3年前,记者皮埃尔在越南与楚浩教授见面时,曾分享在当地博物馆看到的一幅北越式赤膊农民插秧的画面,是促使他决定写这本书的契机。他说,这些被压迫却奇迹般崛起的人们身上所展现的尊严,促使他要将这段被隐藏的历史角落,公之于众。
皮埃尔的书出版后,在法国社会良知中激起了巨大的共鸣。法国许多地方举行仪式,向这些士兵工人致敬。2014年10月5日,在法兰西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多位代表的见证下,一座国家级纪念碑在卡马格落成,以纪念二战期间被迫流亡的两万名越南工人的贡献,标志着两国公开承认这些前工人是殖民统治的受害者。
一位退伍军人的孙子在研讨会上分享道:“虽然我们家族在动乱中遭受了诸多损失,但我们不会责怪任何人。历史没有‘如果’或‘那么’,所以我们不会评判。我们尊重今天的法国,因为法国政府在承认和纪念我们祖先的贡献方面,对历史秉持了公正的原则。我们也为祖先在异国他乡的贡献感到无比自豪。”
这位印度支那工兵的后代继续说道:“我祖父跟我讲过,他在那里的时候结婚生子。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就是去法国寻找我们的兄弟,彻底结束这段旧故事。”
为法国独立而战
据组织者介绍,虽然身在异乡,但工兵们的心始终挂念着祖国。他们开展了各种活动,例如写报纸、散发传单、悬挂黄星红旗、罢工、示威游行……以声援越南人民争取独立的抗战,抗议法国殖民者再次入侵我国。1946年,胡志明主席率团赴法国参加枫丹白露会议时,数千名工兵举行了隆重的集会,欢迎国家领导人的到来。 |
根据 TT&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