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摧毁和平时期运行的美国飞机

June 29, 2012 15:09

“每次去接回我的战友们,我都更加心疼那些仍然长眠在深山老林、没有坟墓、没有香火的战友们。很多个夜晚,我梦见战友们归来,我的心像火一样燃烧,更加坚定了要找到他们的决心。”——基姆先生从心底里吐露着。


和平时期“游行”寻找同志

战争结束后,他留在了故地,与575炮兵部队的战友黎氏玉结婚。生活十分艰难,夫妻俩不得不打很多工来维持生计,养家糊口。

但他仍然为那些躺在丛林里、遗体尚未找到的战友感到一阵悲伤。“我很幸运能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但还有那么多战友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忍受着寒冷。”

“我亲手埋葬了许多战友,对他们和他们的亲人,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我必须把他们带回来,让他们与家人团聚,回到祖国。”基姆先生悲伤地说道。

怀揣着这份牵挂,老兵默默地整理行囊,踏上最后的“行军”之旅,将战友们送到祖国的长眠之地。

但40年过去了,道路早已今非昔比,他们牺牲的地方、埋葬的地方都已难以辨认……他和同伴们必须找到旧路的痕迹,找到当年行军部队的足迹,然后找到返回后方基地的路。

勇气勋章。


唯一的痕迹是山丘、大石头、溪流上人们曾经沐浴和洗浴的地方……

每次出征,都是几十天,他携带的行李有米、鱼干、盐、油布、吊床、刀、铲、锄头……,还有一样东西从不缺少,那就是几升酒,以便每次发现遗骸时,都能和队友“聊天”、倾诉。

1992年底,他和两位老战友背上背包,返回大禄战场(广南省)。男性)寻找战友的遗体。这是老战士20多年来穿越森林回到昔日战友身边最艰苦、最危险的一次旅程。

他追寻着昔日的痕迹,来到了战友们安葬烈士阮文旦(海防市人)的墓地——多吉。他悲伤地说道:“为了到达多吉,我们走了一整天的路,翻越了重重险峻的山路和森林。”

很多地方,我们得借助解放前战士们挂的绳子才能爬上去。这些绳子大多已经老旧腐烂,我们摔了无数次。幸运的是,没有人受伤,大概是战友们把我们扶起来的缘故吧……”

穿过险峻的山路,三人出发寻找战友的安息之地。然而,岁月的流逝抹去了昔日的痕迹,只留下一片荒凉茂密的芦苇荡。

当时他很开心,因为“多亏了墓碑上那块大石头还在,我们才知道你们埋葬的地方。”天色昏暗,三名战士睡在战友墓前的吊床上,围坐在一起回忆往事。

他们向躺在地上的战友们讲述胜利后的生活,讲述每一场战斗后“留下”的人们的生活。他们泪流满面地呼喊着每一个阵亡者的名字。天一亮,他们就点燃香火,开始挖掘和收集遗骸。

“我们的战友坠落时,只有降落伞布包裹着他们的尸体,将他们送回地面。许多人没来得及下葬,只临时盖了几层土。现在我们把他们埋了,还能找到他们留下的纪念品。”

那是他匆匆写给爱人却还未寄出的信,是一把用炸弹碎片做成却还未送给爱人的梳子,是一本年轻时当兵的日记……”他流着泪回忆道。

艰苦“行军”归来后,他一直带着笔记本,记录着阵亡战友的姓名和地点,等待着出发回国的那一天。每当听到烈士安葬地点的消息,他都会去寻找地址,认真记录。

他的出行越来越频繁,时间也越来越长,有时一走就是一周,身上只有一把小锄头、几包方便面和一个战时背包。

2001年,在老战友的指引下,杨坚先生孤身一人“行军”回到B区(广南省大禄县)战场,寻找陶文邦烈士(海防市水原县人)的遗骸。

谈起战友,他说:“他在翁图坡与美伪军的战斗中牺牲了。我亲手埋葬了他,并做了标记,以便日后能回来找到他。但由于敌人来得太快,我只来得及填几块大石头,就为战友筑起了一座坟墓。”

近三十年后,一切都变了。我只依稀记得把他埋在一座高高的山顶附近。在一片古老的森林里搜寻了四遍以上,但这位战友的安息之地依然不见踪影。

许多个夜晚,他辗转反侧,痛苦不堪,翻阅地图,试图回忆起埋葬地点,却徒劳无功。他责怪自己如此迷茫,竟然记不起战友们的下落。从那时起,他就孜孜不倦地寻找着那位战友。

“每次去接回我的战友们,我都更加心疼那些仍然长眠在深山老林、没有坟墓、没有香火的战友们。很多个夜晚,我梦见战友们归来,我的心像火一样燃烧,更加坚定了要找到他们的决心。”——基姆先生从心底里吐露着。

老兵的忧虑

他跋山涉水,跋山涉水20年,终于回到了故地,找到了数十具烈士遗骸,并与亲人一起,将他们在异乡风雨数十载后,带回了故土。

他的每一次“行军”背后,总是有妻子的身影,有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友的身影。

他去森林里寻找并收拾战友的墓地时,我留在家里,把战友的遗体运回家乡。最近,我加入了将两位战友的墓地运回河西的车队,在丛林中跋涉了近四十年。

“当他们再次见到他们的兄弟和叔叔时,他们的家人都高兴得流泪了”——Ngoc 女士(Kiem 先生的妻子)对我们说。

翻着记录着战友们行程、姓名、安息之地的笔记本,他再次热泪盈眶:“我还欠他们太多!如果不能把他们带回祖国,我就无法安息。”

孩子们见父亲年老体弱,又怕在森林里病倒,便极力劝阻。这种时候,他只会说:

如果敌人的炸弹和子弹都杀不死我,那么丛林的风雨也算不了什么。趁我还有记忆,快去把我的战友们带回家。等我卧床不起,谁来送他们回家?现在别拦着我。

2008年,他刚从丛林探险回来,高血压和胃出血再次折磨着他的身体。家人得知烈士杜克帕(来自河西省)的家人正在寻找他,便将他送往岘港综合医院治疗。

趁医生不注意,他赶紧收拾衣服,打了一辆摩的回家接战友的亲人。很多人拦着他,强迫他待在家里治疗,但他毫不在意:“只有我知道他在哪儿,我不去就找不到他了。”

随后,他带领大家前往当年与美伪第二师交战的和荣北翼(岘港市)进行搜寻。他不顾身体不适,亲自从地下深处打捞出战友的遗体,并用国旗覆盖。

在他的“军人”日记里,他记录了每个人的姓名、年龄、家乡、作战部队等,比如:

“2008 年 4 月 4 日至 4 月 16 日,烈士杜克帕 (Do Khac Pha)(来自河西省丹芳县)的遗骸在和荣墓北翼被发现。

6月20日至6月28日,烈士陈文娣(来自河西省丹芳县)的遗骸在和荣县和北乡詹比村被发现。

6月29日至7月6日,烈士裴文泰(Dan Phuong,河西省)的遗骸在和北乡塔朗村被发现。

8月14日至8月19日,在翁丘坡(大禄县)发现烈士谢文切(丹凤县河西市)的遗骸;8月20日至8月25日,在翁丘坡地区发现烈士阮文切的遗骸……”。

他吐露心声:“还有很多人埋葬在古老的森林里,我们还没找到。我只怕三四年后,我们这一代人去世了,就没人记得把他们带回来了。”

在军事行动期间,他还有机会回到那些在他受伤和敌人袭击时曾收留过他的老村庄。那些贫困的村民陪他翻山越岭,趟过溪流,为他提供食物和大米,让他找到战友。

对他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身体健康,能够继续前行。“在这神圣而崇高的使命面前,我绝不会停下脚步。如果我不这样做,等我回到彼岸与你们相见时,我会感到非常惭愧。”他哽咽道。

他透露,在寻找战友遗骸的途中,他还遇到了许多其他战友的遗骸,但由于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年龄、家乡和作战部队,所以无法将他们挖掘出来。

他还标记了烈士遗骸的所在位置,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如果有单位、个人、烈士亲属来寻找,他就会引导、陪同他们前往遗骸所在地接回。


据 Phunutoday - NT 报道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杀手”摧毁和平时期运行的美国飞机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