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之后,有首次出现的题目。
根据刚刚公布的新通识教育方案草案,将增设一批旨在减轻知识负担、增加创造性体验和职业导向的新科目。
新方案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实施全面融合教育,在高中阶段实施差异化选修教育。
为此,小学和中学阶段将整合现有课程体系中多个教育领域和学科的相关内容,形成综合科目,精简教学内容,避免重复。高中阶段,学生将被要求学习若干必修科目,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学分累积的方式自主选择学习科目和学习主题。
以下是2017年后将出现在学生课程表中的新科目:
经济与法律教育
这门课程将出现在高中阶段。根据通识教育方案起草委员会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公民教育的新名称——小学阶段的这门课程被称为生活方式教育。
本课程在十年级为必修课,十一、十二年级为必修选修课。本课程主要内容为通识教育、经济法基础知识。
十年级,该科目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对经济学和法律领域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志向和优势,从而在十一、十二年级选择合适的科目。
11年级和12年级面向有意学习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经济学、行政管理和法律的学生。课程主要内容涵盖经济和法律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实践性,并适用于学生高中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 |
插图:Le Anh Dung。 |
生活方式教育是小学必修科目,主要内容为伦理道德、法制教育、人生价值观及生活技能教育。这些内容主要以家庭、家园及社区价值观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及法律法规,自我约束的意识。
创意体验活动
创造性体验活动贯穿于1至12年级。
这是学生依靠来自多个不同教育领域和技能组的知识的综合,在教育者的指导和组织下体验现实生活、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教育活动。从而形成此项活动的主要素质、一般能力和一些特定的构成能力: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能力;适应职业和生活变化的能力。
创意体验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5个领域:个人发展;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祖国、国家与社会共同体;职业与劳动者素质。
课程内容的设计遵循整合性、同心圆性和线性组合的原则。课程主题采用开放性设计,涵盖全国所有学生的必修活动,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能力、优势以及教育机构的实际情况提供差异化的内容。
学习主题
学习专题是针对11、12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属于必修选修科目,旨在帮助学生培养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能够从事符合自身兴趣、能力和本土实践的职业。
每门学科的学制为15学时。高中根据学生意愿、学校具体情况或跨校组织学科教学。每所学校的学科体系可随着学年推移而调整和补充。学科教师由受过培训、教育的教师,或拥有该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商人、工匠等组成。
外语2
外语2是一门选修课,可从6年级开始,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育机构的容量在任意年级结束。外语1是3年级至12年级的必修课。
这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但可以理解的是,学生除了必修的外语(称为外语1)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教育机构的满足能力选择至少一门外语(称为外语2)。
通识教育课程主编阮明水教授表示:“外语2是一个开放的选修科目,但必须是经教育培训部批准的培训项目、有教材、有教师授课的外语。该科目旨在满足有天赋的学生或难以通过英语专业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的需求,以及学习和参加其他外语相关科目的考试。与外国经济联系密切地区的学生也可以学习该科目,例如与中国等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
少数民族语言
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选修课,优先教授人口较少民族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鼓励和创造条件,为有意愿和需要的少数民族高中学生学习和完成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计划。
本科目利用各级教育相应的选修课时间组织教学。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内容由教育培训部部长颁布的各少数民族语言教学计划具体规定。组织教学的条件以及在普通教育机构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语言的流程,按照政府规定执行。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科目,如科技世界、艺术等,但这些基本上是科技、音乐、美术等科目的其他名称。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必修科目、差异化必修科目、选修科目和必修选修科目。 必修科目: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 必修差异科目:是将科目内容设计成专题或模块,其中一些专题或模块对所有学生是必修的,一些专题或模块则根据学生的意愿和教育机构的条件而选修的科目。 选修科目:非必修科目,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他们的意愿、优势和职业方向。 必修选修科目:是学生在11、12年级时,根据通识教育课程规定,必须从职业导向科目中选择的科目。 |
据VNN报道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