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有时只需要保持沉默
(Baonghean.vn) - 在许多情况下,只是沉默 - 沉默,有时是所有声音中最有价值的声音,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哲学,但当好奇心仍然存在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位英年早逝的年轻人的葬礼。他年仅29岁,结婚不到一年。圣诞节那天,他去朋友家过节,却不幸遭遇意外。他和妻子正期待着一个孩子传宗接代。去年他们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婚礼,今年却惊恐地参加了葬礼。光是想想那场葬礼,就足以让人感到悲伤。许多人来了,握着年轻妻子的手,搂着老父亲瘦削的肩膀,瞻仰遗容,焚香,然后走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默默地哭泣,不愿开口,也不知该说什么。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我身后,几个年轻姑娘,年轻妻子的朋友,还在进进出出,嗑着瓜子,闲聊着:“Q先生什么时候被撞的?……都在高速公路上,你家人怎么知道的?……我的天,要是被集装箱碾过去,他就不是人了……他会饿死,连朋友家都去不了……”
妻子不知道自己此刻是否已经神经紧绷,但仍然能够清晰而平静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即使是在她好奇地询问丈夫出事时的情况时,那些问题也不符合任何沟通意识水平。
有些老人浑身燥热,想发火,但大家都忍住了,生怕说些伤人的话,惊动了刚刚去世的人和留下的人。姐姐说:“小媳妇太年轻了……”媳妇和她的朋友们都二十出头。几步之外,老父亲心不在焉地坐着,眼泪已经流不出来,已经干涸了。昨天下午,他听说儿子出事了,想见他最后一面。没人敢来,因为那场景太过心碎。那令人心碎的场景,现在在葬礼上被拿来当做无伤大雅的谈资,因为9X家的姑娘们还很年轻。
许多葬礼也面临类似的情况。不仅是英年早逝者的葬礼,这种不经意的分享也并非只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分享会让人不知该如何回应。而要求这些好奇的人离开或保持沉默,又会让人感到尴尬。因为在越南文化中,无论如何,孝道终生,在哀悼时刻相聚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
* * * * *
今天早上的“分享”让我朋友快要抓狂了。她说,自己以前是“待夫石”,老公在美国上学,自己在家带孩子。生二胎的时候,老公忙着学习回不来,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们就纷纷分享。分享的内容让我不知该归类到哪一类:“好可怜!老公生完孩子怎么不回家?要是遇到你,我肯定难过死了!”“你真坚强,要是我,我哪儿也不让老公去,因为不管去哪儿,我们都要在一起……”“你工资不高,老公还在上学,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坦诚地告诉我,除了工作之外,你还抽出时间学做蛋糕、做甜汤、做牛肉干、鸡肉干……各种网卖,既为了好玩,也为了赚点外快养孩子。然后就听见你啧啧啧地说:“我太佩服你了,我家一个月要花三千万,老公包办一切,我不用像你这么辛苦!”
你的朋友不幸卷入了家庭纠纷,有人以朋友的名义跑来关心:“那你的孩子呢?有人抚养吗?”你说你和孩子都很好,家里都安排好了,不影响孩子的生活,但你的朋友却难过地说:“我朋友离婚了,开始是她老公抚养,结婚后一分钱都没给她,我好担心她!”……
我朋友是个性格要强的女孩子,不容易被左右,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虽然是伪装成在意),今天早上还要在脸书上说些酸溜溜的话:“我的人生,我自己过”。
人生需要那么多分享,但其实,有些分享的价值远不如沉默。面对这些毫无价值、甚至可能将他人拖下陡坡的分享,与其如此,不如直接忽略。
我喜欢五线谱里的休止符。正是这个停顿,让接下来的声音更加饱满、更加激情。有时,休止符甚至能感动得落泪。
而在人生的这股洪流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沉默。相聚时,有时只是深深地凝视对方的眼睛,对朋友说一声,你还好吗?然后轻轻一笑,让他们知道,这就是我所等待的。如果你想分享什么,我会倾听;如果你想问什么,我会倾诉。如果你细心观察,你甚至会发现,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其实并不需要答案,只需要有人坐下来,听你倾诉。仅此而已。而有时,你不需要听到任何人问你什么,当你的朋友在人生中摇摆不定时,一个拥抱,就足以温暖他们。
我记得郑先生曾写道:“音乐中有停顿,也就是没有声音的休止,如果没有停顿,那就是一场灾难。没有静默空间的音乐只是一片混乱。” “朋友的存在就像音乐中的停顿,这种存在常常能给我们带来安慰、放松,仿佛是喜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需去处理,也无需用牵强附会、乏味的故事来填补空白。” 很多时候,只有寂静——寂静,有时是所有声音中最珍贵的声音,这是一种许多人都了解的哲学,但当好奇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时,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