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要有一颗心……”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必须遵循造物的规律,生命之流奔腾不息,将一切尘埃卷走。但有一样东西将永恒存在,那就是爱——一种我们给予和接受的东西。然而,如今许多年轻人正在丧失这种宝贵的价值。他们似乎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对不公或社会邪恶漠不关心;漠不关心,或者说,他们的内心不再有爱。
(冯宪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必须遵循造物的规律,生命之流奔腾不息,将一切尘埃卷走。但有一样东西将永恒存在,那就是爱——一种我们给予和接受的东西。然而,如今许多年轻人正在丧失这种宝贵的价值。他们似乎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对不公或社会邪恶漠不关心;漠不关心,或者说,他们的内心不再有爱。
网络上那些不尊重老师和家长、女学生打架、脱衣撕扯同学衣服的视频,让我们震惊不已……然而,更让我们心碎和惊讶的是,在目睹这些事件时,你们大多数人却无动于衷,毫无反应。事实上,你们中的许多人不仅没有阻止,反而全心全意地鼓励这些不道德的行为,拍摄下来并上传到网上作为娱乐……但这还不是全部。更可悲的是,杀人案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很多凶手都是80后、90后,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冷血杀手黎文伦,他冷酷无情地夺走了3条人的生命……由此可见,冷漠并非犯罪,而是通向犯罪的道路。
问题是:为什么年轻人如此冷漠?如果不从多角度审视年轻人,仅仅指责他们是不公平的。除了生活方式、品格和人格的堕落和偏差等核心原因外,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负有诸多责任。学校的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都以填鸭式灌输知识为首要任务,我们祖先“先学礼,后学知”的古老观念何在?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主修科目,大部分剩余时间还要去补习班、考试辅导中心等,几乎没有时间参与课外活动、社交活动和慈善事业。
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的责任。父母们是否扪心自问,是否教会了孩子如何生活,是否理解孩子?或许,他们无意中成为了孩子的闹钟,提醒着孩子该做的事情。整天,他们被告知同样的事情:他们必须做这做那,必须去上每一堂课才能……成长!又有多少父母愿意花时间倾听孩子倾诉、抱怨,或讨论那些他们认为“重要、深刻”的问题呢?因此,孩子们的冷漠或许源于成年人对年轻人感兴趣的问题的“冷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另一个因素是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例如Facebook、Tweeter等)的发展,它们创造了虚拟世界,将年轻人卷入其中,使他们对周围的现实生活变得漠不关心……
一位心理学家将冷漠比作“精神癌症”,会造成许多难以预料的后果。要战胜这种疾病,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转变。与此同时,成年人也需要理解和关注,花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孙辈和学生,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爱和责任。成年人是年轻人学习的镜子。年轻人,你们每个人都应该唱起音乐家郑功山的歌:“人生在世,需要有一颗心……”!
Minh Anh(潘佩珠天才高中 11A2 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