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鸿峰爱国革命思想的形成
(Baonghean)黎鸿峰同志是越南党和越南革命的杰出革命战士,越南共产党第二任总书记,是胡伯伯最亲密、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黎鸿峰本名黎文德(后改名为黎辉端),1902年9月6日出生于越南邯郸省兴原县通朗乡同通村(现为越南邯郸县兴通乡)同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黎鸿峰的童年与家乡兴原紧密相连。
义安省是一片拥有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地,是建国卫国过程中多次革命的摇篮,孕育了全国众多英雄人物、风云人物和文化名人。
古人有言:“义安山高水深,风俗淳朴,景色秀丽,堪称南州之最。民风淳朴好学,物产珍稀,……山川之气,名贤辈出……险要之处,铜城之险,温泉之池,王朝之锁。”(1)
可以说,乂安省长期以来保留着越南人民许多宝贵的传统:勇敢、不屈不挠、在抗击外敌时坚韧不拔,勤俭持家、忍耐奉献,团结友爱、互助互爱的生活。
省领导视察黎鸿峰总书记遗迹及纪念馆项目建设进展。摄影:梅花。
兴原县是文化底蕴深厚、爱国爱革命传统的县,传承着民族的诸多宝贵传统。县民勤劳勇敢,富有英雄气概。这里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如1226年义安省第一任正阮白寮,以及太达进、黎宪、黎光苏、阮文统、阮光善、丁八雪、阮长苏等。兴原县也是杰出民族英雄阮惠光中先生的故乡。
19世纪下半叶,法国殖民者向北方扩张侵略时,兴原人民与清义地区人民一起,积极参加芹王运动和文旦运动。
进入20世纪初,黎辉团(黎鸿峰)出生时,反法运动逐渐受到压制。在北方,只有黄花探的农民民兵仍在低水平活动。但不久之后,一场具有新形式和内容的反法运动出现了。这就是以潘佩珠为主席的同游运动(赴日留学和接受军事训练)。20世纪20年代初,许多青年响应潘佩珠的号召,积极寻求出国途径。他们中的一些人考入了三三舍,后来加入了由阮爱国创建的越南革命青年协会。黎辉团——黎鸿峰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青年。
兴原府以富饶著称,但黎鸿峰的家乡通朗村土地贫瘠,气候恶劣,人民生活终年困苦,还要忍受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压榨,还要辛苦劳作缴纳赋税。无数家庭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四处求生。农民大多目不识丁,没有任何民主自由。因此,人民不断奋起反抗压迫和剥削,反抗法国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
黎辉端是一位饱经沧桑、深爱祖国的知识青年,面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他深感亡国之耻。他意识到,贸易和交通的发达,是与朋友交流时事、寻找解放祖国、摆脱贫困之道的有利条件。但认识和形成这条道路的过程需要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祖国、亲情和朋友是最重要的因素。
兴原省黎家是一个多子多孙的大家族,有着勤劳好学、团结互助、诚实朴实的传统。黎辉端的父亲黎辉权先生,虽然博学多识,但考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他取得学士学位后,落榜后,便流落乡间务农,并在村里做过一段时间的家教。他的母亲范氏秀女士,以聪明、温柔、严于律己和教育孩子而闻名于当地。他们育有5个孩子,2男3女。黎辉端在家中排行第四,相貌英俊,身体健康。黎辉端自幼深受全家人的喜爱和期望。因此,尽管家境贫寒,黎辉端的父母还是创造条件,让黎辉端像一些富裕家庭的同龄人一样学习。
黎辉端自幼在家人的关爱和教育下长大。他聪明伶俐,好学好问,刻苦钻研,富有同情心,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黎辉端入学时,在村学学习汉字。1919年至1920年左右,法国殖民者和南朝政府废除了地方和全国科举考试,在富隆、万源、海都和通朗等乡开设了四所学校,分别学习国语和法语。黎辉端也在同一时期转入学习国语和小学。他聪明勤奋,小学成绩优异。
黎辉端生活在贫困的农村,挚爱的父亲去世后,家境愈发困难。他不得不辍学,离开家乡,前往荣市打工,帮助母亲和妹妹,同时也希望学习法语。
这是一个勇敢的决定,敢于牺牲,标志着爱国青年黎辉端在家庭境遇和时代变迁面前的成熟,在充满困难和挑战的新环境中开始独立生活。
黎鸿峰同志出生并成长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的故土,他从小就养成了不接受压迫和不公、勇敢反抗敌人的精神。祖国和家庭是他的摇篮,哺育、守护和磨练了他的意志和决心,使他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使黎鸿峰同志能够找到一条解放祖国、为人民赢得独立、自由、富足和幸福的道路。
(1)潘辉珠:《历代志》,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1993年,第1卷,第63页。
泰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