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ự tích cảm động về chiếc khèn Mông
(Baonghean.vn)——排箫历史悠久,承载着乂安省苗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围绕着排箫,流传着一段关于亲情和兄弟情谊的感人故事。
村长 Lau Xai Phia(南谦村 - 南坎 - 奇山)在清洗挂在墙上的一把大排箫时说道:“蒙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排箫的声音。排箫的声音就是蒙族人民的声音。”
![]() |
排箫始终与乂安省西部的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
围绕排箫的故事和它的起源,Xai Phia先生说道:从前,有一户人家,有六个兄弟姐妹,他们失去了父母,但是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形影不离,不愿分开。
有一年,天降大水,庄稼绝收,饥荒四起。为了躲避洪水和寻找食物,兄弟六人与村民们撤离到高山上。然而,六兄弟中有四人未能在这场毁灭性的山洪中幸存下来。剩下的两个兄弟中,一个被水冲到了河对岸,那里死人无数,他的脚边散落着椰子壳,让弟弟惊恐万分。
![]() |
蒙族人民用排箫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一切情感。 |
在离别的场景中,没有食物和水,两兄弟以为他们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想到死亡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但在临终前,哥哥想给在洪水另一边的弟弟送去爱的话语。他把死者的骨头磨成刀,砍成竹竿,做成笛子。
笛子吹完后,他吹奏起来,却感觉少了些神圣的东西。笛声只能代表他自己的声音,与兄弟们的声音格格不入。想了一会儿,他又吹奏了五支笛子,代表其他五兄弟的声音。
![]() |
蒙族排箫寓意着兄弟情谊,是蒙族丰富的文化特色之一。 |
六支笛子连在一起后,长兄吹奏起来,内心与弟弟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笛声回荡在山林间,诉说着蒙族人从生到死的情感。最短但声音最大的笛子叫“di lua”,代表长兄;最长的是“di bua”,代表二哥;第三支是“di tu”,第四支是“di so”,第五支是“di to”,最小的是“di tro”。
![]() |
在蒙古族的葬礼中,排箫的声音是不可缺少的。 |
哥哥的笛声传遍了山林,鸟兽们都惊讶不已,不知道今天怎么会有这么美妙的笛声。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纷纷向哥哥要一支笛子吹奏。哥哥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有动物能帮助兄弟俩团聚,他就把最大的笛子送给他。
猿猴和鹰都自告奋勇要驮着这人过河,但鹰只能用爪子搀扶哥哥,而猿猴则竭尽全力背着哥哥游过洪水。过河后,他遇到了弟弟,考虑到两位动物的努力,哥哥把最大、最响亮、最优美的笛子“y lua”给了猿猴,而鹰则得到了一支较小的笛子。于是,猿猴才有了如今如此响亮优美的歌喉。
![]() |
在蒙族的精神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排箫的声音。 |
刘赛平先生静静地坐在炉火旁,说道:“苗族世世代代都用排箫的声音来表达情感。排箫象征着少男少女的爱情,象征着祖先的灵魂与家人团聚,象征着逝者的灵魂得到超脱……”
陶岛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