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的文化涵化——国防文化

November 6, 2009 11:13

虽然几十年来,大顺化寺(又称曹寺)一直处于废墟之中,位于南大县南安乡大顺化山 465 米高的山顶上。n) 至今仍是全国原住民和信徒心中的神圣之地。

每逢庙会,当地民众和各地游客仍会蜂拥而至,供奉茶果、香烛,感恩大佛救苦救难、保佑国家和人民平安。

通往戴图寺的道路奠基仪式。

古塔仅存古基,古堡仅存层层石砌,青苔弥漫,岁月沧桑。唯有这座用茅草、竹子、芦苇、树叶搭建,供奉着简朴祭祀品的古塔,历来是众多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黄甲裴阳历、罗山富嗣阮佃、协陈裴辉碧、陶谏……等众多文化名人都曾到此参拜,在莲池边静思,为世人留下了流芳百世的诗文。以下是阮文长教授译的中文诗句:

小石头排列成圆圈向上,

天地如此广阔,心里充满悲伤。

天空冉冉升起,群山耸立。

就像展开翅膀,

土地肥沃,河水潺潺。

穿过树林的山路

老虎屠夫,

青山载草,童子放牛。

在石井中冷却

总是充满水,

虫子只有罐子那么大,捞不起来!

(Dai Tue 宝塔 - Bui Huy Bich)

古今中外许多历史文化研究者对大慈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外媒体也发表了不少关于大慈寺的研究著作。在裴杨历著《乂安记》(1)、阮朝国家历史研究所著《大南一统志》(2)、阮朝国家历史研究所同庆吴林都迪亚奇罗(3)、阮同志教授著《乂静民俗与文化地理》(4)、宁越教副教授著《乂安的神灵崇拜习俗》(5)、多位作者著《乂安与光中国王》(6)、文林著《大顺化山脚下历史文化遗迹体系调查的必要性》(7)、《大顺化山石墓鲜为人知的事》(8)等多部著作中,……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和关注,发现了这座佛塔许多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汉越佛教词典》(9)已证实:大慈寺早在梅殊鸾起义(627年)之前就已存在。梅殊鸾起兵抗唐时,依托敦山至大慈寺一带险峻的山势,仰仗山上佛祖的庇佑和威力,修筑城池,集结兵力抗击唐朝入侵者。国王选择了山脚下,能够亲眼看到佛塔上佛像的地方修筑城池。唐朝入侵者战败后,梅殊鸾摧毁了所有城池,并将土地分给了富户。至今,当地民众仍尊称这片土地为“清村”(今南丹县南清乡)。

15世纪,胡贵里南征时,考虑到大顺化地势险要,决定在此修筑城池,筑垒防御外敌。大顺化地势险要,山峦起伏,濒临大海,地势平坦,森林茂密,进可攻,退可守,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山高林密,溪水终年潺潺,民风淳朴,家家好学,孝顺父母。然而,胡贵里修筑城池却困难重重,城池建成后又坍塌。一天夜里,胡贵里梦见佛祖出现,教他如何从溪水中取出石头,不用砂浆来修筑城池。从此,修筑工作顺利进行。胡贵里国王感恩佛祖的功德,下令重建扩建大慈寺,并指派其女太阳公主日夜慈悲守护,焚香供奉,举行各种仪式,使大慈寺能够全心全意地祈祷国家平安、人民安康。胡贵里城址至今仍存,为宽1.2至1.5米的石砌堤岸,堤岸高度已坍塌至仅剩0.3至0.4米。

光忠的军队北上途中,选择大顺作为中转站,继续集结人才,招募士兵,补充粮草,训练精锐部队。一天晚上,大顺寺的一位僧人来到大本营觐见国王,提出了“沿农邦路线北进”的计划。按照大顺寺僧人的计划,大军秘密向北进发。大顺寺僧人行军于民间,所到之处,都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青年男子纷纷参军,粮草充足,士气高涨。在回顺化途中大胜清军后,国王亲自前往感谢大顺佛的恩赐,并下诏割取二十余公顷“一等田”,供大顺寺僧人耕种稻米,行善积德,逢年过节还香火。至今,虽然这些田地归南安农业合作社管理,但村民们仍尊称这些剩余田地为庙田。为感谢光忠国王的恩惠,寺庙的管理僧侣们上书请求更名为大顺化寺。寺庙周围,到处都是光忠国王的踪迹。寺庙院前的空地叫白塔,相传这里是光忠国王训练士兵攻城的地方。寺庙的东南方,有一棵百年老榕树。相传这是光忠国王告别寺庙返回顺化前种下的纪念品。这棵榕树枯死还不到40年。寺庙周围有许多岩石,排列成三足鼎立的形状,有些岩石上刻有汉字。管理僧侣们至今仍提醒大家,这里曾是西山士兵营地的厨房。因此,这里的人们精心保存了这些岩石,并称它们为厨师石。

在佛塔东北方向30米处有一座古墓,被认定为佛塔历任住持之墓,其身份和净身时间已无法确定。距此墓约30米处,有一座石墓。当地民众和一些巫师相信,这是景盛王(光中王之子和继承人)的陵墓。每年农历十月二十日,南丹胡氏后裔和当地民众仍前来为他烧香祭奠。关于此墓的传说是这样的:景盛王(1792-1801)虽然曾得过阮进罗山富图的悉心教导,但是他并无远大的志向和才能,所以景盛王(1792-1801)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却未能延续父亲的遗志。 1801年,由于阮福映的军事行动接连失败,景盛皇帝不得不离开富春逃往北方。抵达义安后,景盛皇帝前往大月寺祈求佛祖的庇佑和力量。面对国王前所未有的处境,寺院住持从亲信中挑选了一位与景盛皇帝相貌相似的人物,伪装成景盛皇帝前往北方觐见。抵达谅山后,这位假国王被阮文成将军抓获并押回顺化,嘉隆帝下令将其处死。真正的景盛皇帝剃度出家,在大月寺受戒。南丹、兴原等地胡氏后裔及寺院僧众将景盛王安葬于山,焚香祭祀。每年农历十月二十日,景盛王忌辰,寺院及胡氏后裔都会隆重举行纪念仪式。

尽管饱经战火和自然灾害的摧残,大顺山周围仍然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那就是安放在石龟背上的石碑(缺了一角),上面刻有双面汉字,有些文字已不完整,遗憾的是这块石碑的内容没有翻译出来。佛塔后面是一片平地,宽约40米,当地人称之为升天,是仙人下凡下棋的地方。这里至今还保留着西山军旗杆的痕迹。佛塔基座上还有一些巨石、碎砖、瓦片和三面倒塌的墙壁(建筑材料:砖块、石块、沙子和烧焦的海贝)。距离佛塔80米处有一口直径不足1.5米、深近3米的水井,井岸由山石构成。神奇的是,大顺化山脉最高峰(462米)上的井水终年清澈,永不枯竭,而且越打水越高。这为佛塔、参观佛塔和下山干活的人们提供了干净的水源(1972年,驻扎在佛塔的第四军区VTĐ情报队清理了井,但经过一天的轮流打水,井水丝毫没有干涸)。距离普通石井(thach tinh)30米处是莲花池,面积约800平方米。南英和南盛的老人说,大约六七十年前,这个池塘里还有莲花。许多天然的祭祀品历经岁月依然残留。那是一块石锣的碎片,石锣是一个石宝座,位于佛塔以南约25米处。塔西150米处有一块形似锣(thach dai)的石板,用山石敲击时,可发出类似锣的声音,响彻四周。

寺现任住持黄义平先生至今仍保存着五本汉字书籍,部分书页已腐烂。遗憾的是,这些书籍尚未翻译,无法理解其内容。此外,他还保存着一口小铜钟和两个古代陶碗(年代不详)。

19世纪末(1874年),陈晋和邓如梅选择清村作为指挥部,并依靠大顺山抗敌。在芹王运动时期,王叔贵的军队将大顺山作为藏匿军需物资的基地。1930年至1931年间,南丹的共产党员们以伐木工、放牛人、割草人和园丁(以营员身份交换)的身份,选择大顺山作为集会场所。抗美战争期间,大顺山分裂成第四军区司令部的指挥所。大顺山的院子变成了防空瞭望塔和无线电中继站。从这里,进攻命令被传送到远近所有战场。

可以说,大慈寺不仅是一处著名景点,也是众多重要历史遗迹的综合体,与义安祖国、民族的建国卫国历史紧密相连,其独特之处在于从佛教文化向越南人民过去和现在的卫国文化的转变。

因此,顺应民心民意,并参考历史文化学者和慈善家的建议,乂安省人民委员会近期决定对大慈寺进行修复和修缮。建设部、文化体育旅游部以及自然资源环境部已对大慈寺进行了规划和重新设计。新建的大慈寺占地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有12个:三宝殿、钟楼、大慈佛像、观世音菩萨像、罗汉像、盆景园、照明系统、排水系统以及从山脚到大慈寺及大慈寺周边的道路。

秉承“饮水思源”的传统,各级政府、企业、国内外慈善家、僧侣、全国佛教徒等已纷纷出资,力争在2015年之前恢复大寺,使大寺与南丹-兴原-荣市两县48号国道上的国家历史遗迹一起,成为集会场所、文化历史旅游胜地和精神寄托场所,吸引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关注和重游。


段生香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佛教文化的文化涵化——国防文化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