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当场”的强大力量和团结精神帮助义安高地人民克服了10号台风带来的困难。
10号台风过后,义安省西部数十个村庄被洪水和山体滑坡淹没,与外界隔绝,基础设施、财产、农作物和牲畜均遭受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民众积极倡导“四人现场”的口号,弘扬团结互助、守望相助的精神,共同克服灾难。
村民们互相帮助
在10月3日政府组织的线上会议上,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黎鸿荣汇报了自然灾害防控和灾后重建工作。他强调,全省已调动最大力量和资源,集中精力实施同步解决方案,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并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帮助撤离家庭尽快返回家园,稳定民生。同时,全省还按照“四项现场”方针,重点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修复医疗、教育等基本设施,并积极调动当地警察和军队力量参与救援行动。

这种精神已融入地方当局和委员会,并从预防到克服第 10 号台风的后果都得到了贯彻落实。在安和乡,第 10 号台风(布阿洛伊)过后,其中一个地区遭受了严重破坏,与外界隔绝。
安和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罗清平先生表示,面对10号台风造成的破坏和困难,以及与外界隔绝的局面,安和乡党委、政府、警察和军队、各组织和人民积极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克服了台风带来的后果。
所有住户都派人主动帮助邻居和村民。受灾较轻的村庄,如班库克、中胜、景钦、班恩贡等,也优先支援受灾更严重的村庄清理房屋和淤泥,以稳定村民的生活。

“截至(10月3日),经过3天的隔离,从7号国道出发的路线基本已经清理完毕,但从安和到牙美的道路仍然中断,因为硬桥被冲毁了。交通部门也已派出机械设备到该乡,与当地力量合作,修复滑坡并清理道路,以便人们通行,”罗清平先生说。
不仅是安那公社,邻近的村庄和乡镇也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同胞渡过难关。10月1日上午,安那公社还组织民兵和自卫队,与公社官员一同前往安和公社香立村,帮助村民清理灾后残局,渡过风暴和洪水带来的难关。
在梁明乡,风暴过后,妇女工会成员与“4支现场救援队”一起“轮班”帮助杜阿村、明芳村和科伊村的居民清理房屋,抢救受损财产,逐步稳定他们的生活。

梁明乡党委书记阮文胜先生表示,在10月1日至2日两天内,党组、村委会等单位积极主动地组织群众开会,宣传动员每家每户共同出力,修建通往学校的道路,并捐献物资加固临时桥梁,确保学生上学安全。所有住户都积极响应,短短两天内,通往学校的道路就被清理干净,临时桥梁也得到了修缮,让村民们可以安心出行。
政府和武装部队的介入
10号台风过后,义安省遭遇大范围洪灾。原安山地区的多个乡镇也遭受严重洪灾。其中,清平寿乡受灾最为严重,部分地区水位高达1-3米。当晚,夜幕降临,狂风暴雨,安山地区第五防区司令部官兵与乡镇和村委会官员冒着风雨,立即展开救援行动,搜寻被困居民并将他们安全转移。截至10月3日上午,乡镇官员、警察和军队仍在全力以赴地为受灾家庭提供食物和物资。

此外,乡政府官员还联系了来自其他许多乡镇的志愿者团体,如仁花乡、雄城乡、桥达乡、春龙乡、龙寿乡、东邑村等,共同合作烹制数百份餐食、糕点、药品和许多必需品,直接送往清平寿乡受灾地区的民众。
10月3日上午,那洛乡帕诺伊村的村民表示,因山体滑坡而中断两天多的乡中心至村庄道路已恢复通行。村民们之所以能够迅速恢复通行,是因为山体滑坡发生后,乡政府官员立即联合军队、警察、那洛边防哨所、地方各机构和单位以及村委会通力合作,共同平整道路、清理石块和泥土、疏通排水沟并修复滑坡区域。

第10号风暴过后,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原谭奇县)的几个公社。包括谭安公社在内,数百户房屋被淹,水深1-4米。
当地民众在社交网站上分享道:“暴雨洪水期间,谭安乡被淹没。但那时,人间的爱如同黑夜中的一束光。乡委、地方政府和武装部队毫不畏惧困难,与民众、慈善家和志愿者团体紧密配合,及时援助受灾群众。”
在丹安,救援人员冒着暴雨,趟过洪水,从清晨一直到深夜,为受灾家庭提供紧急救援。救援卡车和小船艰难地穿过湍急的洪水,将人们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局和志愿者毫不犹豫地冒着生命危险,趟过被洪水淹没的道路,挨家挨户地送去物资,分发每一包方便面、每一粒药片、每一瓶水……这些看似简单的分享,在艰难时刻却是弥足珍贵的生命之源。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分享,是自然灾害中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爱。
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表明,形势越艰难,义安省政府和人民就越能相互理解、共情、团结,自发地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克服自然灾害。这也是政府的指导精神,再加上党和国家的及时援助,一切困难必将逐步克服。
10月3日,总理签署第185/CD-TTg号公函,要求各部部长、部级机关负责人、政府机关机关、受10号台风影响的省市人民委员会书记、主席,根据各自的职能、任务和权限,加快行动,继续调动最大力量,指导同步、有力地落实各项措施,重点突出,尽快克服10号台风和近期洪灾的影响,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尽快恢复正常。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弘扬“互爱”、“爱国、同胞情谊”、“整片叶子遮盖破叶”、“少破的叶子遮盖多破的叶子”的传统精神,动员慈善家、同胞、同志,特别是工商界人士,共同分担、支持灾区人民克服困难、减轻损失,尽快稳定人民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