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革命剧院的强大生命力
义静民间戏剧艺术在维族民歌和詹族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成为反映历史、颂扬文化名人的艺术形式。50年来,这一艺术流派不仅是祖国的骄傲,也为构建民族文化特色作出了重要贡献。
名剧精选
维歌和琴歌是艺静民歌的两大典型旋律,它们兼具抒情性、叙事性和灵活回应性。它们既能表达个人情感,又具有强烈的集体精神。民歌的“开放式结构”为一代又一代的艺人、音乐家和研究者创造了条件,使他们能够逐步尝试将这些素材搬上舞台。
20 世纪 70 年代初,在群众文艺运动中,出现了出发前,问问谁重要…诞生了,最初是为了“尝试”表演民歌。1973年,义安民歌团成立,开启了实验进程的新篇章。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改编旋律的诞生愤怒却充满爱意(阮忠风)的歌曲既贴近民谣又富有灵感,当魏和詹登上舞台时,就证明了他们无穷的创造力。
由此,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戏剧,它们既服务于政治任务,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例如:宋林姑娘(赞扬义静苏维埃运动),地花,洪山火点…其中,该剧梅实寮潘良豪的戏剧生涯在1985年荣获全国专业戏剧节金奖,标志着他早期戏剧创作的巅峰。这证明了他能够将历史题材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为义静戏剧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民艺术家洪吕认为,将民歌戏剧化的政策不仅保留了传统价值观,还创造了一种新的“流派”——既具有革命性又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义静民间戏剧。
如果说早期义静民歌剧院专注于历史题材、革命运动和现实生活,那么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义静民歌剧院则通过一系列歌颂越南文化和政治名人的作品,日益确立了其地位。典型的例子包括:名人是从民歌、民谣中成长起来的。《武海》——一部通过民间文化“培育”来塑造领袖形象的作品,荣获1999年全国民歌戏剧节优秀奖。这是义静戏剧将民间文化与名人形象相结合的典型例子。

此外,还精心演绎了许多有关历史文化人物的伟大作品,例如:潘佩珠- 重塑20世纪爱国学者和伟大思想家;太傅兼广国公阮熙- 黎朝初期义安省著名将领;苏努之泪- 向伟大的民族诗人阮攸表示感谢;他的言论就是国家的言论,永远的信念 -赞扬胡志明主席;Truong Bon烟花,黎明- 描绘英雄、烈士和革命事件。每一部剧作都是“舞台上的史诗篇章”,重现了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们的精神、智慧和人格。
这些作品不仅仅停留在赞美层面,还传递着人文关怀:爱国主义、独立自主、社会责任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戏剧都包含政治内容,例如刽子手,黑暗中的竞赛,乡村里涌起的波浪…展现了乂安革命剧场始终关注现实问题,与消极情绪作斗争,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连接传统与现代
半个世纪以来,乂安革命剧场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阮忠风、潘良豪、武海、吕光武到人民艺术家洪吕……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接连不断,不断创新,使乂安剧场超越了地方范畴,在越南戏剧版图上确立了其重要地位。

可以说,文化名人剧是义安革命剧院最美的结晶:既传承民歌根源,又弘扬历史价值,并开拓现代艺术空间。这些作品不仅值得观看、铭记,更值得反思当代在维护民族特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越南文化方面所肩负的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义静维族和吉姆民歌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2025)十一年后,维族和吉姆民歌剧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既保留了传统价值,又大胆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
.jpg)
在义安省,130多个民歌社团和近2000名常年活跃的民歌艺人已成为传承“义安之魂”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专业艺术团体也日渐完善:义安民歌剧团现已发展成为义安省传统艺术中心,许多民歌剧目都在这里进行直接测试和上演。“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举行的‘义静戏剧——融合与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汇集了40多场演讲,肯定了维族民歌和岩族民歌在越南传统戏剧‘家族’中的地位,与‘曲’、‘祥’、‘采’等并列。”人民艺术家洪流说道。
尽管取得了诸多成就,民歌剧团和歌剧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演员数量日益短缺,且“老龄化”,同时缺乏大学及以上水平的专业培训机构。新剧本仍然稀缺,年轻观众兴趣不浓,尤其是在数字平台上现代娱乐形式的竞争下。
在此背景下,渭河和延安民歌的戏剧化演绎不仅关乎传承,更是将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连接起来的必然途径。运用科技手段,在数字平台上进行推广,同时创新舞台表演方式,尝试将现代音乐、灯光和影像相结合,将有助于渭河和延安民歌更加贴近当代观众。
艺术家、手工艺人和文化管理者一致认为:要让渭河和延安民歌永葆生机,必须同时坚持两个方向:培养和振兴下一代,以及创作充满生命气息的新作品。如此,才能使渭河和延安民歌不仅成为珍贵的历史遗产,更成为陪伴现在、面向未来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