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科大学学者曹宣德对教育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近日在越南义安省荣市举办的“同知大学士高宣德研究”研讨会汇集了35篇论文,深入探讨并充分挖掘了这位名人生平、事业和作品的各个方面和问题。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同知大学士提出的问题虽然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已提出,但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非常值得当今教育规划工作者关注。
(Baonghean.vn)-近日在越南义安省荣市举办的“同知大学士高宣德研究”研讨会汇集了35篇论文,深入探讨并充分挖掘了这位名人生平、事业和作品的各个方面和问题。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同知大学士提出的问题虽然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已提出,但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非常值得当今教育规划工作者关注。
高宣德(1842-1923)是乂安省演州县高舍乡盛美村(现演州县演盛乡)人。他出身于科举世闻名的科举世家。自幼他就以聪明好学而闻名。阮嗣德二十九年(1876年),高宣德中了平中科举,被国王任命为广义府的大学士。他的仕途经历了许多重要职位,包括教育大臣,同时掌管国立大学和东方大学——朝廷四大支柱之一。作为教育部门的负责人,高宣德一直努力寻找合适的方向来开拓和复兴人民的知识。换句话说,他非常清楚文化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要教化人民,必先修学,然后人才兴旺,生活富裕,风俗良好”(龙强文塔)。
东芝大学学者曹宣德。
同知大学时高宣德先生的教育箴言是“十年利莫大于树木,百年利莫大于树人”。由此,他通过《龙强文塔》一书,提出了发展国家教育事业的四个重要课题。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个课题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充分证明了著名人物高宣德先生的远见卓识。
第一个问题是学术整顿。我们不仅要理解文学的意义,更要理解事物的本质,不仅要教授汉字和西洋字,更要教授国语。曹宣德时代正值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汉字虽已过时但仍有其生存之地,法文则日益兴起,国语虽已出现但尚未受到重视。在这种形势下,南朝教育部门的首脑提倡让学生在筛选和接受优秀内容的基础上,接触一系列当代文化和科学问题。在当今交流融合的时代,确保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在中学和大学教育计划中的和谐发展是教育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加强外语学习也成为越南人民在融入国际社会过程中的迫切需求。
第二个问题是教育预算。增加对太学重建、图书馆建设、学生奖学金、购置新书以及教师工资的资助。如今,投资建设教学设施、为政策性学生和贫困家庭提供奖学金,不仅对教育部门,也对全社会而言,正在成为一场大运动。尤其是教师工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之一。因为与平均生活水平相比,教师的收入并不高,有时甚至在某些地方,他们甚至无法真正依靠自己的职业谋生。因此,许多教师不得不组织课外辅导班(甚至违反规定)来增加收入并支付家庭生活费用。我们也知道,组织课外辅导班在社会舆论中引起了很多争议,迫使教育部门介入并进行纠正。
第三个问题是教师的选择。教师必须经过师范学校的培训,必须精通法语和国语,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出现一系列腐败现象(考试作弊、校园暴力、青少年不良生活方式等),重新审视一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问题被提出。因为媒体上充斥着许多关于教师殴打学生、教师引诱学生做下流事情、不配当老师的报道……换句话说,大约一个世纪前,在亚欧转型时期,同知大学时高宣德就为教师设定了标准,要求教师训练有素、知识渊博、理解力深厚,尤其要成为人格典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对家庭和社会有益的好学生。今天,这个问题仍然非常紧迫。
第四个问题是教学的组织。教与学必须有明确的课程体系,包括考试和评估、奖励和约束。多年来,教学方法、教材和课程改革已耗费大量笔墨。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一直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真理。这促使教材内容发生了变化。经过多次修改和调整,高中阶段的课程体系仍然被认为“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精神和身体健康。至于大学阶段,课程内容被认为与地区和世界水平相比已经过时,缺乏实用性,也未能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因此,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无法满足就业要求,不得不接受再培训。此外,各级各类教育的考试(毕业、入学)组织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因此,经过一个世纪,阮朝教育部长、乂安省的典型名人高宣德提出的有关教学组织的问题,包括课程内容、方法和成绩评估,仍然有效。
如今,在融合的潮流中,各行各业(包括教育界)的领导者有机会交流、接触和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模式。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提供了“走捷径”的机会。但我认为,古人的正确见解也可以被视为后人值得深思的“瑰宝”。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教育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其中既有传承,也有适应。
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