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苹果几乎不可能在美国生产 iPhone?
尽管iPhone是美国科技的标志,但它的组装主要在亚洲进行。那么,是什么让苹果几乎不可能将iPhone生产线迁回本土呢?
受经济民族主义浪潮、对全球供应链可持续性的担忧以及将先进制造业转移回国内的趋势推动,美国政府多次重提iPhone“美国制造”的梦想。
表面上看,在苹果本土组装iPhone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但如果你深入了解该公司全球供应链和运营结构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情况要复杂得多。
.jpg)
更准确地说,并非苹果不想在美国生产iPhone,而是至少在当前环境下,他们做不到。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有必要剖析根植于苹果“DNA”的运营结构——一个美国无法仅凭政治意愿就能取代的全球制造生态系统。
iPhone 供应链:“顶端”已扎根于亚洲
每部 iPhone 的核心并不位于苹果的库比蒂诺总部,而是位于亚洲复杂而高效的供应链网络,横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以及最近的越南和印度。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该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专业的制造生态系统,从螺丝、相机、电路板、电池到镜头等所有产品都可以在最终装配厂附近生产。
苹果并不是简单地“外包”给富士康或和硕,而是利用高度整合的产业集群,其中速度、成本和扩展能力是关键。
相比之下,美国没有同样的基础设施或供应商网络。在美国本土生产iPhone,需要彻底改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被侵蚀的工业基础。而这并非一两年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几十年的历程。
劳动力:美国难以克服的瓶颈
蒂姆·库克曾透露,苹果仅需几周时间就能在中国调动多达8700名工业工程师,而如果在美国则可能需要九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这并不是美国劳动力软弱的体现,而是规模、培训模式以及与 iPhone 组装等高科技、大批量制造不兼容的问题。
在中国,数百万工人几乎立即准备进入电子制造业。许多人住在专为科技制造商建造的大型工业园区旁边的宿舍里。
这个生态系统提供了罕见的灵活性,以及协调和部署人力资源的能力,其规模是美国目前完全无法比拟的。
事实上,许多在iPhone生产基地工作的员工都来自农村,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放弃了农活。苹果为他们提供了类似职业学校的培训项目,让他们掌握电子设备组装的专业技能。
其结果是,苹果公司拥有一支纪律严明、技术娴熟、随时准备适应创新步伐的劳动力队伍——这是美国至少目前无法比拟的优势。
成本和竞争压力:苹果难以克服的经济壁垒
如果苹果决定在美国生产iPhone,每部设备的成本可能会翻倍甚至翻三倍。这不仅仅是工资问题,而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以及需要迁移或重建目前位于亚洲的整个供应商网络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此背景下,国内生产将使苹果陷入困境,要么提高售价,从而削弱其全球竞争力,要么接受削减已优化至每一个百分点的利润率。
对于一家每年运营数亿台设备的公司来说,面临着不断创新和保持技术价值链领先地位的压力,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选择。
因此,“美国制造”的 iPhone 仍然只是一个纸面上的吸引人的想法,在当今全球化的制造业世界中不太可能成为现实。
当政策与全球制造实践发生冲突时
从白宫到公众,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苹果“将就业机会带回美国”,以重建国内产业。
然而,尽管这些呼吁是出于好意,但它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严酷的现实:你不可能用口号和短期政策来拆除和重新定位一个精心调整的全球供应链。
补贴和税收抵免等财政激励措施当然很有价值,但它们无法弥补在全国范围内重建整个物流系统、生产线以及按照苹果标准培训数万名工人的巨大复杂性。
苹果已经在美国拥有一些制造业务,例如在德克萨斯州组装的 Mac Pro 以及通过台积电等合作伙伴投资芯片工厂。
但iPhone的情况则不同。它是苹果产品组合中最复杂、产量最高、生态系统最密集的产品。将iPhone的生产转移到美国就像试图将雨林移植到沙漠中:成本高昂、风险高昂,而且几乎不可能。
苹果未能在美国生产 iPhone,这并不是缺乏爱国主义的表现,而是现代科技制造不再受国界限制的结果。
如果美国想在这一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就不应该试图把每一步都“带回家”,而应该专注于自己具有战略优势的领域,例如半导体研发、下一代材料或自动化制造技术。
蒂姆·库克当然不能忽视政治和公众的压力。但短期内,苹果将继续在基础设施、劳动力和供应链都已准备好扩展到数亿台设备的地方进行生产。在那里,速度、精度和效率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在全球消费技术竞争中生存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