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

为什么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对传真机、软盘、印章如此痴迷?

潘文和 DNUM_CDZAIZCACF 14:44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作为科技强国之一的日本,却依然对传真机、软盘、印章等看似过时的工具抱有奇特的执念。是什么让这个国家如此执着于过去?

提到东京,很多人会立刻想到灯火通明的摩天大楼、著名的新干线,或是《阿基拉》和《攻壳机动队》等经典电影的场景,那里会出现一个充满智能机器人和全息图的未来日本。

然而,在光彩夺目的科技景象之外,日本还保留着节奏较慢、脚踏实地的另一面:传真机、软盘和个人印章依然存在,这些工具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似乎早已消失。

Ảnh minh họa
插图照片。

对民众来说,这种“数字断层”不仅令人恼火,有时还会让他们对繁琐的官僚体系感到沮丧。一位在日外国人甚至打了个比方:“日本银行就像地狱之门”,而另一位则讽刺地说:“或许发个传真会有帮助。”

这一问题在新冠疫情期间最为明显,当时日本政府笨拙地使用笨拙的数字工具来应对全国性危机,暴露出经济潜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

近年来,日本政府努力缩小差距,包括成立数字机构并推出一系列现代化举措。然而,日本错失了许多良机。互联网诞生至今已36年,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也已半个多世纪,但作为亚洲领先的科技国家,日本在数字化竞赛中依然举步维艰。

如今,当日本努力追赶世界时,问题不仅在于它为何落后如此之多,还在于日本能否及时扭转局面。

日本是如何陷入这一境地的?

日本并不总是与数字化转型的迟到者联系在一起。相反,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这个国家是世界瞩目的科技偶像。索尼、丰田、松下和任天堂等公司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品牌,带来了诸如随身听之类的标志性产品,以及诸如《大金刚》和《马力欧兄弟》之类的传奇游戏。

然而,转折点出现在21世纪初,个人电脑和互联网逐渐塑造出以软件和数字服务为基础的新经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硬件实力雄厚的日本却迟迟未能适应软件时代的发展。

Ảnh minh họa01
传真机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普遍使用。图片:互联网

东京大学政策创新与经济安全项目主任河井大介表示:“日本落后是因为它过于注重硬件,而缺乏软件和服务战略。”

造成这种滞后的原因不仅在于产业思维,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日本在关键时期对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随着电子产业逐渐衰落,许多优秀工程师离开日本,加入外国公司,导致国内技术劳动力队伍稀缺。

政府IT能力有限,难以实现现代化。各部委和机构实施的IT战略各自为政,缺乏整体协调。结果,许多公共服务仍然严重依赖传统的文书工作和个人印章——这些曾经是过去的象征,如今却成了数字时代的障碍。

除了技术之外,文化也是一个障碍。

除了技术和政策因素外,日本还面临着社会文化障碍。据河井大介称,许多日本企业仍然受“规避风险”的文化、基于资历的等级制度以及依赖集体共识的缓慢决策流程所主导。这些特点导致创新举步维艰,停滞不前。

此外,日本老龄化正在加速。老年人口数量超过年轻一代,这不仅给福利体系带来压力,也塑造了人们对科技的态度。老年人通常对数字化解决方案持谨慎态度,担心网络诈骗,并且仍然偏爱印章等传统方式。“因此,在日本推广数字化服务的需求和压力相对较低,”河合说道。

Ảnh minh họa03
印章——一种与文化和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象征——在日本很难被彻底抹去。图片:互联网

这种冷漠不仅存在于公众,也蔓延至企业。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乔纳森·库珀史密斯指出,许多小企业和个人认为没有理由放弃传真机,因为传真机在日本办公室文化中根深蒂固。“既然传真机很好用,而且人人都在用,那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买一台新电脑,还要费力学习呢?”他问道。

即使是大型企业、银行和医院,也不愿改变,因为担心服务中断。组织规模越大,改变就越难,尤其是在软件行业。此外,数字化也带来了法律挑战,从电动汽车到人工智能,每一项新技术都需要新的法律框架。

库珀史密斯估计,要实现全面数字化,日本必须调整数千条法规,但立法者不愿意这样做,因为“数字化很少能在选举中带来优势”。

库珀史密斯教授最后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我真的不需要,我为什么要进入数字世界?”

新冠疫情推动数字化

几十年来,日本一直夹在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之间。一方面,日本以其在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以及日常生活领域的突破性进步而闻名,从其广泛的子弹头列车网络、准时的公共交通,到无处不在的便利店和自动售货机,这些都令国际游客赞叹不已。另一方面,日本却深深地依赖着旧技术,这在数字时代造成了一种难以解释的悖论。

这种落后有时会以争议的方式表现出来。2018年,日本网络安全大臣承认自己从未使用过个人电脑,引发众怒,但后来不得不收回这一说法。仅仅一年后,这项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即时通讯服务在日本正式停用。

保留旧技术的后果不仅是形象问题,还会导致官僚主义的持续存在。即使是开设银行账户或登记房屋等基本手续,仍然需要手工盖章,以及一系列需要人们直接前往地方当局办理的文书工作。

新冠疫情将这种差距暴露得一清二楚。随着信息处理需求的激增,中央和地方政府很快就因缺乏数字化工具而应接不暇。直到2020年5月,也就是全球疫情爆发数月后,日本厚生劳动省才推出了一个供医院报告病例的在线门户网站,取代了手写传真、电话和电子邮件。

Ảnh minh họa1
软盘,这种容量只有 1.44MB 的“古董”,至今在日本仍然存在。图片来源:互联网

即便如此,故障仍在继续,接触者追踪应用程序连续数月无法正常工作,导致数千人无法收到警报。远程工作和学习也成了一项挑战,因为许多办公室工作人员从未使用过Zoom或文件共享工具。

2022年发生的一起罕见事件,成为技术滞后的典型案例。由于使用软盘和手工文书处理数据时出现错误,一个小镇意外地将4630万日元的新冠救助金全部转入了个人账户。等到错误被发现时,这笔钱已经被受助者挥霍殆尽。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软盘不过是存储1.44MB数据的“古董”,比iPhone上的一张照片还小。

这些失败迫使日本采取行动。2021年,政府成立了数字机构,这是一个新机构,旨在引领日本迈入数字时代。当时的主管大臣平井卓也直言,疫情应对是“数字失败”,并称这是必要的警钟。

自成立以来,数字机构已实施了多项举措,包括发行智能社保卡、在政府机构推广云计算,以及发起彻底淘汰软盘的运动。2023年7月,该机构宣布,在废除了1000多项要求政府系统使用这种过时存储介质的法规后,已“赢得对抗软盘的战争”。

然而,现代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政府甚至一度要求公民通过下载Excel电子表格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方式提交对超空间战略的意见,引发了一阵笑声。此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促使日本数字大臣河野太郎在推特上做出回应,承诺从现在起,所有意见都将通过正式的在线表格提交。

疫情促使日本意识到其数字鸿沟——这一鸿沟已无法再被忽视。而这个日出之国正通过Digital Agency试图重塑其科技故事,从一个停留在过去的国家形象,转变为面向未来的数字愿景。

数字化作为“生存手段”

河合大辅表示,政府的积极干预为日本企业加速数字化提供了关键推动力。随着改革压力的增大,许多公司开始寻求外部承包商和顾问的帮助,重新设计其过时的运营系统。

其中一位是野村综合研究所(NRI)数字化转型团队成员后藤昌弘,多年来一直陪伴着日本大型企业进行转型,从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到重组整个内部系统。

后藤表示,他的大多数客户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渴望转型,但却不知从何入手。“许多公司仍在依赖维护成本高昂或即将报废的过时系统。当他们意识到这种风险时,就会来找我们寻求支持,”他告诉CNN。

这种需求导致像后藤这样的咨询师人才稀缺。他表示,寻求非居民印度人(NRI)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在过去五年。原因在于,几十年来,大多数日本公司将整个IT基础设施外包,导致在全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内部技能人才短缺。

“他们希望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数字化视为在人口减少的环境下生存的手段。随着劳动力的减少,提高运营效率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后藤断言道。

当然,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据当地媒体报道,2021年,政府部门取消传真机的努力遭到了来自各部委的400多起正式抗议。印章也是一样,它是与文化和家庭生活相关的传统符号,由于其深厚的精神价值,很难彻底消除。

数字化进程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日本机构推动法律改革的决心,以及立法者在预算分配方面的优先事项。

与此同时,全球技术日新月异,这给日本带来压力,迫使其加速发展,否则将落后。“这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2025年的技术将与2030年或2035年的技术截然不同,”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名誉教授乔纳森·库珀史密斯表示。

尽管如此,专家们仍然保持乐观。河合预测,按照目前的速度,日本可能在未来五到十年内赶上一些西方国家。更重要的是,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接受从无现金支付到数字行政平台等在线服务。

“人们确实渴望数字化。我相信日本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希望这一目标尽快实现。”河井先生强调道。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报道
复制链接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为什么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对传真机、软盘、印章如此痴迷?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