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老人对党的忠诚

丛健 February 17, 2018 10:27

(Baonghean.vn)—— 潘苏德先生已跨过百年,入党近八十年,也曾在狱中度过一段凄惨的时光,但他依然头脑清醒。他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的子孙后代一天天长大,祖国一天天发展。

当我们拜访位于青章县武列乡金仙村的潘思德先生(1916年出生)家时,最深刻的印象是那些按日期和月份排列整齐的报纸。“作为一名老革命,我得到了一份乂安报纸,报纸成了我每天的精神食粮,帮助我掌握重要信息……”——他分享道。

Cụ Phan Tố Đức kể lại những kỷ niệm thời đấu tranh cách mạng. Ảnh: Công Kiên
潘苏德先生讲述革命斗争的记忆。摄影:孔建

潘苏德先生暂时合上报纸,开始讲述自己的人生:“过去,武烈这片土地非常贫穷,被封建领主以高额赋税剥削。我的家庭也很贫困,兄弟姐妹众多,父母辛勤劳作,孩子们没受过多少教育。但我不得不说,由于我略知一二,有机会结交朋友,通过书籍和报纸接触新的思想,所以我很快就对革命理想有了启迪。”

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1930-1931年那场激烈的战斗氛围:人群沿着拉姆河涌动,镰刀锤旗迎风飘扬,人们向政府衙门进发。当时,只有十四五岁的少年潘苏德,尽管从未与党组织有过任何交集,却已开始感受到群众力量的力量和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2.Hàng ngày cụ Phan Tố Đức đọc báo cập nhật thông tin
潘苏德先生每天都会阅读报纸,了解最新资讯。图片:孔基恩

这位来自武烈县的年轻人稍稍长大,就被激进分子选中,负责联系当地进步青年,组织读书报阅读,向各阶层民众宣传革命路线。潘苏德就像鱼缸里的鱼,久游到清凉的溪流中,积极参与活动,聚集了一大批兄弟和年轻朋友,把他们分成三组,读书报阅读、文件阅读、散发传单阅读,然后深入农村宣传革命路线。

这份工作极其危险,因为村长总是派士兵值守,四处监视,一旦发现任何可疑情况,就会上报县里,派军队包围逮捕。幸好,村民们总是愿意保护和收留他们,因为生活在奴隶制和繁重的赋税之下,每个人都渴望改变,渴望更好的生活。

Cuốn sổ tay chép bài thơ “Cuộc đấu tranh trong ngục”
笔记本里有一首诗《狱中的挣扎》。摄影:孔健

1940年8月,潘苏德怀着满腔热情、忠诚和责任感,成功入党,并被委派负责宣传工作。“入党仪式在河岸边举行,周围是广阔的玉米地,所有入党员、党旗和我一起高声宣读誓词。毋庸置疑,我感到欣喜、光荣和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虽然已经过去近80年了,但那些记忆仍然铭刻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潘苏德先生坦言道。

年轻党员日益认清革命的方向和前景,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融入群众运动,日益成熟。由此,他们推动在武列县建立党支部,旨在推动革命运动在这个具有深厚爱国主义和斗争传统的农村地区更加蓬勃地发展。

当武烈县的运动开始迅速发展,大多数民众理解了革命道路并受到启迪时,党支部决定将宣传范围扩大到该地区的其他乡。党员潘苏德以教师的身份前往广沙地区(现清河乡)宣传斗争道路。在这里,他答应为一个相对富裕家庭的两个孩子辅导功课,一有机会,他就走遍全村,走进每户人家,组织读书读报,动员人们追随革命。

Thiếp mừng thọ 100 tuổi của Chủ tịch nước Trương Tấn Sang tặng cụ Phan Tố Đức năm 2016
2016年,国家主席张晋创为潘思德先生送上的百岁寿辰贺卡。摄影:孔健

来听他讲课、读书看报的人日益增多。有时人们会聚到凌晨两点,聆听爱国者阮爱国所阐述的革命道路。这一举动被村长们发现并上报上级。潘苏德一路受到密切监视。1940年7月的一天,他和寄宿家庭共进午餐时,广沙村长突然过来问了一些问题,然后士兵突然闯进来,把潘苏德带到了区公所。

他们把潘苏德先生从青章县公所带到了朗站(现为青峰乡),对他进行严刑拷打,逼迫他交代组织情况。在这里,他遭受了三次极其野蛮、惨无人道的殴打,敌人用锤子和铁棍猛击这位坚定的共产党员的头部、背部、手臂和腿部。

第三次殴打,铁棍抽打在德先生的背上,他跪倒在地,背脊断裂,痛苦不堪。由于无法得到任何消息,他们把他转移到荣市监狱,继续忍受敌人的残酷殴打。在痛苦和屈辱中,这位武烈地的儿子却一言不发,只说了一句话:“我是老师,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员。”

Niềm vui đoàn tụ của đại gia đình cụ Phan Tố Đức (ảnh gia đình cung cấp).
潘苏德先生一家团聚的喜悦(照片由家属提供)。

在荣市监狱里,潘苏德结识了祖国忠诚的革命战士,例如陈文光(后任国防部副部长上将)和黎南胜(后任第四军区司令员少将)。他们是真正的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正是他们帮助潘苏德先生度过了最痛苦的时刻,让他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

被关押六个月后,潘苏德先生被法国殖民法院判处12年监禁,并被流放到邦美蜀监狱(多乐省)。该监狱曾用于关押和流放政治犯,以其残酷的酷刑而闻名。尽管遭受酷刑和束缚,甚至窒息,但铁镣铐始终无法离开他瘦弱的双腿。在刺骨的寒夜里,没有足够的衣服和毯子,只能吃发霉的米饭和腐烂的鱼,潘苏德先生和他的战友们仍然坚持抗争。

文化学习班和革命理论宣传仍在继续,书籍报纸被秘密运入,争取改善伙食和治疗病人的斗争也层出不穷,迫使敌人做出让步。在酷暑高地流放的日子里,潘苏德先生有机会与几年前流放于此的老一辈同胞见面。

一位狱友抄写了一首1931年在昆嵩监狱服刑的共产党员写的诗。杜克先生至今仍记得这首诗,并把它写在一个小笔记本上。这首诗讲述了狱中的斗争,鼓舞着人们的斗争精神,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同仇敌忾,不畏死亡/我们决心为反抗蛮族而牺牲/如果我们接受这一切,我们怎能安宁/揭露帝国主义者,挖出官僚的肝脏/我们决心反对修建达贝特公路/即使我们的骨头被打断,我们的肉被腐烂,也没关系……”。

1945年8月底,全国上下掀起了夺取政权的全面起义运动,邦美蜀监狱获得解放,人们欢欣鼓舞。“当时,我和兄弟们紧紧相拥,喜极而泣,喜极而泣。得知国内政权胜利的消息,人民无比激动,我更是感到无比自豪……”——潘苏德先生分享道。

革命成功后,潘苏德先生回到家乡,负责全省的宣传工作直至退休。如今他已年迈,他的子孙后代都已功成名就,其中许多人都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他每天的乐趣就是阅读报纸,了解家乡和国家的变化与繁荣。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102岁老人对党的忠诚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