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Tet...
(Baonghean)-很多人有同样的感觉,觉得现在的春节比过去的春节来得快。其实,快慢只是我们的感知,但自然界和宇宙的时间并非如此。以前养鸡养猪也是按年计算,牵秧下田,除草施肥三次,直到收获……,熬过两茬作物之间的日子,时间过得沉重,漫长。人的动作和思维也慢了下来……
如今,现代生活,一切都“高速、加速、紧张”。再加上每周两天的假期,时间飞逝,如同风车般飞驰。通常,等待的时间感觉漫长;而无意识的等待,或者根本不用等待,却感觉很快。
很多和我同龄的人,每逢春节,都会跟自己的子孙讲述过去春节的记忆。孩子们觉得很奇怪,哈哈大笑起来,我也笑了。笑得我哽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 |
学者在春天写作 |
那时,我们热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像倒计时的钟一样数着每一天。春节通常很冷。也许是因为饥饿和缺衣少食,天气更加寒冷。细雨、寒风和泥泞的乡间小路仍然洋溢着迎春过春节的热闹气氛。春节到来时,无论多么贫穷,每个人都想穿上新衣服。哇!我们必须在初一早上穿上散发着布料芬芳的新衬衫,一直穿到月圆之夜才洗!每个人都有意识地从十一月到十二月攒下每一分钱,用来玩弹珠。平常的日子里,有时母亲会整整一个月不去集市,因为没有东西可卖,也没有钱可买,我们吃的只有拌着土豆、番茄酱和腌菜的米饭。但在春节那天,每个人都有肉和鱼。我家虽然穷,但三十号中午还是吃木薯拌饭,初三就“回到原点”,但至少孩子们可以在除夕夜的饭桌上“放开”——三十号下午,初一中午,有糯米饭、糕点、肉、鱼!三十号下午的饭菜给人一种奇特的感觉。在热闹神圣的氛围中,这顿饭显得格外庄重!……
我们为春节的气氛而兴奋。天地人间仿佛和谐一片,神圣无比。每个人都慷慨大方,喜气洋洋,容光焕发,不像往常那样忧郁难耐。从十二月二、四号开始,我们这些孩子就知道街坊邻居谁远道而来,又都回家过春节了。那时候,远道而来的人不像现在这么多。谁回家了,就会立刻放一串鞭炮,这就像一个信号,让孩子们赶紧回家。我们把鞭炮捡起来,如果鞭炮空了,就等着糖果!包着糖果的彩色玻璃纸被我们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用来做手工,做眼镜!我们不分官吏贵贱,只知道他们都是我们村里的人,友好亲切……
说到古老的春节,就不得不提杀猪的习俗。那时候,猪不像现在这么大,一年到头养着也就四五十斤,但肉质鲜美,健康,不像现在。每年十二月初,每七八户人家都会聚在一起杀一头猪。谁家有猪,长辈们通常会优先分配膀胱和尾巴。虽然没有人制定规矩,但这几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也不应该争抢!长辈们会仔细地计算,从猪心到小耳朵,每一部分都平分。房主还要支付“柴火费”。任何“公开”的社团都会为穷人举行“刀头祭”仪式。猪胆汁会被分给社团里的长者和有威望的人。老人们说过年的时候可以养胃……锅里的内脏也分得清清楚楚,搅拌均匀,公平地舀到各家的锅碗瓢盆里!我家孩子多,所有的肉、肠子、骨头都经过精心处理和保管。只有肠子会被装进米筒里,煮成粥,妈妈会先吃。猪肉会被加工成各种菜肴,有的会泡在鱼露里,有的会泡在糖蜜里,还有的会放在盐罐里保存到正月十五……每到过年二十九、三十,整个街区都会响起敲肉的声音,热闹非凡。敲糖蜜的声音,飘香的糖蜜味飘遍田野、山丘、田野,中间还夹杂着令人心碎的爆竹声……
春节期间,一锅锅的春卷和春饼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弥漫着怀旧的春节氛围。包春饼和烤春饼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父母会仔细地讨论和计算:要祭拜多少春饼,去哪里祭拜,是去教堂、父母那边,哪里能弄到糯米,里面要放什么馅料……通常最小的孩子或体弱的孩子会得到那个小巧精致的春饼,它只有大人的拳头那么大。奶奶说春饼冷了最好吃。我们经常带着它,在街坊邻居面前炫耀,只在初五或初六吃。那时候,大家都会省吃俭用,糖果、春饼……不像现在。父母常常在春饼锅旁回忆道:“多亏党,多亏胡伯伯,我们家才有现在的样子。以前,父母过春节没有春饼,没有米饭。初二,他们就去耕田种稻,挣稻米。”坐在年夜饭旁,父亲常说:“我心疼我的爷爷,他都八十多岁了,却还没有过一个真正的年夜饭!”
春节期间,村里下令停火,火把和蜡烛照亮了整个村庄。吃完年夜饭后,我们在村子里跑来跑去,放火柴、放鞭炮,热闹非凡。但到了午夜,大家会一起去一户有收音机的人家,听胡伯伯的新年祝福。那时,谁也不能低声说话。如果我们说话,就会被大人训斥!哦,这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啊!
如今的春节与以往大不相同。宰杀猪肉的习俗已成为过去。许多家庭不再捶打猪肉香肠、包年糕、年糕、木瓜糯米饭、烤年糕……社会正变得越来越繁荣、进步、现代化。然而,我为如今的年轻一代感到惋惜,他们无法像过去那样过春节:贫穷、充满期待、精打细算、舒适惬意,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神圣感。
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