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特特...
(宝恒)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春节比以前来得更快。其实,快慢只是我们的感知,自然和宇宙的时间并非如此。过去,养鸡养猪也是按年计算的,从播种、除草施肥三次,直到收割……作物轮作之间的日子漫长而艰辛,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人们的行动和思维也同样缓慢……
如今的现代生活,一切都“快节奏、加速、紧张”。再加上每周还有两天假期,时间飞逝。通常,当我们等待时,感觉时间漫长;而当我们无意中等待,甚至根本没有等待时,却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许多和我同龄的人,每逢春节,都会跟他们的孩子和孙子孙女讲述自己过去的春节记忆。孩子们觉得很奇怪,忍不住哈哈大笑,我也跟着笑了起来。笑着笑着,我哽咽了,眼泪也涌了出来。
![]() |
| 这位学者在春天写道 |
那时,我们翘首期盼着春节的到来,像倒计时一样数着日子。春节期间常常很冷,或许是因为饥饿和衣不蔽体,更是冷得刺骨。细雨蒙蒙,寒风凛冽,泥泞的乡间小路依然弥漫着迎接春天和欢庆春节的气氛。春节来临之际,无论多么贫穷,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新衣。哇!春节第一天的清晨,我们就得穿上散发着布料香气的新衣服,一直穿到满月那天才能洗!从十一月到十二月,每个人都自觉地省吃俭用,攒下每一分钱,只为了玩弹珠。平常的时候,有时妈妈一个月都不去集市,因为没什么可卖的,也没钱买,我们每天只能吃些拌着土豆、番茄酱和腌菜的米饭。但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都能吃到肉和鱼。虽然我家很穷,但到了春节30号中午,我们还是只能吃拌着木薯的米饭。到了春节第三天,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不过,至少孩子们可以在除夕夜的饭菜上“放纵”一下——30号下午和1号中午,有糯米饭、糕点、肉和鱼!30号下午的饭菜给人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在熙熙攘攘、神圣的气氛中,这顿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我们对春节的气氛感到无比兴奋。仿佛天地人间和谐,一片祥和。每个人都慷慨大方、喜气洋洋、容光焕发,不像平日里那样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从十二月二四号开始,我们这些孩子就能打听到邻里谁远行了,谁又回来过春节了。那时候,远行的人不像现在这么多。有人回家,就会立刻燃放鞭炮,仿佛在召唤孩子们冲过去。我们捡起鞭炮,如果里面没有爆竹,就等着吃糖!我们会小心翼翼地收集糖果的彩色包装纸,用来做手工,甚至做眼镜!我们不分官贵贱,只知道他们都是村里人,亲切友好……
谈起旧时的春节,就不得不提宰猪的习俗。那时猪不像现在这么大,一年四季养下来也只能产出四五十公斤,但肉质鲜美健康,与现在截然不同。每年十二月初,七八户人家会聚在一起宰一头猪。谁家有猪,谁家的猪肚和猪尾就优先分配给谁。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这几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谁都不能争抢,更不能私下瓜分!长辈们会仔细计算,从猪心到猪耳,每个部位都均等分配。此外,每户人家还要支付“柴火费”。任何“公开”的社团都会举行“刀头祭祀”仪式,救济穷人。猪胆则会分发给社团里的长者和德高望重之人。长辈们解释说,这样做有助于在春节期间安抚肠胃……杂碎锅也被分得清清楚楚,他们搅拌均匀后,公平地盛到每家每户的锅碗瓢盆里!我家孩子多,所有的肉、肠、骨都要仔细处理和储存。只有肠子会被装进米筒里煮成粥,先由我母亲吃掉。猪肉会被做成很多菜肴,比如用鱼露腌制、用糖蜜腌制,或者放在盐罐里保存到农历正月十五……春节二十九、三十,整个街区都充斥着捶肉的声音。糖蜜被拉出来的声音,糖蜜的香气飘荡在田野、山丘和山峦间,夹杂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春节时节,一锅粽子和年糕带来温馨的气氛,一种令人怀念的春节氛围。包粽子和粽子是重要的环节。我的父母会仔细商量:要包多少粽子,去哪里祭拜,是去教堂,还是去父家或母家,去哪里买糯米,包什么馅料……最小的孩子或体弱的孩子通常会得到一个小小的、漂亮的粽子,只有大人拳头那么大。奶奶说粽子放凉了最好吃。我们常常带着它,向街坊邻居炫耀,直到第五六天才吃。那时候,大家都会省着吃,从糖果里省下粽子……不像现在。在粽子锅旁,我的父母常常回忆道:“多亏了党,多亏了胡志明,我们家才有了今天。以前,我的父母过年没有粽子,也没有米。春节第二天,他们就去耕地插秧挣钱了。”坐在新年晚宴旁,我父亲经常说:“我为我的祖父感到难过,他已经80多岁了,却还没有真正过过一次春节!”
春节期间,村里下达了停火令,整个村子都点亮了火把和蜡烛。除夕夜吃完饭后,我们在村子里跑来跑去,放鞭炮、打响烟花,把夜色弄得热闹非凡。但到了午夜时分,所有人都会去一户有收音机的人家,收听胡志明主席的新年祝福。那时,谁也不能小声说话。如果我们说话,就会被大人训斥!啊,那是多么神圣的时刻啊!
如今的春节与往年大不相同。宰猪的习俗已成往事。许多家庭不再捶打猪肉香肠、包粽子、粽子,也不再煮木鳖糯米饭、粽子……社会日趋繁荣、进步和现代化。然而,我却为如今的年轻一代感到惋惜,他们无法像我们过去所见的那样过年:贫穷、充满期待、精打细算、温馨舒适,却又带着一种奇特的圣洁。
当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