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获得者 Phan Thuc Truc
(Baonghean) - Phan Thuc Truc (1808 - 1852),又名潘阳浩、潘素曼,笔名汉贵、甘定、阳浩贤,出身于东盛县文图村,现为安盛县庆盛公社。
![]() | ![]() |
第三名是 Phan Thuc Truc。 |
他出生于一个儒家世家,家族世代传承着黎朝的香公、辛都和官吏。他的父亲潘武考中了阮嘉隆朝的三科举,被称为“都门”。潘叔竹自幼受其父教导,生性勤奋好学,自幼便被誉为义安的“神童”。他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以文笔优美而闻名,16岁中举,并多次考中举人,因此同城县文会以一副对联纪念他:
“一招成名天下;
连续十项科学轰动世界,永无止境。
意思是:
“一旦通过了学士考试,世界上就会有这样的人;
“十次考试,全世界还没有人通过过。”
他被朝廷选入翰林院参加科举考试。丁卯七年(1847年),他以丁原、坦和等第的成绩中了科举。回乡祭祖之日,国王赐予他“科大士”的称号(意为:在众多儒生中以最高荣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
他的一生,不仅在求学、进士、成名方面堪称楷模,更在爱国爱民、奉献精神方面堪称楷模。他始终热心教育,四处授课,悉心培养年轻一代的精神品质。进士后,他回到家乡,指挥疏浚和修建锦江水坝,汲水灌溉田地,发展农业,帮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在他去世后,当地百姓为他建庙,奉为财神。他的学识和德行深受人们的赞颂。《大南政边列传》一书如此描述他:
潘嗣杲,义安省安城人,祖上四五代人都是黎朝的香科状元。其父武氏,逢黎朝末年,隐居读书。嘉隆初年,他多次入塾授业,每日诵读经史,为人敬重。嗣杲随父在家读书,聪慧博学,博闻强识,名声显赫。久之,他便在香科状元中屡败于官吏之手。嗣杲遂任土台侍读,入国子监学堂。绍治七年(1847年),他以三等功考取一等博士,任翰林学堂侍读。嗣德元年(1848年),他入阁,后升任塔显远氏,辅佐景奠基古籍所作。他奉命作诗作文,屡受国王嘉奖。四年(1851年),奉诏前往北岐寻访古籍残篇。次年,返回清化后病逝,谥号为“氏江学士”。
此前,Thuc Truc 村所在的地方,甘江河水位低洼,每年都会泛滥,许多田地变得沼泽化,杂草丛生,无法耕种。Thuc Truc 学成归来后,帮助村民挖桩筑坝,蓄水排涝,造福百姓。他去世后,村民们怀着感激之情,为他建庙祭祀……他本名 Duong Hao,后改字 Hanh Quy。他的儿子是 Vinh,中了大学士;Dinh 也中了大学士。
他43岁英年早逝,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著作:《甘定文集》、《甘定诗集》、《甘定诗集》、《陈黎洋事记》、《国史》等。
他自幼嗜书如命,精通四书五经及史书。他还擅长即兴创作诗歌和散文,多次受到国王的嘉奖和赏赐。他深受国王喜爱,常在国王身边协助他处理枢密院的京典开科处事务。此前,他曾担任书籍、教育和文献编纂等职务,包括汉林院、范承志、一诺甲、塔献院。或许正是因为他对历史如此热爱且渊博,嗣德王派遣他和阮度谒前往北河各省为朝廷收集文献。潘氏直确实无愧于长国勇探亲时对他的赞誉:“百花齐放,一枝梅”。
陶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