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地依偎在村庄里

March 31, 2014 20:43

(巴新)——义安省最西部的贫困偏远地区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不仅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得益于人民辛勤劳动的双手,也离不开与村民同吃同住的官兵们的密切关注和直接帮助。除了保卫边境的和平,身着绿色军装的官兵们还帮助村民们做生意,脱贫致富……

(巴新)——义安省最西部的贫困偏远地区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不仅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得益于人民辛勤劳动的双手,也离不开与村民同吃同住的官兵们的密切关注和直接帮助。除了保卫边境的和平,身着绿色军装的官兵们还帮助村民们做生意,脱贫致富……

带我参观公社各村时,纳义公社副主席雄赛佐同志——奇山同志难掩喜悦:“记者们,你们看,现在村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轮耕、迁徙、烧田种水稻玉米了。村民们会种两熟稻,种植木薯、生姜等农产品,尤其是不再破坏森林、烧田、移民老挝了。村民们的肚子都饱了,可以买摩托车和许多昂贵的家用电器了。”

Chiến sỹ Đồn Biên phòng Nậm Càn giúp dân mở đường vào bản.
南坎边防站的士兵帮助人们清理通往村庄的道路。

曾经,这里的孩子上学困难,衣不蔽体,生病没钱买药,歉收时节更是忍饥挨饿。“回想起那些年,我不禁感到不寒而栗,饥饿和贫困从未如此可怕。但你们回来了,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改变。你们修建了道路,教人们如何种植水稻和玉米,提高产量。渐渐地,村民们的生活富裕起来,他们不再非法轮耕或移民。”纳艾乡阵线主席雄年武同志说道。

通往南坎、纳艾、芒艾三乡的主干道两旁,稻田和玉米地绿意盎然。在蒙族和科木族人民勤劳的双手和战士们悉心指导下,干旱的石漠化土地变成了稻米,让村民们过上了温暖富足的生活。纳艾边防站站长陈文远中校说:“要让人民听我们的,不是空谈,而是官兵必须撸起袖子先干。只有亲手摸到、看到成果,粮仓里稻米玉米都堆得满满的,人民才会听,才会跟着干。近年来,蒙族和科木族人民种植水稻、杂交玉米、掸族雪茶等的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迁耕和移民老挝的情况明显减少。”

仿佛是为了印证阮中校的话,Xong Xai Xo同志给我们指出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这些数字在五年或十年前或许是Na Ngoi乡人民做梦也想不到的。那就是,目前水稻田面积299公顷,旱稻735公顷,预计单产6吨/公顷;生姜371公顷,预计单产1855吨;LVN 10玉米面积57公顷,预计单产3.5担/公顷;本地玉米435公顷,单产2担/公顷,总产量预计1840吨;木薯、蔬菜和豆类约247公顷。 “言行一致,这里的战士们让蒙族、泰族和克木族人民都信服并追随他们。有了你们,人们的生活每天都在改变,不再像以前那样挨饿、受冻、落后。我父亲和人民都非常感谢边防战士们。”普果一村的穆阿·诺旭先生高兴地说。

南坎边防站毗邻苗族村落,兵力约50人,却管理着数十公里的边境线。边境地势崎岖,沟壑纵横,山势险峻,巡逻出行极其艰辛。他们除了肩负着坚守边防、打击凶恶犯罪分子的任务外,还要与村民同吃同住,传授农耕畜牧经验,并与他们分享经验。昔日的荒芜之地和光秃秃的山丘,如今已被大片碧绿的稻田、玉米和木薯田覆盖。在军民共同探索建设的推动下,原本偏僻的村庄如今已不再拥挤。 “这片偏远边境地区几十年、几百年来一直存在着落后的耕作方式,因此,一夜之间改变人们的观念是不可能的。边防站官兵必须非常善于说服,并坚持不懈地践行‘稳扎稳打,方能取胜’的座右铭。”南坎边防站站长范友河中校说道。

不仅粮食和生活物资基本得到保障,近年来,在纳艾和南坎边防站、经济防御第四大队官兵的热情、细致指导和训练下,普克赛莱棱山脚下各乡群众还创造了各种产品,丰富了家庭和家乡。经济防御第四大队在纳艾驻扎多年,试验了多种农作物后发现,木薯生长良好,适合山区的土壤和气候。经济防御第四大队制定了项目,在许多适宜的土地上种植了几十公顷木薯。同时,大队还动员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并提供种子,供他们在不同地区大规模种植。

目前,项目区各乡的橄榄种植面积正在快速增长,第四组加工厂负责收购,价格稳定,群众受益于这种商品生产模式。纳伊乡主席刘瓦忠同志说:“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橄榄带来的经济收入是其他作物的两到三倍,有些农户每季可收入3000万到4000万越南盾。目前,该乡橄榄种植面积约87公顷,总产量预计达4350吨。在经济国防第四组的开拓和指导下,橄榄正在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并逐步帮助纳伊乡摆脱贫困。”

身着绿色军装的战士们除了肩负起守卫边疆、坚守枪杆子的任务外,还日夜默默地守在各个村庄,引导和帮助人们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落后。

文章和照片:赵阳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默默地依偎在村庄里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