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溪深处
(Baonghean)——蒙族人稀疏的屋顶散落在长满青苔的古桃树间的山丘上,让远处的游客惊呼:这里难道是过去人口稠密的村庄的聚居地吗?
我们沿着义安省西部的环路,从祥阳县的吕建路口出发,途经奇山县的南坎乡和纳尼乡,最终到达芒艾乡的会溪村。这条路一直被传为“义安省西部最难走的路”,但如今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南坎到纳奈,泥泞曾经深及小腿,如今已铺平。唯独从高北村往里走,由于尚未完工,路况依然坑坑洼洼。三个多小时后,破旧的车子渐渐颠簸起来,我们终于筋疲力尽地抵达了会溪村。
远远望去,会溪只有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坡上和直通公社中心的小路两旁。村口的草地上,温顺的大雉鸡悠闲地觅食。一些孩子见到来访者,似乎并不熟悉,挤在一起,屋里传来窃窃私语的谈话声。无论我们问什么问题,听到的都是同一个答案:“不知道,不知道。”
![]() |
艾溪村落群。图片来源:Dao Tho |
我们去了村长刘强生的家,幸运地在家见到了他。刘强生脱下靴子,感叹道:“爸爸刚刚去了爱溪和探科两个村子集合村民。他们虽然在同一个村子,但相距30多公里,所以很不容易。” 他说话的方式让我们笑了,因为这位“爸爸”村长的年龄只比我们大五六岁(这是蒙族村子里,当男人有了孩子时对他的称呼)。
姜生快速地喝了一杯水,没给客人递,赶紧擦了擦黝黑的脸上仍残留的汗珠。他说,如果算上所有的村子,会溪村有近60户人家,其中贫困户仍然占80%以上。最困难的是,现在各户人家都住在一起,所以村长必须驻扎在这里,村支书则在爱溪。
看到客人们好奇的目光,刘强生吐露心声,回忆起15年前导致他们一家人分居的故事。那是2003年末的一个下午,当时村子刚刚迁到艾溪,距离老挝边境约10公里。那是一个宁静祥和、熙熙攘攘的村庄。虽然生活艰辛,但经过几天的田间劳作后,大家还是会互相呼唤,围坐在篝火旁,烤糯米糕,喝玉米酒,愉快地聊天。
那天,边境地区的寒风凛冽,大家瑟瑟发抖,突然村子下方传来一声尖叫:“房子着火了,房子着火了!”大家赶紧冲向熊熊燃烧的Xong Ba Ly家,试图灭火。然而,一切都徒劳无功,因为用油腻的沙木盖的木板随着风从一户人家蔓延到另一户人家。“水源匮乏,仅够日常用水,村民们束手无策。结果,19户人家被烧毁,没人能带走任何财物。那年春节,我们只能靠吃野根和野菜度日。”刘强生叹了口气说道。
![]() |
会溪村的妇女们去森林里捡柴火。图片来源:Dao Tho |
那场大火之后,人们听从当局的建议,纷纷迁往当时位于会溪村的新定居点。但据姜生说,一段时间后,由于地势较高,而去打工的地方又在30多公里之外,大家都过得很艰难。最终,20多户人家不得不迁回老家继续建设村庄,一些家庭则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立了Tham Khop聚落。
“我们这些人,一年到头只会干农活。有空的时候,就去森林里抓老鼠和松鼠吃。现在,我们住得这么分散,每次想去看望兄弟,都要骑几个小时的摩托车。虽然林间小路短了点,但也要一个多小时。要不是那场大火,现在大家都能过上平静的生活了。” 姜生仰望着亲戚们居住的高山说道。那远景令人心碎。
不过,村长也说,许多留在会溪的农户因为大力投资畜牧业而摆脱了贫困。他一边说着,一边带我们去了村里最富有的一家——雄诺卓(Xong No Cho)先生家,“家里有很多水牛和奶牛,还攒了不少银子。”雄诺卓先生的房子是新房,用卖水牛的钱盖了个崭新的水泥屋顶,但里面的家具还很简陋。
他说:“我们家现在养了17头水牛和奶牛,今年刚脱贫。经济状况只够糊口,我们干了很多活,却不知道卖给谁。全村连个商店都没有,想买什么东西都得走很远,有钱跟没钱一样。”
鲁乔先生的牛群现在不敢卖,因为他有几个孩子还没结婚。他想把它们留下来,这样每个孩子结婚时都能有一份作为资本。虽然他很富有,但他家的午餐和这个偏远小村子里许多蒙族家庭的午餐一样:一篮米,一碗水,还有一些蔬菜汤,勉强糊口。最多也就买一条咸鱼,留着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吃。
![]() |
会溪的雉鸡养殖。照片:Dao Tho |
夜幕降临小村,我们坐在刘强生家的门廊上,寂静中传来越来越清晰的哭声。“那是熊义派的妈妈在哭。她一个月前吃毒叶自杀了,我真心为她难过。”刘强生说道。我们表示想去他们家看看,他立刻带我们去了。在摇曳的炉火旁,熊同修先生坐在一旁,一脸痛苦,他的妻子正因为思念女儿而哭泣。
他对京族了解甚少,只记得他的女儿Xong Y Pai刚过17岁,在南坎乡Tham Hin村过春节时抛包时遇到了一位年轻男子。他不知道他们是否相爱,但有一天,他得知Y Pai已被那位年轻男子娶为妻。
在男方家举行完婚礼后,新人去拜见了父母。然而,当天下午,Y Pai和他的母亲去喂牛,却找到了毒葛自杀。他的儿子临终前留下一封信,说他没有从婚姻中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想活下去了。“现在谁能把我的女儿还给我?”——Tong Xo先生几乎要尖叫起来。突然,蒙族情侣在春节期间抛包寻爱的画面浮现在我们眼前,挥之不去。
第二天清晨,太阳高高升起,我们告别了会溪村,准备出发。山那边,孩子们朗诵课文的声音,温暖着我们的心。新的一天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