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源头军民关系融洽
(Baonghean)七月底的一天,我们在返回边境公社通秋(桂峰)的路上,就在富芳路口的临时停靠点,碰巧遇到了来自新迁区的县工作组。县委副书记卡文心同志说:“省军区764团150名官兵来华纳水电站水库地区帮助群众搬迁,工作非常顺利,群众非常激动。如果没有军队,搬迁工作就不可能完成,因为河水高,新开通的公路泥泞不堪,危险重重,还有很多其他困难,只有军队才能克服。”
省军区的老突击队,离开为世纪工程修建的新沥青路后,继续在匆忙搬迁的老村落入口处艰难前行。它搁浅在南彼溪(Loc村)。它在因雨水而湿滑的公路上艰难前行,蜿蜒穿过许多陡坡……我们到达安村(Thong Thu公社)时,天色已晚。连绵的雨水中,村中心显露出道路,路面上覆盖着厚厚的泥浆,车轮和脚印都黏糊糊的。这个村庄有114户人家,曾经熙熙攘攘,紧邻楚河河岸,如今正处于“大搬迁”之中。昔日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如今只有废弃的房基、半拆除的房屋,以及一些等待被吊起、用筏子运到新家的房屋。无数身穿绿衣的士兵,在时阴时晴的变幻莫测的天气中赤膊上阵,为民除害。楚河码头下,通往顿村的路上,一群群来自远方村庄的木筏上,等待着装上卡车,进进出出,让这里宁静的生活色彩更显热闹。昔日的喧嚣,在被数百米深的海水永远淹没之前,一瞬间的喧嚣。
通秋乡八个搬迁的村庄分别是:华纳村、纳聪村、迈村、胡都村(位于布曹玛山脚下)、禄村、东村、昂村和卡纳村。昂村80岁的郎氏杏老太太讲述了她的故事:“从我见到太阳到现在,吃的都是南楚河(楚河,光伏电站)的鱼,喝的也是南楚河的水,离开家乡很不舍。不过,无论如何,遵照国家的话,给子孙后代通电,也是在为子孙后代!”杏老太太的话语,不仅道出了昂村人民的真挚情感。
第 41 营的士兵将 Luong Van Thuan 先生家(Don 村)的房子搬迁到了 Muong Piet(Thong Thu)。
我们和昂村(通秋)副村长梁文海先生一起在村里走访。战士们帮助村民们拆除了大部分棚屋。许多棚屋规模很大,柱子和木板的数量相当于两三栋其他房屋的面积,拆除工作用了两天时间。今后,梁文海先生一家将与村里其他几十户人家一起迁往会都二村。昂村共有114户人家,其中61户自愿搬迁,另有53户将根据水电项目管理委员会的计划搬迁到新址。搬迁后,村民每人将获得400平方米的住房、400平方米的园地和200平方米的耕地。棚屋和农作物(多年生植物、砍伐的树木……)的补偿也已得到村民的同意,并符合国家计划。走过又陡又滑的坡,海先生说:“要不是战士们来帮忙,我们村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按计划搬迁呢。可是叔叔,来帮忙的战士们,都是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
在突如其来的暴雨和仓促迁入旧村的景象中,省军区764团参谋长潘文明少校迎接了我们。他从部队抵达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和官兵在一起。他说:“根据省军区的指示,在征得第四军区同意后,团指挥部制定了‘每个同志写一份帮助人民的决议’的计划。主要任务是帮助从Que Phong县Thong Thu乡水库区迁入的村民尽快、安全地卸下行李,把他们的财产和房屋搬到新的居住地。”
将木材从河里运到卡车上。
此外,他们随时准备为人民提供任何需要的帮助,以确保华纳水电站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对每位官兵进行全面了解和具体任务部署后,6月16日,该团150名官兵(核心力量是41营的士兵)满怀热情和对军民关系的责任感,出发前往人民需要他们的地方。第一站,也是该部队的驻地,是中心地点昂村。从这里,他们将分成多个小组继续前往其他村庄,如华纳村、顿村、卡纳村……其中,像卡纳村这样的偏远村庄需要渡过两次渡口,费用为每人5万越南盾。大多数村庄都要克服陡峭、湿滑、泥泞的坡度。大型原木必须由十多人抬到河岸,然后通过木筏顺着楚河漂流而下,到达集合点,再装上卡车运往新的地点。
起初,人们不太相信,因为他们担心士兵会损坏房屋。但仅仅两三天后,看到士兵们像对待自己的财产一样尊重民众的财产,人们就完全信任他们了。很多时候,房主很忙,没法直接和士兵们合作,所以他们只能把士兵们叫过来,说“这是我的房子,士兵们,请帮帮我”,然后就走人了。其余时间,士兵们会把房屋整齐地拆除,仔细地摆放好,等待卡车来装车。华纳村的罗文胜先生就是一个例子,他的父母都八十多岁了,胜先生不得不回荣市照顾生病的妻子。在士兵撤离前的最后一晚,胜先生才来得及回来见士兵们,说:“我把妻子送到荣市医院的钱都用完了,我没有足够的钱雇外面的公司。请帮帮我吧。”当天晚上,Thang先生就回到了医院。经过协商,救援队决定派出一个小组留下来帮助Thang先生的家人,其余大部分人员则返回其他村庄。凭借着这样的进度和责任感,仅用了10天时间,华纳村就拆除了所有房屋,确保了工期的顺利完成。
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我们和范忠丹中校(764团预备营营长)一起渡过楚河,来到东村。这个村子有124户人家,其中18户是项目搬迁户,其余的是自愿搬迁户。这个季节的楚河水质浑浊。
一路上,士兵们帮忙拆房子的喊声不绝于耳。在梁文顺家,33名士兵组成的队伍已经把房子拆完了,他们把高脚屋的柱子扛在肩上,抬到河边。梁文顺的妻子何氏春一边给士兵们倒茶,一边说,这次她们一家也回芒彼定居了。除了泰安公司租的车子用来运输和重建房屋,以及新村的地价(约1.3亿越南盾)之外,其余的都是士兵们的功劳。多亏了他们,她们一家才有足够的补偿金来开始新的生活。从东村出发,士兵们不得不分成两组,轮流把木头搬到河边,因为路太远,太难走。士兵们要砍树,穿过田野,用竹子铺路。抬一棵树需要10多个人。对于大树,他们必须用手推车来推,到了河岸边,还需要另一个小组负责把木头犁到70度坡度、高约20米的码头上。
告别旧村前的军民情怀时刻。
此次援民之行克服了重重困难。气候、土壤、生活条件、水源等都是不小的障碍。在通叙地区,要保证每人每天5万越南盾的伙食费并非易事。道路多次被切断,粮食和补给无法及时送达,士兵们不得不动用随身携带的干粮储备。但764团的战士们克服了这一切,“忘我为民”,做到了这一点,让人民永远铭记胡伯伯部队的美好形象。阮文明少校分享道:通过此次援民之行,该团官兵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帮助5个最困难的村庄搬迁了256栋高脚屋。该团还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和军纪。此外,与边防部队、地方当局、私营公司等也进行了良好的协调……从区到公社、单位的各级党委和当局之间的关系不断密切并提高到新的水平。
离开位于义安省西部一隅的边境公社通叙,战士们扛着村民高脚屋沉重柱子的身影,在我们返程的路上始终萦绕不去。据最新消息,764团官兵将从通叙返回,帮助南贾伊(桂峰)村民稳定生活。军民情深,如同楚河之水,如同南彼河之水,将永存……
华纳水电站项目(桂峰县同文乡)于 2008 年 3 月开工,由越南国家电力公司投资,总装机容量为 180 兆瓦,总投资近 6 万亿越南盾。为建设华纳水电站,同文乡和统守乡的 14 个村的 1,362 户居民必须搬迁到 14 个安置点的新住宅,这还不包括其他自愿安置点。2012 年 7 月 4 日,该项目关闭引水隧洞阀门,正式将水存入水库,于 2012 年第四季度末发电。在人民接受补偿方案并得到全额安置支持后,该县发动县内的青年力量、军队和群众组织直接帮助人民拆除房屋并运送到安置点。特别是,第 764 团(省军区)的 150 名官兵做出了贡献。
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