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长城
人们常说,沿着中国沿海的旅程,抵达北京就像前往“酷刑之地”。由于时值深秋,这里夜间的气温有时会降至0摄氏度;如果是盛夏,从南方来的人恐怕很难忍受酷暑和寒风。从这座古今交融的首都——中国的中心城市——出发,我们必须深入内陆近100公里才能到达长城脚下。幸运的是,我们到达时,天色已亮,云开雾散,阳光明媚。
古人云:“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走到巍峨庄严的长城碑前,读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这句话,下面还有他的签名。难道我有机会一时成为英雄吗?
可后来我突然想起来,我踏足的地方,并非古人书里说的万里长城。那地方很遥远,宁河省中卫市郊外的龙宫庙古城,就是当时残存的一段长城。它是战国时期汉人为了抵御匈奴和西域诸部落的侵袭而修建的?
因此,长城大约在2500年前就开始修建,分段修建,主要用夯土筑成,中间塞入稻草,只有城门和哨岗用石头砌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继续修建了更大规模的长城。
![]() |
作家在长城。图片由CTH提供 |
他先下令将现存的长城段连接起来修筑,形成了一条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绵延2500公里(5440英里)的长城,贯穿戈壁滩,城楼巍峨,沙地上更是矗立着巍峨的烽火台,一望无际。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古人把这片战场称为沙场了。唐代诗人王汉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梁州都》,其中就有这样一句:“醉卧沙场,莫笑将士,古往今来,多少人归来打仗。”古时,我们越南人是使者,光是去北京一趟,就要花上几个时辰,甚至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所以,别人要想进入这片古代汉帝国的疆土,实属不易。
但越南诗人邓镇昆仍想象并写下了“长城古鼓摇月,风火映锦宣云”,段氏艳将其译为:“长城古鼓摇月影,锦宣烟霞蔽云”。这里的长城和锦宣,在中国也是城墙和地名。于是我知道我已经来到了现在长城的某个节点,也意识到长城是后世历代延续修建的,而我正要去的地方,正是从古东关到八带郎的一段,这段是明朝新增的,全长6352公里(3948英里)。
话虽如此,即使有了现代交通工具,能到达这里也已是不易,但这并不值得被称为英雄。要知道,毛泽东的提醒是说,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去认识公元前5世纪修建的城墙的起点。在没有汽车和飞机的古代,中原人敢于前往那里,那可是“英雄”啊。总之,长城也是一个奇迹,在中国30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名列第一。
来到长城,我越来越想起我们国家的古代建筑杰作。那就是位于丰溪地的古螺城。公元初,我们的祖先从丰州迁都至此,将都城从半山区迁至平原。古螺城呈九螺旋形,主要用土筑,因为当时还没有烧砖。修建古螺城共耗费约220万立方米土石。城墙高8.2米,屹立千年,巍然屹立。
这些是占婆塔,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全部用自烧砖砌成,外人几乎看不出黏合剂。据说有些塔是在一夜之间建成的。尤其是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刻和雕像,展现了精湛的造型艺术。例如,美山塔(广南省)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就是胡朝皇城,又称岱嘉皇城、西都皇城,建于1397年,根据陈朝宰相胡贵礼的政策和命令而建。皇城位于清化省永禄县永仙乡和永隆乡。皇城呈四边形,每边长约500米,高5至6米,由方形青石板拼接而成,每块青石板重15至20吨,没有人知道当时是如何将它们垒砌在一起的,但今天,我们用肉眼根本无法辨认出胶粘剂。传说皇城仅用了3个月就建成了。而在皇城的修建过程中,这里还留下了类似孟姜女在长城上寻找丈夫的故事……
而我国还有那么多独特而优秀的文化遗产。我突然想起阮廌在《平五大操》中说过的一句话:“像我们大越国,自古以来就以文明著称。山河有分,南北风俗亦有别……强弱虽有不同时期,但英雄辈出……”
而时至今日,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和决心,与五大洲的朋友们并肩站在一起,共同融合发展,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丽风景和祖先创造的遗迹。
朱仲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