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向日葵区一瞥
克服安溪,我们眼前是一片壮丽的空间。没有人会想到,我们身处海拔800米的地方。地形嘉莱几乎是平坦的,平原绵延广阔,拥有大片的橡胶林和咖啡林。
14号公路两旁,野向日葵盛开着鲜艳的黄色。这种花究竟有多美,无人知晓,但关于野向日葵的传说却数不胜数,作家、诗人、音乐家们也为它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笔墨。
嘉莱报受邀参加“第十五届中部和西原地区党报代表大会”,选择《野向日葵》作为主题背景并非偶然。大会主题是“地方党报如何做好保护和弘扬本土特色的宣传工作”。乂安报参与了“民族融合时期保护和弘扬文化价值”的讨论。林同报的议题是“如何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平顺报的议题是“积极开展宣传,破除不良风俗”,富安报的议题是“教育年轻一代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总之,各报的讨论都围绕着保护祖先传统文化特色这一主题展开。
![]() |
“中部地区党报代表大会”欢送晚会 |
会议期间,2009年11月12日至14日举行的国际锣鼓节的余音依然萦绕在高原城市的中心。蜿蜒起伏的道路上,挂满了关于锣鼓节的横幅,随处可见西原各民族锣鼓齐鸣的放大照片。锣鼓节结束后,一场以“传承与弘扬锣鼓文化”为主题的会议召开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原住民身份认同以一种尊重且非正式的方式得到了维护和传承。在城市的十字路口,矗立着体现鲜明西岸高地文化的浮雕。在这座发展中城市大量融合现代建筑的项目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传统的原住民文化,例如公共住宅,以及埃德族、贾莱族、捷列族的房屋……
在距波来古市约4公里的同青公园,游客可以欣赏到反映埃德族劳动和精神生活的木雕花园,并参观西原各民族的集体住房模型和生活、工作工具。
在嘉莱,每件物品都仿佛与一个传说息息相关。就连波来古(Pleiku)这个名字也一样。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父亲感到身体虚弱,便召集两个儿子,宣布要组织一场狩猎比赛,谁赢了,谁就能继承父亲的土地。最终,弟弟赢了。父亲去世后,弟弟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土地,建立了一个名为波来古的村庄。在埃德语中,“Plei”意为村庄,“ku”意为弟弟。波来古的意思是“弟弟的村庄”。
不仅在嘉莱,在我们代表团途经的多乐省和林同省,原住民身份的印记也深深地烙印在西原地区。在多乐省,中原咖啡公司投资兴建了一座占地两公顷的西原博物馆。原住民身份的体现在于,人们用京语和本族语言两种语言清晰地注释展品。参观者不仅可以参观展品,还可以了解一种新的文化——原住民语言文化。在林同省,XQ公司还在大叻市划拨两公顷土地,兴建一个旅游景点,向游客介绍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的各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
值得赞赏的是,尽管西原地区的现代生活蓬勃发展,但是诸如刺杀水牛节、庆祝新米、弃墓仪式、雕刻墓穴雕像等风俗习惯;诸如T'rung、K'rong put、K'ni、Alal、锣等乐器;诸如史诗《Dam San》、《Xinh Nha》等舞蹈、朗诵等具有浓郁西原地区特色的文化特征仍然得到保存、维护和保护。
当我们思考祖国本土遗留的和已消失的土著身份问题时,研讨会上听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在中部高地亲眼目睹的事情仍然萦绕在我们心头……
阮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