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对大米的看法
改变对水稻的观念,转变种植结构,是对水稻负责任的看待和对待方式。
近日,越南政府总理阮晋勇与九龙江三角洲各省市共同探讨解决越南最重要稻米粮仓困难的措施。
这表明,大米等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管理亟需根本性变革。农业部门应该反思自身,合理规划畜牧业和种植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稳定千万农民的生活。
20多年前,我们从一个粮食短缺的国家,通过机制转变,把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打造成为国家主要的稻米粮仓,保障了全国的粮食安全。后来,我们从温饱问题逐渐发展成为大米出口大国,去年产量超过700万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就。
![]() |
插图 |
然而,大米出口一度表现良好,许多专家就表示担忧,因为出口量很大,但经济价值不高。这是一个必要的警告。现在,大米出口困难,农民没有获得预期的利润,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
政府再次决定临时收购100万吨大米,以防止米价过低。然而,专家表示,临时储存大米只是权宜之计,只能一次性使用,之后必须制定更长远、更根本的稻米生产、加工和出口战略。
事实上,我们每年都会收购和储存大米,但这只能防止米价大幅下跌,而无法提高米价。越南大米正面临来自该地区其他国家大米的日益激烈的竞争。换句话说,我们的生产并不依赖市场需求。
相反,我们应该了解世界市场的需求,然后将生产目标分配给稻米质量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以提高稻米的竞争力。然而,农民仍然在种植一些出口价值低的低质量稻米品种。允许稻米种植者赚取产品成本30%的利润的政策似乎非常牵强。
农业专家认为,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问题。与其把钱给企业,不如利用这些合作社直接“发钱”给农民,让他们暂时储存粮食。农民用这些钱偿还银行贷款,再投资于新作物的生产,等待稻米价格上涨;按照合作社的模式重新组织生产,运用现代科技,生产出大量的农产品,满足出口市场的需求。大田种植模式值得推广。
另一个矛盾的是,虽然国家每年出口700多万吨大米,创收约30亿美元,但我们也必须花费同样多的外汇来进口动物饲料和原材料。
包括玉米、大豆和小麦的进口,这一数字超过40亿美元。饲料成本占畜产品成本结构的70%。该国每年消耗约1250万吨饲料,其中72%必须进口。这意味着畜牧养殖户主要为外国公司进行加工。
这一现实要求我们改变对稻米的看法。我们理应为稻米出口的成就感到自豪,并且下定决心保留380万公顷稻田以确保粮食安全也是完全合理的。
但保留稻田并不意味着所有稻田都必须种植水稻,从而错失发展其他更有价值的作物和畜牧业(例如玉米、大豆)、水产养殖和畜牧业的机会。如果将低效的土地转化为玉米、大豆和牧草,我们每年就不必花费30至40亿美元购买动物饲料,国内700多万头水牛和奶牛也不会缺粮,越南牛肉也不必被迫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牛肉竞争。
让农民有权决定自己的土地。如果水稻种植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我们就不能强迫他们继续种植水稻。改变对水稻的观念,大胆调整作物和牲畜结构,合理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用其他作物替代,这是一种看待水稻、思考水稻、对越南稻米负责任的做法!
据VOV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