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及7名家属登记捐献器官。
本着“施比受更有福”的理念,Thinh先生和他的兄弟姐妹和孩子们报名捐献了所有器官。
范福盛老师目前是胡志明市一所国际学校的校长。这位54岁的老师讲述自己捐献器官的历程时说,7年前,全家人吃饭时,偶然看到电视上一个表彰挽救病人生命的器官捐献者的节目。那一刻,全家人,从大到小,都开始热烈讨论,并最终决定死后捐献器官。
范福盛老师(右二)和他的学生们。照片:TT。 |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要不求回报地付出。我们很幸运拥有明亮的眼睛和健康的心灵。死后,我们将无法再享受这些幸福,所以为什么不与那些不幸的人分享呢?”Thinh先生分享道。
当晚吃完饭后,Thinh先生家十口人全都同意在Cho Ray医院登记捐献器官。之后,全家人仔细研究了器官捐献的条件,但只有8个人符合条件,而Thinh先生的两个哥哥姐姐都超过了年龄限制(超过60岁)。
盛先生向母亲表达了捐献器官的意愿,母亲非常支持。这位80岁的老太太曾饱受丈夫因白血病去世的痛苦,却始终找不到骨髓捐献者,她深知子孙后代即将做出的捐赠之举意义非凡,意义崇高。
Thinh先生的兄弟姐妹和孩子都登记捐献器官。图片:TT。 |
对Thinh先生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说服他的妻子。他的妻子相信“人死后必须留下完整的身体”,这样才能在来世投胎转世,所以她不支持丈夫和孩子捐献任何身体部位。Thinh先生花了一天时间向妻子解释他的愿望。
“人死了,什么也带不走。如果知道自己的心脏或肾脏还在被人使用,就意味着亲人还在,生命还在延续。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了。” 盛先生说道。老师的感慨感动了他的妻子,她点头表示支持丈夫的决定。
盛先生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和父亲一起去登记捐献器官。他们三人约定好择日前往大水镬医院办理登记手续。在人体器官移植协调中心,盛先生和孩子们在登记表上分别勾选了10个方框,分别代表死后将要捐献的10个器官。
Thinh先生的儿子和女儿也登记捐献器官。图片:TT。 |
自从登记捐献器官的那天起,盛先生就一直叮嘱孩子们要随身携带这张卡,连同身份证和其他重要的个人证件。“如果不幸发生危及生命的事件,这张卡可以帮助急救部门识别登记捐献器官的人。他们会通知人体器官移植协调小组,接收、保存遗体,并尽快收集器官用于移植。”这位老师说道。
阮文先生的女儿范阮如明今年22岁,是阮必成大学药学院四年级的学生。她对自己的器官捐献登记卡感到非常自豪,这张卡上写着她的名字。她时不时地会向大家炫耀,说这是“一件稀缺的商品,不是每个人都有的”。阮文先生还教导孩子们注意健康饮食,不吸烟不喝酒,多运动以保持身体健康。养成这样的习惯不仅对自己有益,也有助于在捐献器官给他人之前保持身体健康。
盛先生还呼吁一些朋友和同事捐献器官,以此表达崇高的敬意。校长坦言:“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懂得分享和付出,不求回报,社会风气就会更好。捐献器官的人越多,就能挽救越多的病人。这样,我们的死亡就不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