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世界:它在世界政治地图上处于什么位置?
(Baonghean) - 除了地理位置之外,还有一个无形却极其重要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地图上的定位。选择盟友,组建组织、协会、团体——这些是各国表达其政策、方向和目标的方式。如果地理位置几乎不变(或者即使变了,也只是边界和名称的变更),政治立场却可能迅速地彻底改变。左翼、右翼还是中立,这是每个国家在世界权力不断变动面前始终面临的问题。
日本处于中东伊斯兰国的十字路口
两名日本人质遭伊斯兰国处决事件直接影响了以中东为焦点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东战事从来都不是日本乃至整个亚洲国家的首要关切。但如今,这已成为过去,这片日出之国正面临两个选择:加入反恐战争,还是继续保持距离。
![]() |
2 月 2 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
首先,在此次事件对日本国内政治的影响方面,舆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亲安倍阵营支持修改和平宪法,允许日本干预外交事务。而反对派则认为,“更加积极地参与和平进程”将对国家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在这场争论的背景下,人们对首相安倍晋三近期的决策产生了质疑和担忧。具体来说,就是安倍晋三于1月17日宣布向“正在与伊斯兰国作战的国家”提供2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
《日本经济新闻》称这是“短视的政治举动”,并质疑这一决定是否明智,因为自去年11月以来,释放人质的谈判一直陷入僵局。援助宣布仅三天后,伊斯兰国就威胁要处决人质,并最终真的这么做了。尽管日本谨慎地与中东保持距离,但事实上,它与该地区有着深厚的联系。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关闭核电站以来,日本已经严重依赖来自中东的燃料。
这并非安倍晋三的政治立场首次受到质疑。自2012年上任以来,他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外交举措,并增加了国防开支。两名日本人质遇害事件加剧了日本人对安倍晋三权力野心所带来的危险的担忧,同时也提醒他们,日本尚无能力将如此宏大的野心付诸实践。在外交上,日本受到美国的压力,美国拒绝与恐怖分子进行任何形式的妥协谈判。此外,日本缺乏处理紧急危机局势的经验。此次事件因第三方约旦的介入而尤为复杂。
也就是说,在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方面,日本必须在这场共同的战争中做出具体的定位。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日本一直在该地区——日本从未拥有过殖民地——保持着极其巧妙的中立外交政策,以维持良好关系并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1979年伊朗革命后,尽管面临美国的压力,日本仍然与伊朗保持着关系。然而,当日本支持伊拉克战争并派遣“自卫队”参与维和进程时,这种谨慎的外交政策开始出现裂痕。2003年,两名日本外交官被处决,一名日本人质被处决,2004年,两名人质被俘获后获释(原因不明)。与针对西方人质的绑架事件相比,这些数字并不多,但这也是中东恐怖组织向遥远的亚洲国家发出的警告。
如今,日本已被恐怖组织正式划归西方阵营,对抗伊斯兰国:西方身处前线,而日本则在人道主义和经济援助方面扮演着后勤角色。东京否认了这一指控,坚称日本的目的仅仅是帮助稳定埃及或约旦等国的局势。但或许日本人也明白,任何解释都无济于事,他们再也无法袖手旁观了。切断与中东的一切联系,或是加入这场大战,日本究竟是选择自保,还是甘冒风险,继续追求其军事强国的野心?
武装基辅:美国准备好发动全面冷战了吗?
2月6日(星期五),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顾问苏珊·赖斯提交了一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中有关乌克兰危机的部分受到了特别关注。2月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提议向基辅运送“重型”武器,引发了关于华盛顿对莫斯科意图的激烈争论。
![]() |
2 月 3 日,顿涅茨克的乌克兰军人。 |
2月3日(周二),白宫发言人驳斥了这一与德国和法国观点类似的假设:“军事援助将使战场血流成河,而这正是我们竭尽全力避免的。” 与此同时,乔什·厄内斯特也补充道,向乌克兰军队提供援助以“击退俄罗斯”是“不现实的”。然而,一天后,总统提名接替查克·哈格尔出任国防部长的阿什顿·卡特在众议院表示,他“非常赞同这项提议”,并得到了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共和党主席约翰·麦凯恩的支持。2月5日(周四)访问基辅期间,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只是确认奥巴马总统将“迅速做出最终决定”。
向基辅提供大规模杀伤性重型武器的提议得到了共和党人和部分民主党国会议员的支持,但在非政府政治学家中引发了争议。这份由布鲁金斯学会主席斯特罗布·塔尔博特签署的报告遭到了研究员杰里米·夏皮罗的强烈反对。这位前奥巴马政府官员分析了华盛顿对迄今为止所用策略有效性的担忧,这些策略以制裁为首要任务,旨在向俄罗斯施压,迫使其接受基辅选择盟友的自由。这项措施似乎并不像美国和西方预期的那样有效,这也是华盛顿开始失去耐心的原因。
问题在于,美国无法完全放弃与俄罗斯的谈判。俄罗斯在伊朗核计划、叙利亚和阿富汗问题的谈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14年7月29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宣称“不会有新的冷战”,似乎希望将双方冲突限制在乌克兰边境。然而,六个月过去了,分离主义分子仍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作战,如果美国决定向基辅提供重型武器,美俄关系将濒临崩溃。这可能对刚刚恢复六年的美俄关系构成挑战,也是一个导致欧洲国家分裂的问题。
因此,希拉里·克林顿倡导的“升温”俄美冷淡关系的政策,在利比亚、叙利亚以及如今的乌克兰等一系列危机之后彻底失败。但或许,双方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明确地公开展现对抗姿态。与上世纪冷战时期的世界局势不同,出现了一个新的“极点”——其本质是混乱、无限——一个随时准备与所有大国对抗的恐怖主义力量。有时,这恰恰是给“垂死”的俄美关系注入“活力”的最后一线希望:共同的敌人,共同的利益——有时,这足以消除意见分歧,即便只是暂时的。
朴英
据《世界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