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世界:将会面临许多挑战!

March 22, 2015 07:19

(Baonghean) - 3月18日是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一周年纪念日,此次吞并被认为开启了多极世界的新篇章。其后果包括:俄罗斯与西方以及美国之间的对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张;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凭借强硬的外交政策赢得第四个任期;以及席卷突尼斯的恐怖主义暴力事件——突尼斯曾被认为是“黑暗大陆”中的和平国家,因为它并未受到美国和西方主导的推翻政府的抗议运动的影响——这些都是过去一周值得关注的事件……

吞并克里米亚——利弊

直至如今,时隔1年,克里米亚半岛200万居民通过全民公投回归俄罗斯祖国,引发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及美国自冷战以来前所未有的紧张对峙。

各国不断实施制裁,相互施压,而俄罗斯是受制裁影响最大的国家。然而,观察人士认为,与制裁相比,收回克里米亚的代价是“可以接受的”。

Tổng thống Putin (giữa) trong lễ ký hiệp ước sáp nhập Crimea vào Nga ngày 18/3/2014. Ảnh: Getty Images AP
2014 年 3 月 18 日,普京总统(中)出席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条约签署仪式。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AP

克里米亚是俄罗斯历史的一部分。卫国战争期间,这个半岛是纳粹德国试图征服的地方,也见证了苏联红军的伟大战役,他们击败了希特勒强大的军队,并以此为跳板扩大了解放区,为解放乌克兰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战役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2月1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法令,将克里米亚移交给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此次移交被视为庆祝乌克兰加入俄罗斯300周年的一份“礼物”。克里米亚不仅是乌克兰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要地,对黑海沿岸国家的领土安全具有控制意义。俄罗斯黑海舰队也驻扎于此,其70%以上的武器和军事装备都部署于此。

乌克兰危机爆发,最终导致美国主导的独立广场事件,推翻了亚努科维奇总统的政府,这一地缘战略要地面临被北约控制的风险。

若果真如此,这将对俄罗斯的安全构成难以预测的威胁。同时,该半岛的居民大多数是俄罗斯人,他们不喜欢西方和美国,始终渴望回到祖国俄罗斯“同住一个屋檐下”。于是,在2014年3月16日公投后,俄罗斯顺应克里米亚半岛人民的意愿,张开双臂迎接了该半岛的回归。

通过接管克里米亚,俄罗斯不仅让“迷失的孩子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而且占据了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地位,确保国家安全并抵御外部威胁,特别是北约的威胁。

多年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直将俄罗斯视为对手,并一直想将其领土扩张到后苏联空间的国家,以控制俄罗斯,特别是在防务领域。

因为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始终存在着观点分歧,特别是在解决世界问题和热点问题上。

尽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始终保持强硬立场,并使用军事力量来强制推行其意志,但俄罗斯却持相反观点。

因此,莫斯科获得克里米亚被认为是对北约遏制俄罗斯野心的沉重打击,从而提升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观察人士甚至表示,这结束了弱国长期受压迫受欺压的单极世界。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克里米亚这枚奖章的另一面,便是一系列封锁、孤立和禁运,这些措施导致俄罗斯经济陷入严重危机,有时甚至濒临破产。

卢布贬值,西方投资者不愿承担风险,纷纷撤出市场,通货膨胀加剧,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陷入困境……而在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一周年之际,普京总统却宣称,他不会归还克里米亚,尽管西方实施的制裁必然加剧双方的紧张关系。

然而,如果我们从战略分析家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仍然是俄罗斯的一次伟大胜利。因为它不仅增强了俄罗斯抵御威胁的能力,也巩固了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连任:美以关系的新篇章

长期以来,美国和以色列被称为两个亲密的、不可动摇的盟友,因为众所周知,美国和以色列有着共同的利益,那就是美国和以色列都是中东众多穆斯林国家的“敌人”。

美国希望以以色列作为与该地区国家爆发战争时解决冲突的支点,而以色列也希望依靠美国,希望成为地区大国,将犹太国家想要的东西强加于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当前一些地区紧张问题上,两国领导人的观点截然相反。例如,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特别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迅速结束了与这个伊斯兰国家的对抗;中东和平进程也由白宫主人朝着和平、建设性的方向解决,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Benjamin Netanyahu tái đắc cử (Ảnh Internet)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再次当选(网络图片)

内塔尼亚胡总理任期内推行强硬外交政策。中东和平进程持续面临阻碍。以色列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和部分西欧大国支持,继续在约旦河西岸建设定居点,并阻断巴勒斯坦税收。

就在大选前夕,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3月16日宣称,如果他当选,“就不会再有巴勒斯坦国”。不仅如此,内塔尼亚胡总理政府还不断用言行阻碍伊朗核问题谈判。

凭借其强硬保守的意识形态,如果成功组建联合政府,这位以色列总理必将坚定推行其近期推行的外交政策,尽管这将面临国际社会的反对。

这彻底耗尽了白宫领导人的耐心。在初步结果显示现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获胜后,美国官员不断发出“控制”这位犹太国家鹰派领导人的信号。其中包括可能撤回华盛顿数十年来在联合国为以色列提供的外交“盾牌”。

还记得吗,过去每当联合国投票通过针对以色列的法案时,美国总是利用其否决权作为保护伞来保护这个犹太国家。问题是,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这位总理肯定盘算着,美国人不可能“抛弃”以色列。因为美国在中东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传统盟友,不会愚蠢到背弃以色列。

但别忘了,目前美国在中东国家心目中的形象,不可能比犹太国家留下的形象更糟糕。如果包括美国在内的六国(P5+1)圆满解决伊朗核问题,就意味着美国最大的“敌人”将不复存在。因此,如果美国继续奉行强硬的鹰派政策,美以关系将进一步恶化,美国完全有理由不与这个犹太国家合作。

伊斯兰国阴影笼罩突尼斯

作为一个未能置身于西方主导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影响的国家,它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引发了无数动荡。先是埃及穆巴拉克独裁资本主义政权的垮台,接着是利比亚、叙利亚……

人们最初以为,“阿拉伯之春”席卷而来,将有望开启该地区政治的新纪元。然而,这场运动结束后,带来的只有政治和经济的动荡、内战以及恐怖组织的崛起……

至于突尼斯,它结束“阿拉伯之春”的方式似乎并不比其开始时更糟糕。这个拥有1100万人口的逊尼派穆斯林国家避免了内战,并成功建立了民主制度,迄今为止,这些制度在相互竞争的派系和意识形态之间起到了调解作用。突尼斯相对成功的秘诀似乎很简单:限制外国干涉,避免宗派政治,并鼓励各方妥协。

Ảnh internet
网络照片

然而,3月17日,在这个被认为是中东和北非最稳定的国家发生恐怖袭击,造成22人死亡之后,人们意识到“阿拉伯之春”的后果已经开始。

突尼斯经济严重依赖旅游业,伊斯兰国(IS)宣称对此次袭击负责,并将袭击称为“第一滴雨”,这对该国而言无疑是一个红色警报。更特别的是,袭击发生在突尼斯议会大楼附近——该区域戒备森严,议员们正在讨论一项反恐法。

由此可见,IS的阴影已经蔓延到了突尼斯,这对于打击伊斯兰国的联盟来说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它不仅会缩小该组织的影响力,还会使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南景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上周世界:将会面临许多挑战!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