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ong村的木匠
(Baonghean)-上村位于琼闾县白岗地区。村子位于梅江河与东海之间,东海昼夜奔腾。上村人口稀少,我们的祖先靠多种职业谋生:耕田、晒盐、养蚕、茧丝、织布、泥瓦匠、木工、锯木、赶虾、捕鱼……
每年冬春两季作物丰收之后,男人们便带着凿子和锯子到村里去打工,重建墙壁,修理门窗、桌椅等等。有些家庭世世代代以木匠为生,父子相传。此外,上村的工匠们还建造了一些公共房屋、寺庙、宝塔和教堂,这些建筑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已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遗产。
富义村上寺建于景兴四十年(1113年),位于陈家林的余内地。其建筑风格为三层建筑,即后宫、正殿和歌舞厅。上寺内有许多对句和大字,但在两次战争中均已损毁。
上庙由Pho Tu先生于近百年前修复。上村村民对他修复上庙、Tho Vuc公社和琼村胡家教堂的技艺赞不绝口,这些建筑均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遗产。Pho Tu先生的儿子是Bich Khue先生,女婿是Duc Tuan先生,他的孙辈:Ha先生、Quang先生、Canh先生……服完兵役后,都回到家乡追随父亲的脚步,购买机器……并开设了木工坊。
为落实公社党委“以手工艺村致富”的决议,青年团为年轻一代开办了木工班。两年后,培训了数十名工人,形成了一个拥有300多家锯木厂、锯木厂、民用木制品厂、建造和修理渔船厂……的手工村。每个厂雇用5至10名工人。有像胡友先生和胡忠先生那样,由两三个兄弟组成的家庭出资开办木工坊。也有像山先生、光先生、勇先生那样,复员回来的人借钱建厂,以提高产品质量。山先生是村里一位技艺精湛的木匠。省委书记张廷选先生和琼琉县委其他同志在参加琼义公社党代会期间,看望并鼓励山先生生产精美的木制品出口。来学手艺的人都由他供饭吃,技艺娴熟的人则按等级获得报酬。如果他们想创业办个作坊,他会提供资金购买工具。正迈木工坊的土地太少,他从余内上村租了近5000平方米的土地。他建了两个车间,安装了带锯、圆锯、刨床、铣床、车床……五六个工人在工作。
松北、义诺、明林、吴水、姜罗等厂仍在建造大型船舶、大型渔船,或生产沙发、橱柜、床等精美的木艺产品,受到客户的青睐。
上村的木工技艺源远流长。木匠们不仅能建造四柱式房屋、雄伟的七柱式房屋和古老的三柱式房屋,还能建造公社房屋、寺庙、佛塔、神龛,甚至还能造渡东海的船只。上村的木匠还能雕刻侧门、横漆板,制作香案、佛台等祭祀用品,还能雕刻神佛像……上村的木工技艺已被义安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富义美术民间木工村”(2005年3月20日,第1956/UBND号决定)。
像其他地方一样,上村的木匠也组织了行会和协会。每个行会或协会有5到10名工人。行会或协会里负责接单并招揽工人的熟练工匠被称为“木匠师傅”或“木匠助手”。至今仍不清楚究竟是谁在哪一年将木工技艺带到上村并传承至今。不过,上村的木匠们通常会在新年伊始举行仪式,祭拜木匠圣人鲁班(又称“鲁班公都”)。
通过土地转化、作物转化、劳动力分流,上村已形成覆盖11个村寨的民间手工艺村,雇佣了近千名工人,在淡季和春节前的几个月里,雇佣的工人更多。这项工艺每年为地方带来220至250亿越南盾的收入。仅2013年上半年,收入就超过270亿越南盾……人们的生活日益改善,各家各户都购买了足够的生活用品,购买了几十辆卡车、轿车、四人座汽车……11个村寨都建有文化馆和体育场。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医疗站均符合国家标准。走进上村,锯子、刨床、铣床、光滑钻孔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出手工艺村温暖、快乐的旋律。
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