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义安省雄王时代

永庆 April 7, 2025 05:00

雄王时代和文朗-瓯雎王朝是越南古代民族数十万年演化和发展的产物。乂安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文朗-瓯雎王朝的领土。这并非传说,如今,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都对此进行了解读和证实……

来自传说

阮公于弘德元年(1470年)编撰的《雄王谱》记载了从明帝统辖天下诸侯国,直至赵多灭安阳王的雄王传奇。谱中关于京阳王的记载如下:“雄王聪慧睿智,远胜宜帝。明帝欲传位,以确立天下之正统。但京阳王坚持要传位给弟。明帝遂立宜帝为继位者,统辖北方,又立京阳王面向南方,统辖天下,国号西归。”

京阳王恭敬地奉父命,率军沿南勉山南下。途中,他观察风水,择地建都。途经还州之地(今义安省;该地为德光府天禄县内天禄乡、塔天禄乡和静石乡),他选择了一处风景秀丽、山峦叠嶂、城堡密布的地区,名为“红宝山”,共有九十九座山峰(古称九都,现称银红)。

bna_le-hoi-lang-vac-anh-tp(1).jpg
瓦克村节。照片:Tien Phong

这一带海通门濒海,山路蜿蜒,河道曲折,地势如龙盘虎伏,四面环视,故建都以确定四方朝贡之所。

《玉谱》还记载,京阳王在一次出游中遇见了同定国王的女儿丹龙,并爱上了她,于是封她为妃。

由此可见,义安省的红灵是京阳王的第一个都城,他在这里遇见了丹龙,相爱了,并生下了鸾龙君。

富寿和河西的许多传说都更清楚地表明,景阳王在还州娶了第一任妻子,在红岭生下了雒龙君,之后北迁,娶了清化一位酋长的女儿——两姐妹,立了二、三妾,之后又到了宣光,娶了马氏之女,立了四妾,之后在白鹤郡(越治)设立了都统。雒龙君后来也从还州北迁,娶了欧庶,从父亲手中夺取了政权,逐渐将白鹤郡的都统变成了文郎国的都统。传说中也讲述了雄王从北方来到还州的历程。

雄王谱还记载,第十八代雄王雄宣王梦见一条大蛇,后来生下了两位公主,姐姐是天勇,妹妹是玉花。天勇后来娶了朱同图。琼园/南桥山——一座位于石河(河静省)伸入大海的山峰,朱同图和天勇曾在那里设市经商,并在那里修行得道。

传说雄王时代,从京阳王、雒龙君到雄宣王、先勇,共经历了四代,成为乂安人民的记忆。然而,传说的背后,却隐藏着历史的阴影,如同一面镜子,在神秘的面纱下映照着历史。

download(1).jpg
插图

在历史书中

据著名东南亚史学者、特别是越南史和越中关系学者、夏威夷大学教授利亚姆·凯利(Liam C. Kelley)称,宋代的《太平光纪》可能是现存最早提及雄王的著作:“交趾之地肥沃,迁徙而居,懂得耕种。其土黑而疏松,地气旺盛。故今彼地名为雄田,彼人名为雄丹,其将领名为雄王。”

17世纪末高兴中《安南志原》也引述了上述内容,但补充了几句:其国名文郎,风俗淳朴,以结社为政,传了十八代。

那是一本中国史书。第一本记载雄王的越南史书是《大越全史》,书中写道:“雄王登基,国号文郎”。然而,这本书并没有提到雄王传了十八代。陈朝的《安南志略》也没有记载。这部分内容出现在陈朝末年左右的《大越史略》(佚名)中。该书写道:“雄王时期,文郎国有十五个部族,包括九德部”。阮廌的《都督志》也记载,文郎国有十五个部族,包括九德部。 《大越全边志》中记载:“乂安是周朝(公元前 1046 年 - 公元前 256 年)越常之地,秦朝(公元前 221 年 - 公元前 206 年)通权之地,汉朝(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九珍之地,吴朝(229 年 - 280 年)九德之地……”。

《康定越书·统宪强穆》载:“雄王时期,乂安属越常地。”《乂安记》载:“汉代乂安为九珍之地三分之二,即越常国中部。”

由此可见,乂安自古以来就是雄王文郎国的领土。

考古证据

雄王时代被认为是文化认同和民族建筑传统的形成时期。其物质基础与金属时代相对应,从青铜时代早期延续到铁器时代早期,距今4000至2000年。科学家们已分离出雄王时代的考古文化,包括冯元文化、同都文化、古门文化和东山文化(前东山文化和东山文化)。

考古研究成果证明,在历史初期,义安省已有猿人居住。在位于义安省归州县周顺乡的坦翁洞(Tham Om Cave)发现了距今300万至1万年前的景新时期沉积层,其中含有多种动物的牙齿和骨骼,其中包括5颗具有现代人/智人(智人)牙齿特征的猿人牙齿,这证实了坦翁原始人正处于猿人向现代人进化的最后阶段,距今约20万年前。

在林江沿岸的丘陵地带、义安省青章县(Thanh Chuong County,Thanh Dong)的Dung山丘、Thanh Hung的Rang山丘以及义静省的许多其他地方,以及山丘、河岸和山洞中,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至1.2万年)山维文化的原始部落遗迹。山维族居民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山维部落在与自然抗争求生的过程中,逐渐改进了他们的工具,并由此发展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考古学家称之为新石器时代的和平文化。在义安省,在义安县的石灰岩山脉中,例如桂风洞、昆强洞、祥阳洞、新基洞和桂州洞等地,都发现了这种文化的遗迹。其中,位于昆强洞的探海洞和位于新基洞的蔡洞已被发掘和研究。这些遗址的年代被确定为距今9000至11000年。

ten-18-vi-vua-hung-vuong-gio-to-hung-vuong-la-gio-vua-nao-202209071113310202.jpg
插图照片。

在越南考古文化史上,和平文化的下一个阶段是北山文化,但迄今为止,在义安省发现的北山文化的痕迹并不多,只发现了一些下缘有极小部分削尖的卵石斧,这是北山文化的典型工具。

与此同时,在乂安省琼闾县琼文乡昆通灵遗址和河静省石河县石林乡培南遗址,发现了距今5000至6000年的沿海居民琼文文化。在琼闾县和沿海地区的许多扇贝岛上也发现了这种文化的痕迹。

延续琼文文化,在义静地区发现了宝卓文化(Bau Tro)的遗迹,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稻作居民的文化。他们是琼文人的后裔。义安地区宝卓文化最重要的遗址是白披披(Bai Phoi Phoi,春园,义春,河静)和鲁披(Ru Tro,河静,石林)。

普普和鲁特地区的巴乌特居民已将石器技术发展到顶峰,他们可能已开始了解青铜材料在工具和家居用品制造中的应用。莲海威遗址(演州)被认为是义安省青铜时代的起点,青铜时代的和禄文化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陶片。和禄文化代表了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和发展,即前东山文化(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00年)。

前同山文化遗迹在义安省分布广泛,其中最典型的是琼吕遗址(Den Doi)、南丹遗址(Ru Tran)和祥阳遗址(Doi Den)。此外,在义春县(Nghi Xuan)还有汝康遗址,以及在银卡河和腊河沿岸发现的许多同山遗迹……

汝陈遗址是冶金术和青铜器制作技术最为清晰的遗址。汝陈遗址的居民掌握了使用双层模具铸造青铜的技术,能够生产出黄铜制品。青铜中掺入了锡,硬度更高,适合制作各种劳动工具。汝陈遗址还发现了青铜犁头和锄头。这一时期的制陶业也十分发达,器型优美。除了圜底罐外,还发现了高颈、撇口、断肩、圆底的花瓶。花瓶肩部饰有陶瓷点和弧形段,弧形段与花瓶呈锯齿状连接。

在白波波遗址发现了许多高颈、肩部、朱红色的陶罐。其中尤以饰有白色花卉图案的陶罐最为常见。在清化的东山遗址也发现了一些与Ru Tran陶罐类似的陶器,这证明了当时兰河流域与外界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并通过这种交流,人们也从外部获得了新的技术和文化成果。

这样的接触与交流,逐渐弱化了区域文化的地域性,逐渐形成了古代越南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文化(东山之前),其范围从老街一直延伸到中北各省。这可以说是雄王时期文郎国历史的起点。

义安省拥有众多东山文化遗址(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200年)。在兰河、罗河和孝河沿岸发现了东山文化的遗迹。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朗瓦(义丹)遗址和东蒙(演州)遗址。通过研究该地区的东山遗址系统,考古学家们部分勾勒出了雄王时期义安居民的生活面貌。

因此,这一时期的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用青铜和铁制的犁铧耕耘田地。水牛、猪、鸡,甚至大象等动物都被驯化。水稻产量更高,粮食可以节省。织布、纺纱和织布业也得到了发展。陶器业也得到了发展,许多地方都烧制了种类繁多的陶器,但由于陶器的普及,人们不再注重纹饰。

冶金术和金属加工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青铜铸造工艺在瓦克村等地达到顶峰。青铜铸造制品种类繁多,不仅有生产工具、武器,还有各种器皿和容器,例如罐、壶、盆、盆……而且所有青铜制品都装饰精美,其中不乏许多独具特色的著名产品,例如铜鼓、十字钺、带有人物或动物纹饰的短剑……义安是东山铜鼓的中心。除了全国各地东山文化的特色外,义静的青铜工具还具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技术传统,这些传统形成于前一时期(Ru Tran时期),例如工具刃部的上缘或肩部通常带有凸起的边缘……

当青铜铸造技术达到顶峰时,义安省也诞生了炼铁技术。在同门乡发现了东山时期的炼铁炉。仅在一个115平方米的发掘坑中,就发现了一个拥有6个炼铁炉的作坊。在春江乡(宜春)也发现了同一时期的炼铁炉遗迹。通过研究在同门乡和春江乡发现的炉子结构和炉渣,考古学家确定当时的炼铁方法是直接还原法,即用煤逐步还原铁矿石中的氧气。炉温可达13000-14000摄氏度,因此炼出的铁品质好,含碳量低,杂质少,韧性强,易于加工。找到用这种炉子炼铁的方法是越南人民在东山/雄王时期独创的重大创新。当时的乂族人通过冶炼铁,通过锻造或铸造,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武器。铁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使乂族在东山/雄王时期的各方面生活都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其文化和文明也因此迈上了新的台阶。

据何文谭教授称,当时人们衣着讲究,妇女佩戴头巾、裙子和长及地面的腰带,并在耳朵、手腕和脚上佩戴珠宝。男子不仅缠腰布,还穿着衣服,头发扎成髻或散落。从铜鼓、匕首等器物上的纹饰可以看出,当时绘画和雕塑已经出现,并与生活紧密相关。而从鼓和摇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种珠宝和铃铛的出现,我们可以推测音乐在当时义安省居民生活中的发展。

这一时期人们的思维水平和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并催生了最初的民间文学形式,包括可能起源于这一时期的传说。研究这一时期的墓葬,尤其是侗族墓葬,可以发现当时贫富差距很大。侗族墓葬中,穷人——奴隶(?)——被主人强制处死。这种现象,加上随葬品较小,当时的人们是否也存在死后来世的概念?

同长考古遗址(Anh Son)是一处罕见而重要的多元文化遗址,在这里发现了从和平文化到同山文化的众多遗迹,包括石器、金属和玻璃,证明了义安地区居民的持续生存和发展。

对朗瓦、春安、白居和白披披等遗址的研究表明,义安居民曾与其他文化有过接触。在义静省多处东山遗址发现了双头兽耳环——沙黄文化的典型遗迹。

对义安省前东山文化和东山文化的研究结果证明,这里的人们在雄王时代的文化洪流中逐渐完善自己,文化化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程和价值观,而这些文化早已隐藏在传说和古籍的粗略记录中。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义安省雄王时代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