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同文帽制作职业

Huy Thu - 2023年3月9日 15:55
(Baonghean.vn)——位于林河畔的同文乡(Thanh Chuong)是义安省少数几个至今仍保留着笠帽制作工艺的地区之一。笠帽制作工艺在上世纪艰苦的岁月中,曾是生产稻米的一项职业,如今却逐渐衰落直至消失,引发了当地民众的担忧和惋惜。

圆锥形帽村的爱情故事

据同文乡老人介绍,制帽行业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抗法战争期间,许多伤残军人从前线被调到同文乡大林疗养。来自广平省光泽乡的伤残军人陈文雪,被部队安排到杜氏切家居住。

前些年,同文的制帽业热闹非凡。图片:Huy Thu

当时生活依然艰难,但 Thiet 夫人一家全心全意地照顾着这位受伤的士兵。Tuy 的健康状况也因此迅速恢复。他每天经常帮家人劈柴、打扫卫生……

他感慨大榄人常年依靠田地劳作,生活依然贫困,又没有副业。有一次休假回家,他带回了一个帽模和一捆捆白色的圆锥形草叶。他热情地教着陈太太和她的孩子们如何做帽子。陈太太的女儿陈氏南凭借她灵巧的双手和勤奋的毅力,很快就学会了做帽子,并自己缝制出了漂亮的巴东式帽子。

制作圆锥形帽子最重要的材料是树叶。图片:Huy Thu

康复后,Tuy 依依不舍地离开 Tai Lam 奔赴战场,而当时这位受伤的士兵和村姑之间的爱情正值巅峰。Nam 送她的爱人奔赴前线,将这份爱与思念倾注在制帽工作中。

南女士的帽子一做完就销售一空。蒂女士和她的儿子把这些圆锥形的帽子拿到Dung市场、Rang市场等地去卖。南女士不仅打理好自己的事业,扩大了家庭经济,还乐于将自己的手艺传承给村民。

常见的15檐帽模具。图片:Huy Thu

从最初的一个帽模开始,不久之后,大林村的许多村庄就拥有了数百户家庭从事制帽业。制帽行业为许多家庭带来了收入。帽子被带到市场上,为家人带来了大米、衣服和生活必需品,也作为礼物馈赠亲朋好友,帮助同文县的许多村庄摆脱贫困,并为孩子们提供教育。

退伍伤残军人陈文雪退伍回到大林后,与南女士结婚,并自愿在妻子的家乡长期居住定居。他很高兴,因为河畔乡村发展起来了。针织品就像他的家乡广平一样。1963年,他的家人搬到了林江对岸的新地方定居,但“斗笠村的爱情故事”至今在同文村流传,以表达对这位将斗笠工艺带到村里的战争伤残军人的感激之情。

Dong Van 圆锥形帽子在 Dung 市场 (Thanh Chuong) 出售。照片:Huy Thu

旧职业逐渐消失

三月初一,我们来到同文乡禄春村,不难发现村里唯一的制帽匠人——阮氏香女士(56岁)。香女士说,她从十三四岁起就学会了做帽子。她家有很多兄弟姐妹,除了父母,还有七个姐妹,都精通制帽。

阮氏香女士从事制帽业已有数十年。图片:Huy Thu

从南方回国后,她进入一家公司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做起了制帽生意。除了种地、养猪,制帽还让她盖起了小房子,供孩子们上学。

据梅女士介绍,同文帽是用棕榈叶、竹笋和竹子制成的。棕榈叶是从商人那里买来的,他们从河静和广平的森林和山区运来。制作帽子之前,棕榈叶要经过加热,并在加热的犁上压平。竹子被劈开做帽檐,削平,然后弯成圆形。每顶中等大小的帽子需要15个帽檐。制作一顶帽子需要经过许多步骤,例如装模、穿线、缝纫、垂枝、穿线、上油和晒干。

这一阶段是将犁刀上的锥形叶片加热,直至其变平。图片:Huy Thu

要制作一顶漂亮的帽子,除了要求帽子的叶子洁白、帽檐平整外,工匠还必须拥有娴熟的针线活,温柔的技艺。这项工作并不繁重,但需要女工的技巧、细致和勤奋。她每天专心致志,就能完成一顶帽子,售价6.5万越南盾,扣除成本后,她还能赚到大约5万越南盾。她制作的漂亮帽子远近闻名,无论她制作什么,人们都会慕名而来,无需再去市场购买。

如今在同文,像香女士这样的专业制帽人已凤毛麟角。只有少数几个村落还保留着这一职业,人数最多的村落也有五七个人。以前,每个乡镇、每个村落都有制帽人。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制帽业蓬勃发展,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制帽的景象随处可见。

制作一顶圆锥形帽子需要很多步骤。图片:Huy Thu

在同文人的记忆中,制帽业曾经熙熙攘攘,日夜不停。入夜,竹筒上摇曳的油灯下,年轻人、妇女、老人聚集在一起,竞相缝制帽子。清晨,母亲和姐妹们拿着帽子,前往勇市、鲁市、丁市……卖给人们,进口到百货商店,下午又开始忙碌地缝制。90年代中期,制帽业开始衰落,全乡只有几十户人家从事这一职业,如今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数屈指可数。

目前,仙光村是全乡制帽人数最多的村子,大约有七八个人,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当地著名的制帽匠人陈氏卞女士(54岁)说:“制帽收入不高,如果一直做下去,也只能维持家庭的基本开销,所以现在做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

同文县的许多家庭如今不再制作斗笠,但仍然保留着斗笠模具作为纪念品。图片:Huy Thu

现在制帽行业的难处并不是产品消耗的问题,而是帽叶材料来源太过稀少,只有偶尔会有商贩把帽叶带回来卖,只有订购并囤积起来的人,才有材料来制作。

原材料匮乏,加上低收入和繁琐的缝纫工艺,使人们对这个行业失去了兴趣。即便是仍在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也只能时断时续地工作,有时有活儿干,有时没活儿干。当地许多著名的制帽世家,几十年来都把他们的模具和帽子搁置一旁。

近年来,尽管当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鼓励制帽业的发展,例如职业培训、技能竞赛等,但似乎未能挽救同文制帽业日渐式微的颓势。人们担心失去南江畔一个著名的手工艺村,心中充满了担忧和遗憾。


分享你的观点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