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工艺村产品的方向:教训一:缺乏品牌
(巴雍)——实施关于2011-2020年期间发展工业和手工业及手工艺村建设的第06/NQ-TU号决议15年来,我省已拥有133个手工艺村和400多个手工艺村。手工艺村解决了当地特别是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步解决了“离农不出家”的问题,稳定了社会治安,为保护各地区、各地方的独特文化做出了贡献。然而,许多手工艺村在生产,尤其是在产品消费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秘密”输出...
在全省获得认可的手工艺村中,竹藤编织手工艺村数量最多,共有43个手工艺村,从业人员1.3万余人,其中正式工3700余人。以前,竹藤编织手工艺村多次发展势头强劲,为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保护民族文化、创造多种出口产品做出了重要贡献,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由于原材料来源不能掌握主动权、物价上涨、生产困难,大多数竹藤编织手工艺村发展缓慢。根据省合作社联合会2014年手工艺村分类结果,43个手工艺村中,只有宜禄县有14个竹藤编织手工艺村保持稳定,其他县的竹藤编织手工艺村都经营不善。例如,演州县有4个手工艺村,全部被列为弱项;琼琉县有9个手工艺村,但只有琼田乡同文藤竹编村运行稳定,其余8个手工艺村均处于薄弱状态。
![]() |
琼田乡(Quynh Luu)生产用于出口的竹藤产品。 |
藤竹编织价值较低,发展仍属自发性、分散性、不可持续,生产规模较小。此外,生产方式仍受休闲农业影响较大,衔接不紧密,款式和市场有限,缺乏价格竞争。此前,全省有10多家企业为藤竹编织村采购产品,目前仅剩6家,且大多规模较小,适应能力弱,对市场波动的反应速度较慢。因此,尽管义安工艺村的藤竹编织产品在许多国际市场上都有销售,但价格低廉,订单数量减少。
多年来,织锦与藤编、竹编一样,都是我省大力投资的产业之一,尤其注重扶持该行业发展和推广产品。织锦也有望成为旅游产品,因为织锦是义安省西部山区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织锦产品消费困难重重,这也是该行业“停滞不前”、未能如期发展的原因之一。和仙织锦村合作社每年生产各类产品4000多种,主要通过中介机构——河内织锦与美术研究与对接中心——进行销售。由于该合作社每年仅获得一至两次展会的支持,因此通过展会销售的产品数量很少。
海云织锦纺织合作社社长何氏芳文女士,在近十年来为祺山、祥阳、清章、新祺、归州等县进行织锦培训,并在义安织锦产品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后,坦言:“义安织锦产品虽然图案独特,但很难销售。由于我们省的工人技术落后,只根据个人喜好制作传统产品,所以没有吸引游客。比如,50-70万越南盾的产品,我们得花一两个月才能做完,而游客需要的是小巧精致、价格合理的产品。即使接到大订单,也很难完成,因为织锦工人以中年人为主,在淡季打工,没有把织锦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技能水平不高,缺乏熟练的工人来创造新的产品。” 产品...”。
除竹藤编织外,织锦、木工、石雕和贝壳工艺品制作工艺也日渐式微,并受到来自国内其他省市产品的竞争。合作社联盟政策咨询部部长陈文辉先生对此表示担忧:“长期以来,我们发展手工艺村只注重数量,缺乏质量投入,缺乏支柱产业。因此,产品雷同,缺乏投入,缺乏手工艺村的特色和地域特色。我们在产品设计和质量方面投入不多。其原因是许多手工艺村缺乏熟练的工匠,尤其是高技能的工匠。手工艺村的发展仍是自发的,沿袭着父子传承的传统,缺乏发展手工艺村产品的根本战略。另一方面,手工艺村的生产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因此用于提高生产力和降低产品成本的技术设备投入非常有限。”家庭之间的生产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利用共同服务来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因此,除了设计能力的竞争之外,手工艺村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也面临诸多挑战。手工艺村仍然生产自有产品,采用熟悉的设计,而不是市场需要的产品。
打造品牌的难度
在当前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为了使我省传统手工艺村可持续发展,打造品牌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方向。打造品牌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更容易找到消费市场,尤其是出口产品无需经过中间商或使用合作伙伴的品牌,从而提高手工艺村的价值和收入。但令人遗憾的是,我省手工艺村的产品并没有在当地拥有一个“知名”品牌,也没有像岘港市的五行山石、顺化芝麻糖、北宁省的同基木、槟椥椰子糖那样成为全国知名的产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对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的投入和重视;义安手工艺村的产品被混杂在众多其他产品中……
位于春北(演州县演文乡)的东河糖果村已有70多年的历史,150多户家庭以手工为生。村里主要生产花生糖。这种糖果与河静的粿都不同,它既有甘蔗和水果的甜味,又有花生的坚果味,还有当地独有的酥脆口感。村民们也非常自豪,因为该村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喜爱。仅2015年上半年,该手工艺村的总收入就超过170亿越南盾。
但由于缺乏品牌,东河和春北的糖果经常与其他地区的产品混淆。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假冒和仿制,生产劣质产品,导致声誉受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手工艺村的“声誉”,一些经营户会创建自己的品牌,并安慰自己,老顾客会听信这些“口碑”来选择优质产品。有些经营户甚至会去河内为每件产品贴上标签,写上具体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以便顾客辨别质量。奠文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黄进龙表示:“打造品牌并不容易,因为手工艺村必须大规模发展,但目前在奠文,我们只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近年来,义安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手工艺村打造品牌、注册商标和产品。得益于此,许多产品获得了独家保护,例如归州香、莲德香(清章)、水辽香(太化)、海江1号鱼露(门罗镇)、会口鱼露、福美葡萄酒(兴原)……然而,手工艺村的品牌建设仍然十分艰难,拥有集体品牌的手工艺村数量仅占极小的比例。许多手工艺村村民不愿打造品牌的原因之一是手工艺人自身的“依赖传统”心态。他们认为,由于悠久的传统,许多人都会了解自己村的产品,因此打造品牌……是多余的。例如,福美酿酒手工艺村是全省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打造品牌的酿酒手工艺村。手工艺村村长黎春菊先生分享道:“Phuc My酿酒村已有近百年历史,但由于没有标签,其产品在市场上仍然默默无闻。好消息是,手工艺村现在获得了品牌建设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村民们非常有信心,他们的产品不会再与其他产品混在一起了。”
我省手工艺村对打造产品品牌兴趣不大的另一个原因是,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手工、零散、小规模,大多“各干各的”,因此手工艺村的户与户之间联系不紧密。同时,投资现代化机械设备、引进和推广产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琼多香工艺村,当听说县里要打造手工艺村品牌时,手工艺村协会主席胡国越先生也感到担忧:“我认为,如果打造了集体品牌,就必须建立手工艺村的共同发展机制。如果品牌打造了,但仍然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品牌很难发展。很多家庭甚至不愿意使用集体品牌,担心会影响自家产品的声誉和质量……”
(待续)
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