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归州香制作的起源

March 8, 2011 15:29

(宝恒)一月份,细雨蒙蒙,香烟袅袅,我们循着甜美的香气来到归州区,了解这门历史悠久的制香工艺……

从起源

自2010年3月起,新乐镇(归州县)2号街区被义安省人民委员会认定为传统制香村。目前,该村已有36户人家专门从事制香。我们拜访了武明洲先生,他是武黎海先生(武黎海先生是第一个在归州县发现并引进香根制香的人)的儿子。武明洲先生向我们讲述了富归县沉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武黎海先生1898年出生于奠玉乡(奠州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一生中曾靠在义安省西部地区贩卖食盐为生,却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后来,他看到人口稀少的归州山区,便决定留在这里谋生,并与阮氏明女士结婚。

每天,这对夫妇都进山到田里干活,播种、栽种玉米。一天早晨,清理完田地后,老人烧了一堆杂草,突然闻到一股奇特、甜美而柔和的香味。他循着香味发现,这香味来自一种茎秆柔软、根系盘绕的植物的根部。他称之为香根树。他心想,如果把这种根捣碎、晒干,搓成香,一定很香。于是,他把香根带回家,日夜琢磨着如何调配。他又加入了肉桂、甘蔗渣等其他材料,并用中国纸和干树干来卷香,使香味更加浓郁。从此,他便专心制作香,自己用,也卖给村里的人。许多低地的干部听说了,纷纷前来购买,常常要排长队,好几天都买不到。

1937年,保大帝游览探布亚景区时,闻到了沉香的甜美芬芳,便将其带回古都顺化使用。从此,归州沉香便开始了其发展和品牌塑造之路。

前往工艺村

1985年,武乐海先生去世,他的家族也减少了制香的产量。与此同时,贵州香也开始出现假冒产品,严重损害了其声誉。许多人对这项传统工艺失去了兴趣,导致贵州制香技艺逐渐衰落。


制香。照片:丹·特里

大约在2000年,随着民众对香料的需求增加,归州县的制香业开始复兴。许多家庭大胆投资,购置了劈竹、捣粉等机器,大大加快了制香速度。2007年,归州县人民委员会认定该制香村为特色产业村。自此,制香业开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制香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

2010年,在被认定为工艺村后,位于新乐镇2号街区的香业工艺村生产了677,450支香,每支售价4,000越南盾,该香业村的总收入接近30亿越南盾。许多像Dau Cong Ha先生一家这样的家庭每年都能获得数亿越南盾的收入。

香料生产的真正“旺季”是从农历九月开始,但原料的准备工作却要贯穿全年。从劈香、浸泡、购买香根,到研磨香料粉末,再到添加甘蔗渣、肉桂等其他辅料,都需要一一准备。有时,原料甚至需要从北方山区采购。如果想要香甜的口感,甘蔗粉就必须整根捣碎。

武明洲先生分享道:“到了九月份,每个卷香工人的平均月薪是400万越南盾,但他们仍然招不到人。整个村子都洋溢着卷香的热闹气氛,每家每户的人都得抽出时间来卷香……”

如今,归州香已拥有真正的品牌,并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为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也为许多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许多年轻人投身制香行业,将这门手艺传承给下一代,因此发展并不困难。然而,令归州制香师担忧的是原料来源。由于当地并未重视香根的种植,他们不得不从低洼地区高价购入,而品质却无法保证,这影响了富归香甜美柔和的香气。此外,归州香确实需要拥有自己的品牌标识,以防止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确保归州香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机构、组织或个人挺身而出,着手打造这一品牌标识。


边銮

特稿刊登于《义安报》

最新的

x
探寻归州香制作的起源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一款产品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