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桂州香制作的起源
(Baonghean)-一月,细雨飘洒,香火缭绕,我们来到了归州县,去了解历史悠久的制香业……
从起源
2010年3月,义安省归州县新乐镇2号街被省人民委员会认定为传统制香村。目前,村里已有36户人家专门从事制香。我们与武黎海先生(归州首位发现并带来香根制香的人)的儿子武明珠先生见面,聆听了许多关于富贵沉香存在和发展的故事。
武黎海先生于1898年出生于越南演州县演玉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生前曾背盐到义安省西部地区贩卖,衣食无着。看到归州山区地广人稀,他决定留下来谋生,并与阮氏明夫人结婚。
夫妻俩每天都到森林里去田里干活,播种玉米,栽种玉米。一天早上,老人清理完田地后,烧了一堆野草,突然闻到一股奇特的、甜美而柔和的香味。他经过调查,发现这香味来自一种软茎植物的根部,这种植物根部长着一簇簇的根。他称之为香根树。他心想,如果把这种根捣碎、晒干,卷成一根香,一定非常香。于是,他把根带回家,日夜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添加了肉桂、干甘蔗渣等其他配料,并用汉纸和干树干卷香,使香的香味更加浓郁。从此,他便开始卷香,供村里人自用和出售。许多来自低地的干部听说后都来寻找,他们不得不排队,好几天都买不到。
1937年,保大国王游览风景名胜Tham Bua时,发现了沉香的甜美诱人香气,便将其带回古都顺化使用。从此,归州沉香开始了发展和品牌化之路。
前往工艺村
1985年,武黎海先生去世,其家族制香数量也随之减少。正值贵州制香业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之时,其声誉大受影响。许多人对这项传统工艺不再感兴趣,导致贵州制香业逐渐衰落。
制香。照片:丹·特里
2000年左右,随着民众对制香需求的增加,归州的制香业开始复苏。许多家庭大胆投资,购置了劈竹、打碎竹子、捣碎粉末等机器,以加快制香速度。2007年,制香村被归州县人民委员会认定为“制香村”。从此,制香业开始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制香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2010年,新乐市第二区香工艺村被认定为工艺村后,共生产香677,450根,每根香售价4,000越南盾,全村总收入近30亿越南盾。许多像杜功哈先生家一样的家庭,年收入达数亿越南盾。
香的生产从农历九月开始真正“进入旺季”,但原材料的准备却需要全年进行。从劈香、浸泡、购买香根,到研磨成粉,以及添加甘蔗渣、肉桂等其他配料。有时,原材料必须从北方山区省份采购。如果香带有糖的甜味,则必须将甘蔗粉整块捣碎。
武明珠先生分享道:“到了9月份,每个搓香工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每月400万越南盾,但还是招不到人。整个村子搓香的气氛很热闹,家家户户都利用空闲时间搓香……”
如今,桂州制香已拥有真正的品牌,并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许多年轻人选择从事制香事业,希望以此为生,并将这项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因此制香并非难事。然而,令桂州制香师担忧的是原料来源。由于当地制香师缺乏种植经验,他们不得不从低洼地区以高价收购,但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了富桂香醇厚柔和的香气。此外,桂州制香亟需拥有自己的品牌标识,以防止市场上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确保桂州制香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机构、组织或个人站出来建立品牌标识。
边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