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死亡情况及预防措施
连日来,受严重旱情影响,江河、水渠、池塘等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造成不少地区对虾死亡较多。
从年初至今累计,工厂化养虾死亡面积为407.92公顷,粗放型养虾和改良型粗放型养虾死亡面积为3619.5公顷。金瓯省水产养殖厅对水产养殖水环境的监测结果表明,水环境正在向不利于养殖虾类生长的负面方向变化:盐度、温度、pH值……升高,内陆水源深处的一些区域出现污染迹象,NH3、H2S含量……相当高,由于死虾池的排放和水交换能力差,超过了养殖虾类的适宜阈值。
关于导致对虾死亡的病因,是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在集约化和半集约化养殖的黑虎虾和南美白对虾中都会发生。对虾的死亡阶段有时很早,大约在1-2周后。容易识别的症状是虾停止进食、游动缓慢、壳变薄、虾色苍白;肝胰腺出现肿胀、软化、萎缩和大量死亡的迹象;该病全年都会发生,但在4月至7月最为严重。据渔业局介绍,初步研究结果确定,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的病因是由于养殖对虾感染了弧菌,同时噬菌体(可以理解为寄生在弧菌中的病毒)将毒性基因转移到导致死亡的细菌上。各养殖区爆发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的风险取决于虾苗质量和池塘环境条件(农药残留、溶解氧低、盐度高、昼夜温差大、池塘有机污染)。许多孵化场生产的虾苗质量较差:感染弧菌,肝胰腺出现异常体征,甚至在孵化场就出现肝胰腺坏死。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天气形势依然复杂,高温天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且雨季来得早,对虾养殖不利,且养虾水环境尚未改善,病害可能快速蔓延,且防控难度较大。
为了防止虾死亡事件持续发生并广泛蔓延,我们建议虾农采取以下措施来限制养殖虾疾病的爆发:
由于天气复杂,江河渠水环境污染严重,且难以改善,病害容易广泛传播。建议此时不宜急于放流,待天气稳定、水环境改善后再进行放流,避免病害造成损失。每茬放流后,需对沉淀池和养殖池池底进行晾干,以消灭病原菌,促进池底矿化,改善池底环境。晾干池底的最佳时间为3-4周。
池塘准备过程中,需要设置沉淀池处理并储存水,以便在需要时及时补给池塘;工厂化养虾时,应注意池塘内不宜进行化学消毒,最好在沉淀池内处理后再泵入池塘。虾池养水过程中,不宜使用无机肥料,最好使用生物制品,使用糖蜜+米糠+豆粉按3:1:3的比例混合,培养12小时,用量为2-3公斤/1000立方米水体。
对于正在放养的池塘,需要适时加水,确保对虾生命活动的适应要求,避免池塘水位过浅,导致水温升高,影响对虾的生长,使对虾易受休克、感染而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抽入池塘的水必须经过沉淀池进行处理,避免受到外界病原体、有机物质的污染,避免对虾造成休克。
放流虾养殖时,必须进行病毒性疾病检测。如有可能,应检测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选择优质虾苗。尤其要选择采用先进技术的大型虾苗生产企业和设施,以确保质量。
需要定期监测养殖虾的环境和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处理和克服任何异常情况。调整池塘环境因素,确保它们在养殖虾生长发育的适当阈值范围内:pH 值为 7.5 - 8.5;盐度黑虎虾为 15 - 25‰,白脚虾为 5 - 25‰;温度为 27 - 320C;溶解氧黑虎虾>4mg/l,白脚虾>6mg/l;碱度为 80 - 120 mg/l;透明度为 30 - 40cm;NH3 < 0.1mg/l;h2s < 0.01mg/l。注意:需要安排水风扇系统和风扇运行时间,以确保足够的氧气供应,满足养殖虾的呼吸需求,特别是在夜间。当天气不利时,如烈日或长时间下雨,则应增加风扇运行时间或加强风扇系统。
定期使用石灰、白云石等产品,特别是生物制品来处理、改善和稳定环境,以帮助虾适应并良好生长。
饲料中添加增强抵抗力的产品如维生素C、β-葡聚糖、预混料等。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购买养虾产品,特别是生物制品时,一定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公司的产品,从可靠的商家购买,才能获得优质的产品。
应低密度放养:黑虎虾的放养密度应为15-20尾/平方米,白脚虾的放养密度应为40-60尾/平方米,以便于照料和管理,减少养殖环境波动,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爆发。应使用符合允许使用清单的优质饲料、化学品和生物制品,并清晰标注有效期。
发现死虾后,养殖户不得随意向外环境排放,应立即报告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检查并按规定处理。对于死虾塘,应至少进行1-2个月的干燥和消毒修复,以消灭病原体、分解毒素,改善池塘/养殖场的水质或转养其他对象。
虾农需要按照渔业局的指示,采用对虾养殖工艺来控制疾病。该养殖工艺是从全国许多地方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已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需要注意实施上述一些措施,以降低虾的死亡率,实现高生产效率,并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据 Congnghiepxa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