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安省的苏巴玉和坎王运动
1885年,咸宜国王颁布《钦王敕令》后,乂安成为全国钦王运动发展最为蓬勃的地区之一,两次著名的起义永载越南史册。那就是乂阮春温先生在演州的起义,以及潘廷凤先生领导的河静香溪起义。在这两次起义中,同安村(今安城县明城乡)有一位地主,他充满侠义精神,愿意变卖所有财产来帮助起义者,希望国家早日独立……他就是苏伯玉先生。
(Baonghean)-1885年,咸宜国王颁布《钦王敕令》后,乂安成为全国钦王运动发展最为蓬勃的地区之一,两次著名的起义永载越南史册。那就是乂阮春温先生在演州的起义,以及潘廷凤先生领导的河静香溪起义。在这两次起义中,同安村(今安城县明城乡)有一位地主,他充满侠义精神,愿意变卖所有财产来帮助起义者,希望国家早日独立……他就是苏伯玉先生。
苏伯玉,本名苏越泽,1838年出生于越南义安省安城县明清乡万寿乡东安村,是当地有名的地主家庭苏越孝和阮氏美的儿子。
苏越札二十岁那年(1858年),法国殖民者也于同年(1858年9月1日)向岘港开火,开始了对越南的侵略。当时以嗣德王为首的阮朝,逐渐向法军屈服,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在签订了《哈曼条约》(1883年8月25日)和《帕特诺特条约》(1884年6月6日)之后,越南被分割为三个地区,置于法国殖民者的庇护之下。
面对国家沦为奴隶的危险,又无力帮助人民脱离苦难,除了一心想开垦荒地、扩大农业农场之外,苏伯玉希望成为一名地主,以便有条件为未来的抗法运动提供军需物资。
苏伯玉聪明温良,好学好问,勤奋刻苦,不断努力,在1885年反法干王运动爆发时,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富商地主,“拥有数百英亩土地,数千头牛……无论去田间地头,还是去山上看牛群吃草,他都得骑马。”苏伯玉还以开明、慷慨、仁慈、乐于助人、救济贫民而闻名当地。当地官员和民众都对他十分尊敬。谈及苏伯玉的侠义之心和对人民的关爱,潘廷凤先生评价道:“他的兄弟和孙辈中,凡有困难的,他都用钱和米救济他们,这完全符合张公义和陈景家族过去的家规。村里有穷人需要帮助,他都会施舍米,无论钱多钱少。粮食歉收的时候,他救了不少人于水火之中。”
1885年,响应咸宜国王钦王的诏令,义静及全国各地爆发了多场起义,其中典型的有阮春温在义安的起义,以及潘廷丰在河静的香溪起义。
阮春温为干王运动招募军队期间,为了给起义军提供长期稳定的根据地,阮春温决定将根据地迁往安城县西部的山区。乂先生在这里建立了同统、同坂等基地。在此期间,阮春温听说了同安地主苏伯玉,他拥有数百公顷稻田,数千头水牛、奶牛、山羊和马匹,为人侠义,爱国爱乡,经常救济贫民。阮春温立即派亲信去拜见苏伯玉,请求他为起义军提供粮食。
苏伯玉久闻王先生为人正直,才学渊博,如今又知道他是一位抗法将士,便对他十分敬佩,一心一意响应。苏伯玉吩咐下人悉心款待王先生的家人,说道:“您行义举,我不敢有任何后悔。上级若有需要,我乐意效劳,哪怕变卖所有家产。”阮春温钦佩苏伯玉的爱国义勇精神,于1886年底亲自到他家,在苏家祠堂寓教于乐,并选择东岩地作为基地,长期储备军粮,为起义服务。
当时,苏伯玉想请求义先生让他参军抗法,义温先生却笑着说:“苏先生当兵不怎么样,不知道他以后当将军怎么样。不过,他有足够的实力培养士兵和将军。” 苏伯玉深感教训深刻,从此一心一意帮助军队,希望有一天能赶走法国人,为祖国赢得独立。
为了集中军粮支援阮春温起义军的抗法运动,苏伯玉不仅带去大量粮食和钱财支援,还动员众多民众参与:“每年向朝廷纳税时,苏伯玉都借口拖延,但每逢收获季节,他就把米和钱财运给起义军;每逢捷报频传,他就派人牵着水牛、奶牛,驮着米、糯米、猪、鸡去款待起义军。”苏伯玉倾情提供人力和物力援助,为阮春温起义军在以下几个重要战役中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在演州县的顿溪、顿索、顿陈;在安城县的同细、玉上、宝岩;在和清乡的宝林站。典型的例子是明清乡东溪伏伊战役。明清人民与塔克·拜率领的起义军一起,击败了法军,杀死了法军指挥官库克,在义安、河静、清化三省掀起了反法运动的浪潮。
丁会元年(1887年)春,为了联络北方爆发的起义,同时寻求支援和加强力量,潘廷丰于1887年2月将香溪根据地的全部领导权移交给高胜,自己则前往北方。此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乂安,会见正在安城县西部建立根据地的乂人阮春温先生。会见阮春温后,潘廷丰在起义者们的秘密介绍下,到苏伯玉家休息,以便与正在乂安山区建立根据地的起义者们进行商谈和联络,这些起义者包括:波越、兰义、笃仁、德年、协陈、达海……
此外,潘廷丰还想“求助于苏伯玉”,以完成他的复国计划。因为潘廷丰知道苏伯玉是一位爱国地主,积极提供资金和粮食援助,并动员许多人支持阮春温的军队。在苏伯玉的关怀和帮助下,潘廷丰在苏家庙里住了一段时间,了解情况,招募更多将领,筹备根据地,听取民意,并在义静全境拓展抵抗力量。借助苏伯玉的人脉和人脉,潘廷丰结识了义安省芹王运动的许多重要人物。
杜氏久先生的遗嘱旁边是他祖父杜巴玉的遗嘱。
据苏伯玉之孙苏时久先生说,苏伯玉在苏家时,为了表示对上级的尊重,苏伯玉安排丁原住在自家的祠堂里,以便工作,也为了躲避法国间谍的窥探。苏伯玉视丁原为贵宾,每日往返,与潘廷丰共商国事,探讨文学,视其为知己。潘廷丰感激苏伯玉的恩情,便将苏越泽改名为苏伯玉。在苏伯玉家,两人曾共同赋诗,潘廷丰的诗如下:
文学有缘,
新的旧地方,陌生的熟悉的地方。
我是东暖国学院的院长,
腊山的诗句是仙女。
为什么白色的眼睛会成为同伴,
让天空成为远方的邻居。
这次遇见了好多奇怪的动物,
记录美丽的春日仙花篇。
不远处是东山和立山,
起初陌生,但现在我们彼此了解对方的心。
远近都在同一片天空下,
奇特的命运,就藏在几句诗里!
事实上,从第一次见面开始,潘廷凤先生就对 To Ba Ngoc 的家人抱有极大的同情:
回家第一眼看到挂着的牌子,
让顾客心里充满爱意。
周围青山绿水,
杜氏家族血脉清晰。
在苏伯玉家住了一段时间后,丁先生必须前往清化与同维新会面,然后继续北上。苏伯玉请求跟随他,但到达杜良县后,丁先生建议苏家返回,帮助他联系在当地活动的将领,并为长期抵抗准备军需。苏伯玉听从丁先生的建议,返回同安,筹划大事。在前往北方之前,潘廷凤先生不忘留下遗嘱,表达对苏伯玉的感激和敬佩。
丁先生北上后不久,1887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法军以“聚敛奸臣”为由,派兵包围苏伯玉家,将其全部家产没收。随后,他们将他押往明清乡大路站处决,以恐吓民众。苏伯玉临刑前,嘱咐子孙:“我生无可恨,你们当视金钱如粗粉,视道德如千金。江山既已拱手相让,尚且还有儒家思想,尚且还有人道,你们务必清正廉明,莫做辱祖宗之事。此时,国事为重,家事为小。丁先生若回来,请让我送行。”苏伯玉还补充道:“父亲一生致力于芹王事业。如今他去世了,他想带着芹王领袖的温暖。你把地上挂着的花席拿去裹住他的身体,因为那花席上还残留着义安先生和丁阮先生坐在一起商议大事时的温暖。”
前往潘廷凤和阮春温曾经居住过的家族寺庙。
受爱国爱民之情及潘廷丰、阮春温、苏伯玉三人情深意切的感动,同时也为了完成苏伯玉逝世前的遗愿,1900年,苏氏子孙兄弟在故地修建了苏伯玉祠,共同祭祀潘廷丰、阮春温二人。为了缅怀和提醒后世永远铭记苏伯玉的英雄事迹,乂安省人民委员会于2013年6月13日颁布第2452/QD.UBND号决定,将苏伯玉祠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遗迹!
Manh Ha - Phan Hung(乂安少数民族管理委员会)-Manh Ha - Phan Hung(乂安省少数民族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