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Huu:人生之路,诗歌之路
苏友逝世(2002年12月9日-2012年12月9日)至今已整整十年。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和诗人至今仍为我们树立着光辉的榜样:“生即奉献,死亦奉献”(《告别》)。苏友毕生致力于革命活动、诗歌创作和艺术创作。
革命家、诗人苏有的事件和作品纪事。
首先,苏友的人生道路是革命道路与诗歌道路的融合。早年,他找到革命道路,也为文学和诗歌创作铺平了道路。在民主青年联盟工作,向群众宣传革命,与成千上万的人走上街头抗议,在黎笋、阮志耀等高级领导人的指导下,苏友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他被捕入狱,遭受酷刑,但他始终保持着革命精神。他越狱,秘密行动,领导总起义夺取政权,并成为清化省委第一书记。从此,革命战士苏友成为一名革命领袖。
从那时起,苏友的首部诗集就经历了从血与火(27首诗)、锁链(30首诗)到解放(14首诗)的跨越。这是一部为革命而战的诗集,也是一部为真正的文学和诗歌而战的诗集。通过与谢兰园、南陈、开兴等诗人的诗歌辩论,苏友很早就提出了与胡志明思想类似的革命文学论点。当时,这位年轻诗人被誉为:苏友——未来诗人(《新时代》第1期,1939年)。
三十年的抗法抗美(1945-1975)仍然是在正确道路上勇敢前进的历程。苏友逐渐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胡志明主席的优秀学生,并担任高级领导职务。诗歌创作堪称革命活动的典范。此后,越北也经受住了舆论的两次“火炼”(1956年和1959年的文学辩论),并获得了文学奖的肯定。苏友从文学战线的一名战士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指挥官。
1975年以后的岁月里,诗人伴随着祖国的革新与整合,坚持走革命活动与诗歌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在我们选择的道路上。诗歌带着世事的新色彩,却又保留着英雄史诗的基调——新的史诗。过去:不是绿色之路,是流淌着鲜血的道路。现在:胡志明路宽阔无阻(和党在一起,春天)。那是革命的道路,也是诗歌的道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杜有深刻的沉思诗句:八十年友谊更珍贵/诗歌更贴近生活。我们记得杜有那句肺腑之言、意味深长的诗句:百年党与诗歌,相伴已久。
苏友在“晚秋”之年告别政坛,出任中央特使,感慨“朝圣之旅,多么令人激动”(冯祥)。朝圣之旅对生活和诗歌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写作更加生动,也更加富有诗意:新的浪漫主义色彩,新的人生哲学深度。诗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表达自我。诗歌更加丰富:《筝声》(71首)、《你和我》(48首),比抗法抗美时期的总和还要多!更多的爱,涵盖了各个层面,尤其通过生活体验,洞察世界的孤独,触及自我的孤独(《筝声》)。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两种革命道路与诗歌之间的和谐——融合与互动。
这种结合真是特殊而罕见:搞革命,写诗,通过诗歌进行革命活动,写诗是一种生动而美丽的革命活动,在任何情况下,克服一切困难、障碍和危险(在狱中绝食,在流放途中,利用时间治疗重病,忙于几十万项任务……)都写诗。
这种互动也是卓有成效的。革命性的诗歌创作活动提高了艺术思想的水平,艺术和诗歌活动(创作、理论)又支持着革命活动更加生动、有力、热烈。
回首十年,展望百年。杜甫在革命史和民族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曾阅读、正在阅读、并将永远阅读杜甫的作品。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理,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这位伟大的人民诗人在人们心中开辟了杜甫之路——一条永远闪耀着良知和文化光芒的道路。
据(sggp.org.vn)-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