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了老保监狱

DNUM_BFZAHZCABD 18:47

我掰着手指头仔细数了数,在广治省香化县老堡镇老堡监狱的展览室里,267名抗法政治犯的名单上(包括112名共产党员),有88个来自义安省。其中,有两个名字成为了爱国主义的象征:爱国者胡伯建(琼多族,琼琉族)和同志阮思萨(清良族,清章族)。

(Baonghean)-我掰着手指头仔细数了数,在广治省香化县老堡镇老堡监狱的展览室里,267名抗法政治犯的名单上(包括112名共产党员),有88个来自义安省。其中,有两个名字成为了爱国主义的象征:爱国者胡伯建(琼多族,琼琉族)和同志阮思萨(清良族,清章族)。

我在两根百年历史的砖柱前伫立许久,这条街以老堡监狱的囚犯命名:黎世捷——广治省省委第一书记。岁月的沧桑仿佛要抹去犯罪的痕迹,这两根柱子只剩下后人修复的、长满青苔的残骸。如今,任何一位维新村(老堡镇)的居民都能指着它们肯定地说:在过去,任何踏进这道门的囚犯都被视为非人。

我有理由允许自己想象踏入老堡监狱遗址时的那种“我已抵达”的感觉。因为这个地方曾多次出现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因为我叔叔——一位老革命家(他是阮士萨同志最得意的学生,也是他1924年至1926年在河静法越小学担任助教时,在清章县春林乡的同乡)——的痛苦回忆中,他从未进入老堡监狱寻找关于这位年轻教师(一位学生,但我叔叔只比阮士萨同志小4岁)英勇牺牲最后时刻的确切文件……

越南历史上第二任阮主(1614年至1635年在位)赛王阮福元于1622年设立艾寮卫所,戍守广治以西的边境地区。他当然没有想到,286年后(1908年),在艾寮以西设立的第一个边境哨所,竟是外国侵略者用来囚禁和残酷折磨爱国公民的。根据记载这位阮主开疆拓土功绩的文献记载,艾寮卫所设立在一片茂密的森林深处,那里只有原始而稀疏的“原住民”,他们以狩猎采集为生,在艾寮与古代艾寮国的边境地区迁徙。

有很多资料表明他们是布鲁-万侨族。但我们认为,他们很可能是达渥巴古族;因为布鲁-万侨族迁徙到广治省西部时,集中居住在万侨山脚下(后来万侨族得名),那一带属于如今香化省下属的新达荣县……当时,“原住民”居住在爱寮城一带,名叫宝村;后来他们称之为宝陈寮,后来才有了如今的寮寮村?总之,诗人春耀所说的“u ti quoc”(隐居)的风气,至今仍在寮寮监狱遗址区残留。



雕塑家范文恒创作的政治犯纪念碑
在老保监狱演出。

那些房屋和围墙仿佛只是几十年前建造的,包括雕塑家范文恒在遗址上竖立的囚犯面部雕塑群,都无不衬托出老堡监狱遗址的破败和荒凉。老堡监狱遗址管理处处长武氏秋姮(Vo Thi Thu Hang)是一位年轻姑娘,她知道我们来自乂安省,便立即带我们到胡伯健的纪念碑前上香。当武氏秋姮望着远方的青山绿林说:“纪念碑就在这儿,可他的遗骸还在别人的山林里呢,我的爱人!”时,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胡伯坚后来被认定为抗法烈士,他来自琼闾县琼多村。他原是万丹运动的爱国者,从1905年起与其他爱国者一起致力于推动潘佩珠发起的同益运动。他在兴安被法国人逮捕并流放到老堡监狱。1915年,在老堡监狱,胡伯坚联络狱友和士兵,领导起义越狱,偷枪,进入森林,想办法前往暹罗(泰国)活动,但不断遭到法国殖民当局的追捕,他和战友们于同年9月在泰国班塔塔山牺牲,时年43岁。胡伯坚不仅是这里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象征,也是公认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领导起义成功逃离老堡监狱的人。

老堡监狱遗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观或许就是古老的带刺铜树了。据王恒说,这是法国殖民者用来折磨囚犯的刑具。囚犯们被要求脱光衣服,攀爬几十米,然后抱住长满尖刺的树干滑下去,皮开肉绽,鲜血直流,许多囚犯因此失血过多而死。曾是老堡监狱囚犯、自1930年起担任广治省委书记的陈友德同志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老堡监狱的残酷和严酷:囚犯进监狱第一件事就是被带到铁匠铺,戴上镣铐、铁链,然后剃光头。

很多时候,刀太钝,划破头皮,出血来。然后他们被押送到监狱,戴上镣铐。每个新来的犯人或一批犯人都要趴在典狱长办公室门前的地上。士兵们把所有东西都搜了一遍。新来的犯人的所有物品,不管干的、湿的,都被包起来,登记,扔进仓库。等到他们被带出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损坏了……每个犯人的脖子上都要戴铁镣铐和铁链,两条腿上戴着两个铁环,三个铁镣铐上都拴着铁链。下班回到监狱,马上就被戴上镣铐。戴上镣铐后才能吃饭。吃完饭就得躺着,想坐起来也得征得狱警的同意。

在监狱里,以及在外面工作时,囚犯不准说话,甚至连窃窃私语都不准。任何人想说话都必须得到狱警的允许;大小便必须用绑在镣铐上的竹筒。囚犯必须用木碗吃饭。时间一长,鱼露和盐会渗进碗里,送到嘴里时,会闻到一种令人想吐的味道,非常难闻。汤碗必须用铜锅做,铜锅有剧毒的铁锈,食用非常危险。他们必须接受任何食物,即使是烂米饭或烂鱼露。去拿猪菜和兔菜的人也拿监狱里的菜,有时有,有时没有。

每个囚犯都领到两套绿色的衣服,非常难看,还有一条毯子、一张垫子,同样难看。唯一的药品是奎宁水。每周六下午下班后,护士和士兵站在门口,强迫每个人张开嘴,往嘴里灌一杯奎宁水,咽下去才能离开。在外面干活时,两名囚犯和一名士兵,间隔五米。士兵们拿着枪,食指始终放在扳机上。一群囚犯去干活,却听不到任何声音,只有铁链的叮当声和士兵们的咒骂声。囚犯的劳动条件非常艰苦残酷。殴打、折磨,甚至枪杀囚犯都是常态……

面对如此残酷和野蛮的待遇,政治犯们始终坚持反抗,为改善监狱条件而斗争。1929年12月19日,在一次与敌人的正面斗争中,阮士萨同志高声谴责监狱的残酷行径,提出要求,却在典狱长的牢房里被敌人杀害(这一年,他年仅21岁,是越南革命青年团内务总委员会委员)。阮士萨同志被证实是第一位在劳保监狱牺牲的共产党员。监狱展览室目前展出一幅描绘阮士萨同志斗争与牺牲的画作,该画作于1999年,以劳保监狱最真实的文件和当时仍在世的一些前囚犯的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

武氏秋姮带我们参观了监狱的残迹。老堡监狱最初建成时只有两排木结构牢房,瓦片屋顶,抹上水泥,分别叫做老A和老B;每排牢房长15米、宽5米、高2米,非常狭窄,但最多可关押60名囚犯。1934年底,法国殖民者增建了坚固的混凝土和钢筋监狱系统,分别叫做C牢房、D牢房和E地堡;每间牢房长30米、宽6米,可关押约180名囚犯。单独监禁区有13间牢房,每间牢房宽1米、高2.14米。整个监狱被3.5米高的围墙包围,墙角和重要地点有许多防护地堡……

后来,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在九号公路-溪山战役(1967-1968 年)期间把监狱作为革命根据地。美国轰炸了躲藏在这里的越南士兵,导致大部分监狱倒塌。1995 年,国家为纪念胡伯建修建了纪念碑、灵坛和纪念碑。1991 年,监狱被指定为国家历史遗址。地下室有一个画廊,里面摆放着雕塑家范文恒创作的一组雕像,通过展示囚犯仇恨、不屈不挠和为自由而斗争的决心,描绘了敌人的滔天罪行,似乎是为了抚慰被关押在老堡监狱的无数爱国学者和共产主义战士的痛苦和失落。

纪念碑中央,镌刻着1938年6月,杜有被囚禁于此期间,用潦草而有力的笔迹写下的四句诗:“让我享受斗志/让我的肌肤饱尝明日的滋味/让我将我的热血奉献到最后/让灰色的风景染成悲伤的红色。”而杜有著名的诗歌《独眼鱼》也是在这段日子里创作的。

如今,老堡监狱遗址已成为一处朝圣圣地,传承着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传统;与此同时,这里也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尤其是泰国游客。老堡镇维新村的村长陈仁南先生表示,监狱遗址对当地人民来说非常神圣。他们时刻提醒子孙后代要尊重它。每逢节假日,这里各级政府和群众都会来这里上香……

阮仁南先生也多次回忆起这里那片奇特茂盛的古铜树林。1975年后,这片树林逐渐被住宅区和果实累累的树林山丘所取代。那片奇特茂盛的铜树林,就像老堡监狱的许多事情一样,至今仍未明朗;然而,我来到这里,或许是为了减轻我叔叔心灵深处的担忧:他敬爱的老师阮西萨同志在面对敌人时英勇牺牲,而不是像一些书报上所说的那样,在翻墙越狱时被枪杀。


文章和照片:Dinh Sam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我去了老保监狱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