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工匠称号:“活宝”苦苦等待认可
(Baonghean)- 为落实政府总理关于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功勋工匠和人民工匠称号的第 62/2014/ND-CP 号法令,2016 年初,义安省举办了首届颁奖典礼,向 39 名工匠授予功勋工匠称号。
截至目前,功勋工匠、人民工匠第二次审核程序正在进行中,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讨论。
由于文件原因,很难
张文通先生(1958年出生)出生于归州县周环乡那功村,自12岁起便在父亲和祖父的教导下,熟练而熟练地掌握了运用泰族乐器和民歌的“本领”。
除此之外,他还谨记着只有男性才能参加的传统仪式和祭祀,以及在当地重大节日期间的祭祀。尽管他从未登上过荣誉的领奖台,但几十年来,周环乡的人们仍然称他为村里的“艺术家”。
当文化官员向张文通先生介绍并指导他办理功勋艺术家称号的程序时,他颇感意外。他分享道:“国家有这个荣誉政策,我很高兴,但我觉得程序太复杂了。要申请得‘漂亮’,需要有奖状、奖状,还要有照片、录音带和光碟……我也参加过很多比赛和演出,但我只有集体奖状,没有个人奖状,也没有照片可以证明。”
![]() |
归合县功勋艺术家张松香(右)演奏侗族乐器。摄影:福映 |
与张文通先生一样,贵州县的许多非物质遗产持有者都表示,他们很难满足记录其民间表演艺术的图像和录音的要求。事实上,他们大多是居住在偏远村庄的泰族老年人,大多是贫困家庭,技术运用能力有限。
据该县文化信息厅统计,截至目前,各乡镇已提交29套文件,但文件质量不高,很多文件不符合要求。该县文化信息厅厅长陈越德先生表示,其中不少属于“工匠”,他们拥有宝贵的知识,对社区活动充满热情,值得表彰。如果因为文件没有体现其真正价值而被拒收,那将非常遗憾。
为了克服困难,保障“艺术家”的权益,归州县文化局不得不派员直接与每个人见面,具体指导如何办理证件,并支持摄影、拍摄等工作……然而,实施所需的资金仍然非常困难。这种情况在其他许多县也存在。
此外,在表彰工匠方面,宣传和提高认识的工作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根据文化体育部下达给各地区的进度要求,各地区最迟应于2017年8月30日前收集并提交授予文化体育部功勋工匠和人民工匠称号的申请材料,但到目前为止,一些地方仍处于停滞状态。
就Tuong Duong县而言,尽管省人民委员会自4月初起就下发了实施方案,县文化厅自6月起就向各乡部署了内容,但截至8月11日仍未收到任何文件。
祥阳县文化信息局局长魏文山先生说:“乡镇不太感兴趣,他们不断催促,但始终停滞不前;而溪流边的‘艺术家’们知识有限,没有具体的指示,他们只是在等待。或许我们应该派县级官员去那里做这件事!”据文化信息局统计,截至8月10日,只有两个地方提交了文件,分别是Cua Lo镇和Tan Ky县,每个地方提交了两套文件。
荣誉之后的担忧
根据第62/2014/ND-CP号法令,获得“功勋工匠”称号是准备个人简介,以考虑获得更高称号——人民工匠——的标准之一。在安城县,和清乡功勋工匠潘世披(1947年)是被引导准备个人简介,以考虑获得人民工匠称号的人之一。然而,这位为“渭河和延河”奉献了一生的艺术家,却没有感到喜悦,反而感到忧虑重重。
“说实话,如果能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那当然好,没有也无所谓,我不在乎。这个称号只是对个人的一种精神鼓励,但我和很多热爱‘蔚蓝’的人们最希望的是,能够出台切实可行的、常态化的、长期有效的政策,让‘蔚蓝’运动在各地健康发展。”——功勋艺术家潘世披分享道。
![]() |
阮文华(Anh Va Ba Dua,祥阳县仁梅乡)——指导她准备“功勋艺术家”称号申请的人,演奏蒙族长笛。摄影:阮福英 |
归合县土合乡功勋艺术家张松香(1951年出生)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表示,获得功勋艺术家称号一年后,生活依然如故,没有退休金和补助,仍然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与儿孙们生活在一起。
几十年来,他不为名利物质,只凭着热情和责任感,默默地收集、创作、传承着佤族的民间歌舞。然而,年事渐长,经济拮据,手工艺人和民歌社的运营经费也所剩无几,有时他还是会忍不住感到伤感。
年近七旬的他,已不再抱有太多期望,只是担心年轻一代看到传承人的艰难生活,不会对民俗文化产生兴趣。
像潘世披、张松香这样的杰出手工艺人,以及乂安省数百名乡村“手工艺人”,虽然早已没有受到表彰,却依然被热爱民间文化的人们誉为“活宝”。如何才能激发这些“宝藏”的热情,为传承传统文化插上“翅膀”呢?
如何让这些称号不仅在授衔仪式上熠熠生辉?答案在于文化部门和地方政府,但当务之急是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完成第二轮功勋艺术家和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申报工作,不要让这些“活宝”白白浪费时间。
福映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