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通——民间诗人
(Baonghean)- 1. 诗人陈友忠偶尔会嚼槟榔,看起来像个农民。他性格沉稳、开朗,总是隐藏着自己诗人和省文学艺术协会主席的身份。星期天,他会骑车从荣市到演州市帮妻子做家务。他还会沿着国道去剑山的松树林捡落叶当柴火。就在上周,正是在这条路上,交通部门邀请这位诗人来谈诗。
可今天,他却成了“樵夫”,自行车后座上扛着一大袋干松针,过闸时,他使劲蹬着车,只怕被前一天来听讲座的人看到!
2. 那一年,在文艺代表大会上,诗人陈友忠的主席任期宣告结束。与往常不同,他总是嚼着槟榔,兴奋不已,容光焕发。时任义静省委书记的张建先生邀请诗人到炉门休息一天,并商讨代表大会的人事安排。书记请他留下来,再担任一届协会主席,因为省里的文艺队伍需要他……
诗人陈友忠(前)和诗人阮仲涛
和秘书一起工作了一天之后,他仍然坚持退休的决定,以便有时间写作。
回国后不久,他创作了《稻田记忆》一文,荣获文艺报社高奖。
3. 陈友忠回乡了,社员们也感受到他的缺席。文学活动的气氛不再像以前那么热烈。一天下午,我在越南作家协会新建的房子里拜访了他。
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和手稿。他的表情变得深思、坚定、坚强。想必许多计划都会在纸上逐渐成形。每天,面对着工作台,他都会用汉字写下“忍怒”两个字来提醒自己。
4. 听说陈友忠住院了,我和诗人潘文图一起去看望他。他坐在病床上,瘦削的身影紧挨着妻子。他深邃的双眼如今更加深邃,却依然明亮。文坛对他的品性十分敬重,他为人温和质朴,平易近人。他对任何人都没有恶意。有人来访,他反而会高兴得多。偶尔,一阵咳嗽会让他不得不停下来。
当我们道别时,他说:
——如果我还活着,我还会继续讨论文学!
潘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