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香浓的桂正粉丝
(Baonghean) - 归政粉丝饼工艺村(南丹县文田乡)粉丝机的主人眨着眼睛看着我,坚定地说道:我们工艺村的产品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只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和乡村温暖的阳光,将大米变成美味的粉丝或粉丝饼,不添加任何“调料”......
居家隔离期间,归政粉丝饼村的粉丝工人们每天都要焦急地等待天气预报。时值深秋,收获的季节一结束,就开始等待季节的更替,粉丝们关掉磨坊和擀面机的电源开关,等待晴天迅速扫地、磨米、压面、蒸面、擀面,晾晒出新的粉丝。如果天气突然阴雨连绵,粉丝们就被带进屋里,用大风扇吹干……那将是粉丝行业最艰难的季节。
![]() |
Quy Chinh 工艺村(Van Dien,Nam Dan)的一角。 |
归政粉丝饼村的起源,源于宣纸制作业。今年已年过百岁的纪老太太,原籍河静,以儿媳的身份来到归政村,当时村子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正式的名字,而是在30号公路旁,被称为“Cau Don”。纪老太太记忆模糊,记不清太多,但据村民们说,大约在1930年,她带着一口铜锅和一门宣纸制作技艺,跟随丈夫来到归政村,开启了这里制作宣纸的生意。渐渐地,村民们又开始做粉丝、宣纸,以及现在的粉丝生意。因此,纪老太太可以说是这个村子的“始祖”了!
归政粉丝米粉村于2005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著名村。目前,归政1村和归政2村两个行政村的310户居民中,有200户从事粉丝、米粉和米粉制品的生产。这两个村坐落在四面环水的缓坡上。村民们都是天主教徒。这个村子也以传统医药闻名,一些家庭凭借这一职业致富,但大多数村民繁华稳定的生活来源是制作粉丝和米粉。归政1村的村长阮文怀先生被任命为村长,目前正忙着为小儿子盖大房子。当被问及他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否是制作粉丝和米粉?他笑了笑,既不点头也不摇头,但看着院子角落里堆放的几十个鼓鼓囊囊的米袋,他心里很确定。他并非羞于宣传自己的职业或收入,主要还是想让我们在村子里走走,感受一下手工艺村的氛围,拜访那些投资数亿购置机器,将这项几十年来一直依靠手工完成的职业“工业化”的农户。
归政村有很多孩子在国外打工的家庭,因此房屋建设步伐很快。村里的道路也铺上了水泥,很宽敞。值得一提的是,面条村经常被投诉环境污染,但在归政村,村民们修建了自家的排水系统,并加盖了严密的盖子,有些家庭甚至把废水收集起来用于养殖,所以不像其他许多面条村那样臭气熏天。村长阮文怀表示,许多省、县职能部门的代表团都来村里视察,并鼓励村民们履行维护环境卫生的责任。当初这个村被认定为村庄时,省里拨款3000万越南盾,县里拨款1200万越南盾,后来公社又投资修建了一条通往村庄的近300米长的沥青路……就这样,据说其他村庄都得到了省里数十亿越南盾的支持,用于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现在归政村有路了,就希望能够得到支持修建一条公共排水渠!
今天阳光明媚,归政村的院子里、巷子里,晾晒粉丝的架子上摆满了东西。全村大约有20位投资人,投资的加工机器每台价值2500万到3000万越南盾不等,具体价格取决于机器的型号。没有机器的村民就自己带米过来,租来粉丝擀好,然后带回家晾干,拿到市场上或者卖给熟客。在旺季,比如春节前后,村里会有人把粉丝收集起来,装上卡车,运往南北各地销售。由于顾客比较稳定,所以他们只做少量的生意。这两个村子都有数百公顷的稻田,所以他们仍然重视农业和手工艺村的经营,但在淡季,这仍然是一份副业。粉丝机主人丁文多艾(归政二村)每天“经营”大米50至700公斤,既有家人给的,也有租来压米、擀米的人给的,每月利润高达1000万越南盾,剩余的用来喂养10头吃米的猪,一年生产3批。
他说:“不干这份职业,你干什么?你看,我和老婆什么都没有,干了30年,还要养活孩子,攒的钱够盖一栋有屋顶的房子。”他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以前我们用尺子和刀子切粉丝,一天只能做出几斤,却能慢慢养活这份职业的岁月。后来有了手摇擀面机,再后来有了手摇轴上装着皮带发电机的……直到现在,有了电动碾米蒸擀系统,做粉丝这份职业从单纯的谋生手段,变成了一种热爱。在肯定自家粉丝是义安省“最好”的之后,他剖析了其中的“秘诀”:“我们归政粉丝只用康丹米,这种米要煮到米粒硬实,先把米磨碎,压成粉加水蒸熟再擀,而不是像其他地方那样把米捣成干粉再加水擀,所以粉丝面条劲道,一碗粉丝煮一天汤汁依然清澈。
在别的地方,粉丝一浸在汤里就会变得浑浊粘稠,慢慢就脆了。粉丝是可以长期保存、随身携带、随处食用的食品,故乡的名字也随之而来,成为归政村人的骄傲。因此,就连从韩国到英国打工的阮文俊(归政二)一家,都盖了价值数十亿越南盾的美丽大房子,还存着数十亿越南盾的现金,说想什么时候买车就什么时候买;但夫妻俩还是一丝不苟地做着自己的活儿,雇人压路机,每天只烘干几十公斤、三十公斤的粉丝,妻子烘干,丈夫骑着摩托车到处兜售,仿佛这是一种切实的乐趣。
![]() |
归政工艺村的粉丝加工。 |
手工艺村最昂贵的机械投资是粉丝和面包机的加工机器,每台机器价值7000万越南盾。全村共有7台这样的机器。归政一村的杨氏贤女士是手工艺村4名粉丝加工机器拥有者之一,她进一步肯定,她家用木柴炉蒸粉丝比用电蒸要好,粉丝受热均匀,加工速度快,所以粉丝更美味。难怪她家的小巷、院子,甚至仓库的角落都堆满了柴火。制作粉丝和制作面包机一样,需要立即食用,所以他们从傍晚开始和面,晚上蒸、摊、切,这样第二天早上人们就可以到商店和市场来购买。加工粉丝和米糕需要雇人,像Hien太太家就雇了3个人,但一天只能产出一百多公斤大米,做成一百多公斤粉丝。她女儿在村里结婚,买了两台做米糕的机器,雇了7个工人,每人每月工资250-300万越南盾。
掌握了粉丝或年糕的加工机器,不用出国打工,也能过上好日子。春秋两季,风雨无阻,照常工作。归政村的粉丝和年糕,早已以“南丹粉丝年糕”的“品牌”闻名遐迩,其独特性足以媲美高登羊肉、南义罗望子或沙南罗望子酱!归政年糕有年糕和卷年糕之分,粉丝也有年糕和叶年糕之分。唯有看着归政村妇女们擀年糕、铺年糕叶的双手,才能感受到手工艺村的诗意魅力。年糕光滑薄脆,晶莹剔透,被横竖切成整齐的块状,然后,她们的双手舞动着,像蚕蛹一样,将数百块年糕折叠、卷起。做米粉,只需弯曲两根手指捏起米线,手腕抖几下,米粉叶就会变得圆润顺滑。把蘸酱碗放在旁边,你肯定会忍不住拿起来蘸着吃……村里做米纸的人很少,但米纸有两种。一种是烤米纸,一种是做花生糖的米纸。每天做米纸只需要4公斤米,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顾客络绎不绝。
我问桂正手工艺村的产品,尤其是粉丝,品质这么好,为什么不把包装当成品牌呢?杜先生说,没必要,因为只要用心做好吃的,人家自然会喜欢,自然会买。一捆捆粉丝,小到像稻苗一样,装进袋子运到市场上去,永远都卖不出去!怀先生点点头,说他以前没想过,不过桂正粉丝也自豪地参加了2009年的省手工艺村展览会,摆了好几个摊位,挂着“桂正粉丝”的招牌,招商引资络绎不绝,令人赏心悦目。不过,贴工业设计标签的事,还得靠上面呢!有了工业设计标签,我们还得重新组织手工艺村的活动管理。虽然有人签了合同,但生产过程总是脏乱不堪,所以我们会被罚款,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嗯,这还远得很,但离开村子,走到30号公路上著名的Cau Don羊肉餐厅Trinh所在的路口时,我有点犹豫,因为我只看到“me thien”在卖酱油和菠萝蜜泡菜,却没看到桂正米纸和粉丝。好了,现在,就让我们为桂正粉丝村传承这份职业的精神感到高兴吧,说不定明天游客来南丹买一罐酱油的时候,一定会来村里买一捆桂正粉丝当伴手礼……
山姆·坦普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