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家”宁越教副教授对话:“平面世界”中的义安民间文化

January 15, 2008 16:58

宁越教副教授
宁越教副教授被称为“艺术家”,因为他的整个科研生涯都奉献给了义安省的民间文化(VHDG)。因此,义安省如今有一首民歌:“越教叔叔真可笑/从家乡清化来到义安/采集民间文化/他的双脚踏遍了千万条河流/走遍了南北西东/朋友重逢,夫妻分离……”——这首民歌概括了他人生和事业的主要特征……

鼠年春天,在他准备“东游西游”之前,我们去拜访了他。当我们走进义安省荣市光中镇C3公寓楼时,几份邀请他参加VHDG研讨会的邀请函同时寄到了我们。房间里摆满了珍本书籍。墙上、窗户上、通风口上、桌子上都摆满了书……

光伏:尊敬的副教授,是什么契机让您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研究一个并非您“出生地”的土地的文化遗产?

宁越焦副教授:我高中时自然科学比较好。但到了大学入学考试的时候,我却想得很简单,在越南,自然科学很难创立定理,很难找到规律。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只要认真研究,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于是,我报考了河内师范大学的文学专业……我热爱文学,这份热爱是母亲通过摇篮曲传递给我的。每首抒情诗、民歌都展现着一个充满人性、美好的世界,从小就深深地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所以,学生时代,我就“关注”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我开始研究这个领域,并在《Van Su Dia》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毕业后,学校想让我留校任教,但我拒绝了。张绪先生建议:“如果你留在河内,就应该研究现代文学;如果你留在河内,就应该研究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中有一种至今无人涉猎的题材:谜语。你在中学任教时,应该花时间去收集和研究谜语。”

1956年,年轻人宁越教听从张绪教授的建议,来到义安,在黄叔康中学担任文学老师。义安,这片在历史书籍中屡见不鲜的土地,如今在这位来自清化的年轻教师的脑海中,展现出一层层未曾触及的文化底蕴。谜语对宁越教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实地考察期间,年轻教师宁越教听到了许多简单、质朴却又充满智慧的民间谜语……他自己无法将所有谜语全部记录下来,于是建议学校发起学生收集谜语的运动。两年后,他收集了数千个谜语,可以汇编成书。于是,他的第一部汇编作品——《越南谜语》出版了。这本书很薄,大约200页,但它却意义非凡,开启并引领了近50项科学研究、汇编和研究工作;著作有《诗歌宝库》等9卷,共6000页......2001年,他凭借以下作品荣获国家文学艺术奖(第一轮):《Hat Phuong Vai》(1961年、1984年)、《Ve VHDG Nghe Tinh》(1982年)、《Quynh Luu文化地理》(1988年)......

光伏:教授,是什么让您热衷于发现和保护义安省的民间文化价值宝库?

宁越焦副教授:第一本书取得成功后,我明白了我人生的“使命”就是研究乂安的民间传说。乂安民间传说的魅力无比巨大。每一句诗句、每个故事、每个传说,以及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特质,都蕴藏着乂安人民——越南昔日边疆——悠久的历史。《乂风》完成于1961年,这部作品引起了舆论和学术界的关注,我对这部作品也非常满意。说到乂安的民间传说,就不得不提乂风,以及旋律丰富的乂风。那里,乂人独特的嗓音流畅动听,魏昙民歌的歌词内容反映了艰苦的生活,以及几个世纪以来与自然和战争的不懈斗争……唯有民歌、谚语、民间歌谣、传说、童话的纯粹之美,乂安的土地和人民的珍贵品质吸引着我,让我终其一生去追寻、去深入学习、去研究……我想,我从青年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对乂安民间文学的评价,至今仍难以取代,甚至难以增添更多……

光伏:而在“平坦的世界”里,在如今“全球化”的旋风中,副教授所追寻和守护的义安民间文化价值将如何生存和发展?或者说,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宁越焦副教授:当美国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平坦世界”的概念时,其含义是,所有边界、领土、国家主权、政治和社会制度、文化特征的保存、宗教、种族、历史、地理差异等所有领域的“凸起”,都必须得到维护、保护,并以有利于世界“平坦化”的方式处理;每个国家如果不想孤立自己,就必须这样做……然而,我仍在思考,为什么“Xu”(义安)一词只出现并在大约15世纪中叶的几十年中用于行政管理,而“tran”(义安)一词则在阮朝初期正式使用了许多个世纪……但最终,直到21世纪,“Xu”一词仍然存在。解释这一点,我们将看到“不可能”文化价值观的运动和发展规律。由此可以推断,全球化虽然威力巨大,却不一定会“夷平”一切,尤其是在文化和精神领域。

光伏:但是,许多其他研究人员和学者预测这些价值观将会发生动摇……

宁越焦副教授:在“平坦的世界”中,要生存、要崛起,必须有“活力”。义安省VHDG的活力毋庸置疑,并将持续下去。我想以家庭为例来说明。义安曾经是边陲小镇,是国家的前沿阵地。生活条件和生存空间都非常艰苦,义安居民不得不不断奋斗。在那个年代,他们有什么力量去守护和维护自己的家庭呢?这样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庭乃至更大的家族为自己筑起一道坚固却脆弱的无形屏障——这就是家风。因此,教育严肃、严格,有时甚至根据每个家庭的规矩相当保守和严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义安家风的传统。“动摇”不会“被压扁”,这是一种双向的动摇。它会强化文化和精神价值观,同时调整和完善那些已经过时、不适应新时代的价值观,并构建和发展新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观。例如,过去义安省许多家族的父权和保守特质,导致家族成员失去了活力。“平坦的世界”将改变这一现状,因为后代对个人角色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如今,我们已经看到,社会经济条件已经转向一种新的“实体”,这种实体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且自主性,因此它的运作将席卷而来,控制着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使其相应地进行自我调整……如果仍有少数家族和氏族抗拒这一规律,冲突必然会爆发……“全球化”对义安省文化和精神价值观的影响所带来的“震动”,可以从上述小事例中看出。

光伏:
但是,教授,我们有一个拥有完整文化机构的国家机器,难道我们就应该让一切自然发生吗?

宁越焦副教授:在这个“平坦的世界”里,国家、文化机构以及相关管理机构将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大问题。但我认为,我们必须唤醒人们对血统的自豪感,对越南价值观和本土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尊重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包括工匠和文化家。广泛弘扬行为之美,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人际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当你走进一户人家,只要观察孩子们的反应、行为举止和走路姿势,你就能立刻知道这个家庭是否保留了家族传统和习俗。这是一个过程的结果,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父母、老师、亲戚和邻居。见证冲突,化解冲突和纠纷,我们才能看出谁是好人,谁是文化水平高的人……所有好的和坏的方面都属于我们社区,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的责任。如何才能让义和族人到其他地区去的时候,既能因其优良的传统文化品质而受到尊重,又能轻易融入家乡的生活……
春日午后,一缕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宁越教副教授的白发。他已经75岁了,在义安省潜心研究文化教育已逾半个世纪,虽然身处异乡,但我依然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位不为名利所累、只知讲真话、不畏艰难的学者的风采……或许正因如此,他才在学术上取得了诸多成就。在义安的春日里,我依然记得宁越教副教授那温暖的清化口音。


陈怀-陈海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与“艺术家”宁越教副教授对话:“平面世界”中的义安民间文化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