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心勃勃的卫星互联网项目正挑战埃隆·马斯克的星链网络。
随着中国发射一系列新卫星加入这场竞争,卫星互联网市场的主导地位之争愈演愈烈。此举旨在挑战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运营的星链网络的统治地位。
中国大举进军卫星互联网
今年8月,中国成功将18颗新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卫星互联网服务领域的太空竞赛持续升温。该项目背后的公司银河空间(Galaxy Space)的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与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的星链(Starlink)卫星星座直接竞争的卫星网络。
鉴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和雄心,此举似乎是对埃隆·马斯克令人瞩目的卫星互联网项目的果断回应。随着全球宽带互联网市场的持续增长,卫星互联网服务凭借其广泛的覆盖范围和为全球偏远地区提供高速互联网的能力,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太空竞赛并非仅限于少数几家公司。除了银河航天之外,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这样的“巨头”也在投入大量资源研发自己的卫星系统。
国内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形成了强大的驱动力,推动了中国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展现了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
近地空间,尤其是在2000公里以下的轨道高度,目前由埃隆·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的星链卫星星座主导。SpaceX的卫星系统已经占据绝对优势,覆盖了地球轨道的大部分区域。
埃隆·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代表着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愿景,而中国则奉行严格管控的互联网模式。这颗卫星于8月发射,是北京构建独立互联网体系的重要一步,该体系将使其能够严格控制信息和网络内容。
尽管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熟悉中国航天计划的专家承认,中国仍在追赶世界领先强国的进程中。“中国正在竭尽全力缩小差距,未来5到10年将是中国航天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
与地面网络不同,卫星互联网几乎可以覆盖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包括沙漠或海洋等偏远地区。此外,即使在战争等地面基础设施被摧毁的紧急情况下,卫星系统也能保持稳定的连接。由于轨道较低,低地球轨道(LEO)卫星的数据传输速度也比高轨道卫星更快,延迟也显著更低。
中国发展卫星互联网的雄心
中国的卫星计划甚至可能超过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截至8月,中国已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请发射51300颗低地球轨道卫星,这一数字远远超过SpaceX的42000颗。
但SpaceX的星链项目开局迅猛。自2019年启动以来,SpaceX已将数千颗卫星送入轨道,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卫星运营商。截至10月初,SpaceX拥有超过6400颗在轨运行卫星组成的庞大星座,为全球至少102个国家的400多万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
尽管中国在深空探索任务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从月球带回样本,但中国的航天计划在太空商业化领域,尤其是在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领域,仍然难以赶上美国。

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未能发展出像SpaceX的猎鹰系列那样先进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SpaceX的猎鹰火箭可以一次发射多颗卫星并垂直着陆以便重复使用,而中国的火箭技术仍然有限。
过去,中国的火箭技术一度可以与美国匹敌。然而,SpaceX的诞生和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导致中美两国差距不断扩大。这表明,火箭技术竞赛正变得愈发激烈。
为了不落后于竞争对手,尤其是在SpaceX的星链项目取得成功之后,中国决定大力投资卫星星座建设。中国政府成立了一家名为中国卫星网络有限公司的国有企业,旨在整合公共和私人资源用于卫星生产。
此外,去年7月,该国还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研究中心,用于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技术,目标是在2028年将这项技术投入使用。
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共有537家活跃的商业航天企业,业务涵盖卫星制造、发射和地面服务。然而,该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若想与美国竞争,则需要国家支持。
中国目前奉行双管齐下的战略:一方面大力投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以提高效率、降低发射成本;另一方面增加现有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通过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中国赶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即到2027年将多达3900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这仅仅是一个更大计划的开端,中国的目标是至少建设三个巨型卫星星座,每个星座都包含超过1万颗卫星,分别名为GW、千帆和鸿湖。凭借如此规模,中国有望实现互联网覆盖全球每一个角落。
商业航天和卫星领域的权威专家伊恩·克里斯滕森表示,中美两国都认识到公私合作在卫星星座开发中的重要性。他强调,尽管SpaceX是一家私营公司,但仍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体现了公私合作在该领域的重要作用。
尽管中国是拥有庞大互联网用户群的数字强国,但在实现全民联网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Datareportal 的调查显示,中国是继印度之后全球未联网人口数量第二多的国家,超过 3.3 亿人仍无法接入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服务有望弥合这一差距,为偏远地区带来网络连接。
中国的卫星雄心不仅限于扩大互联网连接,还旨在加强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北京方面要求SpaceX公司不得在中国提供星链服务,因为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严格的信息审查制度,这便证明了这一点。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蒂文·费德斯坦表示:“中国不允许星链在该国运营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想要控制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访问哪些信息。”
西方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其卫星系统建设目标。一旦该系统建成,北京预计将利用低地球轨道宽带网络扩大其全球影响力,就像当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所做的那样。
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航空航天安全项目副主任克莱顿·斯沃普称,中国卫星系统的发展将遵循其在国内实施的信息控制模式。该卫星系统将成为北京扩大影响力并向全球输出其互联网管理模式的工具。
随着超级大国加入太空竞赛,人们开始担忧这个问题。
中国正逐步确立其在太空竞赛中的地位,并扩大其全球影响力。怀着成为太空强国的雄心,中国已开始实施大规模卫星项目。
该战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北京银河航天公司于5月在泰国成功测试了首个低地球轨道宽带互联网服务。这被视为一项开创性举措,为中国未来向更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开启了可能性。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梅赛德斯·佩奇最近的一份报告称,卫星系统的集中式结构使得信息控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

“使用中国卫星互联网服务的国家就好比是在建造自己的微型‘防火长城’。这意味着政府可以轻易过滤信息、监控人们的上网活动,甚至在必要时完全切断网络连接,”梅赛德斯·佩奇女士警告说。
与此同时,佩奇女士还表示,使用中国服务的国家可能会陷入对北京的依赖和压力之中。这可能导致这些国家为了满足中国的要求,接受信息审查、分享敏感数据,甚至压制国内异议。
IDEAS智库空间政策项目负责人迪米特里奥斯·斯特罗伊科斯警告说,中国有可能利用其卫星星座输出其严格的互联网控制模式,但他同时强调,这样做可能会给中国自身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斯特罗伊科斯警告说,中国打压卫星星座的决定可能会对该国产生长期影响,不仅会削弱北京在全球卫星市场的地位,还会破坏其他国家对中国技术的信任。
不仅如此,斯特罗伊科斯还警告说,我们可能正处于一场新太空战争的边缘。卫星互联网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分裂的风险,一方以中国为首,控制着独立的太空空间,而另一方则与美国紧密结盟。这种分裂将大大增加管理和监管大型卫星星座的难度,并可能引发太空冲突和激烈竞争。
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等大国之间的太空竞赛日趋激烈。这场竞争不仅限于探索月球,还存在太空武器化的风险,可能引发严重紧张局势,威胁世界和平。
斯沃普先生认为,任何太空技术,无论属于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可用于和平用途和军事用途。因此,西方与中国在太空领域寻求合作途径,对于防止危险的军备竞赛、确保太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最担心的是,两个最大的航天大国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规则。这才是太空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斯沃普先生说道。
无论未来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争夺全球卫星互联网网络的控制权是一场激烈而富有战略意义的博弈。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争夺。随着技术的边界不断拓展,我们必须确保这项技术以合乎伦理的方式使用,并造福全人类。


